|
無人坦途 但你是自己的大人物 我?guī)畠盒」钥戳艘徊勘蛔u為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紀錄片《生活萬歲》。 這是一部記錄15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每個片段的背后,都隱藏著無數(shù)令人心酸的故事。 一位不幸與癌癥為伴的年輕小伙子,每天在醫(yī)院、養(yǎng)老院扮著開心快樂,無憂無慮的小丑,給生了重病的孩子,對生命了無生趣的老人們,帶去一絲溫暖和光芒。 看到他們的笑臉,疲憊的臉上,是欣慰,但也隱隱帶著一絲憂傷。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給人帶去歡樂的小丑,演完后,卻在地鐵上泣不成聲,崩潰到無以復加。 低聲的嗚咽從內心發(fā)出吶喊:“我也沒做錯什么啊,怎么生活就這樣了?” 擺攤賣小吃的老奶奶,總是笑呵呵地問小朋友今天過得怎么樣,讓他們好好學習,要聽話。 看到他們,她想起了自己四處躲債的孩子,為了替他還債,年邁的她不得不出來擺攤。 有些人外表光鮮靚麗,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風順。 在串串店里,漂亮成都妹兒把啤酒一飲而盡。剛剛失戀的她,一邊對著天嘶喊“我不信天,然而,我命由我不由天!” 喝盡了酒,卻流不干眼淚。 …… 十五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各有各的辛酸,這是紀錄片《生活萬歲》的全部構成,沒有蘇明玉式的逆襲人生,也沒有溥儀的大起大落,有的只是大多數(shù)人不甘卻又不得不面對的平凡而又艱難的一生。 在觀影的過程中,女兒看著我哭紅的眼睛問我: “媽媽,叔叔為什么會得癌癥啊?是因為他不好好吃飯嗎?” “媽媽,為什么這個老師在的這個地方這么窮啊,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讀書嗎?” …… 面對女兒的疑問,我突然意識到,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也許難以讓她產生同理心,去理解他人面對生活和困難的困苦和無奈。 她現(xiàn)在所擁有的天賦是上帝給她的財富,所過的生活是我努力給她的最好樣子,將來什么樣還需要靠她自己爭取。 讓她保持一顆同理心,才能讓她有大愛,更珍惜這個社會給予她的一切,將來才會變得更加強大。 2 孩子的同理心 到底有多重要 女兒小乖在八歲那年,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 故事講述了一個男孩在離開人世之后,以靈魂的視角看見爸爸媽媽是怎樣對待一個男孩。 他以為那是他的弟弟,他的內心既欣慰又嫉妒,還有些難過。 但最后,他發(fā)現(xiàn)這個男孩就是曾經(jīng)活著的自己。 小乖的眼淚打濕了書本,良久,抬頭對我說: “你們大人怎么能夠理解孩子的感情呢?” 心理學當中,這種對別人的理解,就是同理心的一種表現(xiàn),而同理心被看作人格需要之一,又被稱為慈善需要,需要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和動機的重要理論。 一個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是如此地純真善良。 社會學家薩克的研究表明,4-5歲的兒童能夠開始認識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通過安慰等方式回應別人的情緒和需求, 并在多種情境下對別人表示友好。 5-6歲的兒童則會辯別他人的感受并開始思考為什么他們與自己的感受可能會不同, 且能夠預測他人的感受、反應和行為, 并相應做出決定。 當孩子們能夠理解別人時,就能對別人的遭遇產生同理,自然就會產生幫助別人的沖動,這也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天性。 幫助和理解幾乎是所有良好同伴關系中的紐帶,更是孩子道德感的基點。 3 愿你學會擁有同理心 過好一生 南懷瑾先生曾經(jīng)說過,“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理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span> 對于孩子來說,同理心是讀懂生活的基礎,只有看懂了生活本來的模樣,才能明白世人皆苦,少些抱怨多些努力,才更可能感到幸福,過好一生。 那么我們應當怎樣教會孩子們同理呢? 在加拿大針對幼兒園到八年級的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叫做“同理心之根”。 在課上,老師會假設一個場景,學生們需要進行角色扮演,并用語言描述自己在事件中的感受。 “同理心之根”校本課程的創(chuàng)始人瑪麗·戈登說: “這門課的訣竅在于幫助孩子們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當他們能夠做出具體的描述時,他們就力理解他人的感受近了一步,他們就能‘換位’理解別人的受傷和難受。” 在身邊人的痛苦、憂傷時,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理解,然后給他們一個擁抱告訴他們你懂,或者安靜地等待訴說,又或者帶去一杯水留下自己的祝福后悄悄離開,既能讓對方感受到理解與尊重,也能讓對方得到一份溫暖。 崔教授曾經(jīng)做過一個回歸分析實驗,研究表明感知相似性對利他行為有著顯著的預測作用,解釋共達34%變異量,意味著感知相似性是利他行為的有效變量。 通俗的講,就是當孩子們學習并意識到換位思考時,孩子內心最柔軟的深處就被發(fā)掘出來了,懂得別人的痛苦才能成為一個利他的人。 我知道你的痛,并愿意幫助你。這是同理的樣子。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面對別人的成就很容易出現(xiàn)嫉妒或者不屑的情緒,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候孩子們十分努力,卻從不快樂。因為他們沒有對成績背后更重要意義努力的感知、尊重和欣賞。 這時候作為家長,我們不妨像搖滾先鋒左小詛咒一樣,跟孩子講述自己或者他人的成功經(jīng)歷背后的辛酸: 爸爸是船工的兒子,這一路走來經(jīng)歷了很多坎坷,當過兵,在船上當過搬運工,也干過賣打口帶這樣的行當……做搖滾也是過了很久才走到今天這一步。 不過,爸爸最大的自豪是娶了你媽媽,現(xiàn)在又有了你,我的寶貝。 在未來的大海里,你會嗆水,抽筋,觸礁……甚至不省人事。老爸可以把全部身家交給你,也許能保證你這輩子吃香喝辣;但很遺憾,我沒辦法幫你蓋一座世外桃源,讓你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不勞而獲。 你要知道,每一份榮耀與成就背后都是汗水與付出甚至還有眼淚,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 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是培養(yǎng)孩子擁有同理心的開端。孩子擁有了對父母的那份同理心,才會更好地尊重他人,自發(fā)地去努力。 《少年說》里有個孩子勇敢地站上發(fā)言臺,呼吁大家理解他媽媽的職業(yè)外賣員。正是對母親工作的理解,母親的認真工作,讓他更加努力學習,在他身上我看見了她默默耕耘的母親的影子。 加州大學伯利克社會研究所曾經(jīng)對兩組不同的被試者進行關于觀點采擇的研究,控制變量為實驗案例角色過往的了解程度。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高了解度和低了解度兩組別在觀點采擇上有顯著差異,高了解度顯著高于低了解度,t=2.24,p<0.05。 也就是說,當我們了解到對方如今的輝煌背后的一路坎坷時,我們會更容易做出公平的判斷,更容易學習到對方的優(yōu)點。 理解別人的努力,盡力一生無悔。這也是同理的模樣。 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 美國紐約的冬天常有大風雪,遇到這樣的惡劣天氣,公司、商店常會停止上班,但紐約公立小學決不輕易停課,校車照樣步履維艱地接送孩子上學、放學。 有人問:犯得著在大人都無須上班的時候還讓孩子去學校上課嗎? 學校的解釋是:一些窮孩子家沒有暖氣,有時還供不起午餐,孩子的營養(yǎng)主要靠學校的免費午餐。停課一天,窮孩子就可能受凍一天,挨餓一天。所以老師寧愿自己苦一點,也不愿意停課。 于是這個人又問:那為什么要要求富孩子也一同前來呢,他們呆在家不就挺暖和的嗎?路上這么折騰不是還會挨凍嗎? 學校的答復是:如果單單讓窮孩子來,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是在接受救濟,這是一種比寒冷更可怕的感覺。 真正的同理心,是守護他人的尊嚴。所以,我們在教會孩子同理的時候,也要告訴孩子要保護對方的自尊心,比如面對乞討者時,不應該嫌棄也不應該看低一等。 不帶施舍的同理,是同理最真實的模樣。 《活著》里有這樣一句話:“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理的目光看待世界?!?/span> 看得見每個人的苦楚,也讀得懂榮耀背后的汗水,才算真正讀懂人生,才有可能過好一生! 作者:凌薇,一個夢在星辰的假文青,一只真愛數(shù)學的coding狗,心理學專業(yè)雙修背景,理財小能手,一個喜歡文字,熱愛教育的志愿者,希望用文字傳達一份觀點,表達一份情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