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中醫(yī)劉醫(yī)生 四氣,即指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也稱中藥的四性。它通過調(diào)節(jié)機體寒熱變化來糾正人體陰陽盛衰。因此,性質(zhì)不同的中藥其效用各不相同。 中藥的四氣藥性 四氣可大致分為溫?zé)崤c寒涼兩大類不同的性質(zhì)。溫?zé)釋訇?,寒涼屬陰。溫次于熱,涼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質(zhì)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對于有些藥物,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加以區(qū)別。這是對中藥四氣程度不同的進一步區(qū)分,以便斟酌使用。 四性以外還有一類平性藥,是寒熱之性不明顯、藥性平和、作用較緩和的一類藥。平性藥的寒熱偏性不明顯,實際上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稱其性平是相對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圍。一般平性藥物的功效主要通過五味和其他藥性反映出來。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由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產(chǎn)生的不同反應(yīng)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總結(jié)而來,這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zhì)是相對而言的。 如病人表現(xiàn)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shù),這屬于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后,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病人表現(xiàn)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這屬于陰寒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藥物治療后,上述癥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zé)岬摹?/p> 中藥的寒、熱、溫、涼,可糾正人體的陰陽盛衰。 四氣藥性的作用 1.溫?zé)嵝再|(zhì)的中藥 具有溫里散寒、暖肝散結(jié)、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jīng)通絡(luò)、引火歸源、回陽救逆等作用,主要用于寒證或機能減退的證候。 如干姜、當歸、何首烏、地黃、紅棗、桂圓肉、鹿茸、海馬等。 干姜 何首烏 紅棗 海馬 2.寒涼性質(zhì)的中藥 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水、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熄風(fēng)等作用,主要用于熱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 如桑葉、葛根、金銀花、綠豆、梔子、蒲公英、板藍根等。 桑葉 葛根 綠豆 梔子 3.平性的中藥 藥性平和,多為滋補藥,用于體質(zhì)衰弱或寒涼、溫?zé)嵝再|(zhì)中藥不適應(yīng)者。 如黨參、太子參、靈芝、蜂蜜、阿膠、甘草、枸杞子等。 黨參 靈芝 ![]() 阿膠 ![]() 枸杞子 熱則寒之,寒則熱之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奔春疀鏊幱脕碇侮柺嶙C,溫?zé)崴幱脕碇侮幨⒑C,簡潔地指出了不同藥性所適用的癥狀和體質(zhì)。 由于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具有程序上的差異,因而在用藥時要注意。如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則反傷其陰,當用涼藥而用寒藥則易損其陽。寒、熱錯雜的病證,需寒、熱藥并用,使寒、熱并調(diào)。尤其要辨清寒、熱的真假,切不可混淆。 另外,由于每種藥同時具備性味,所以四性也要與五味(辛、苦、甘、酸、咸)相配,才能最好地發(fā)揮藥效。 |
|
|
來自: 赤候 > 《醫(yī)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