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榆二星,說的是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就是傍晚了,但是它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中國古代詩歌能夠千古流傳,其背后都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或悲傷或有趣,令人著迷,卻很有價值,這首詩的背后同樣有一個故事。 在經濟文化都很發(fā)達的那個大唐盛世,劉禹錫和白居易有著很多共同之處:年齡相同,又是老鄉(xiāng),而且都是詩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朝廷做官,當官之后,他倆同樣有被貶的命運。同樣的命運和經歷,讓兩個人更能體會對方的感受,因此互相寫詩來表達對對方的欣賞。尤其是在劉禹錫去世之后,白居易還寫詩紀念他們之間的友情。 白居易有詩魔之稱,劉禹錫有詩豪之稱。 就在他倆64歲的時候,一日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詠老贈夢得》給劉禹錫,表達自己對衰老的悲觀情緒。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于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馀。 白居易的這首詩表達人老之后的處境和心態(tài)。據(jù)說到了晚年的時候,白居易和劉禹錫童患眼疾和足疾??磿托袆由隙级嘤胁槐?,正是因為如此,同病相憐。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的這首詩有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 劉禹錫看到白居易的這首詩后,為了規(guī)勸自己的好朋友,劉禹錫馬上也寫了一首詩《酬樂天詠老見示》給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表達了自己對老的看法。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fā)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梢哉f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意境優(yōu)美,氣勢豪放,面對衰老劉禹錫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紅霞。這兩句詩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要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又要有“但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感嘆近黃昏”的淡然和篤定,劉禹錫通過這首詩寬慰鼓勵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相信當時白居易是會受到啟發(fā)的。 白居易和劉禹錫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這并沒有影響他們之間彼此的欣賞。造成這樣不同的看法,也許和他們個人的不同經歷有關。 白居易出身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刻苦讀書,更顯示出了過人的天賦。十幾歲就寫出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詩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詩傳遞現(xiàn)實生活,生活上知足常樂。 有“詩魔”之稱。同時,他還是一位勤政的官員。有自己的事業(yè)和進取心。這一切都是白居易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清正廉潔,不慕名利的家風的傳承。 劉禹錫同樣也非常有才華。在詩文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詩篇,如《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肚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堵毅憽返?,都表達了自己的豪情壯志。有“詩豪”美譽。劉禹錫還是一個性格剛直倔強,為官清廉,雖歷盡仕途的風波與辛酸,即使到了晚年仍舊不改年少時的初衷,一心想在仕途上能夠有一番作為。這種執(zhí)著豪邁,灑脫,樂觀的精神風貌,也影響著他對生活和人生的態(tài)度。 劉禹錫的這種不服輸,不畏老去,豁達樂觀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值得今人學習。其實每一個年齡段都有獨特的美。坦然面對就好。 歷史是一對灰燼,但灰燼深處有余溫。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
|
來自: A竹香書屋 > 《字典;詞典: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