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說“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現(xiàn)在的小學生在作文開頭也常來一句“光陰世界,日月如梭”,可見得人生短暫的感慨,古今皆無本質差別。而我們常說的“人生有限”,實際上是從物理或生物時間上說的,就此而言,人長壽不過一兩百歲,跟永恒的時間相比實在如白駒過隙,滄海一粟。 不過徒然感慨人生有限并沒有什么意義,因為幾乎人人都擁有一天24小時的物理時間,不會多也不會少,很公平。所以就像盧梭所說,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至于怎樣活成“最有感受的人”,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在其巨著《追憶似水年華》中為我們作了充分展示——也許是古往今來最精致的藝術展示。 1 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傳記資料顯示,他生于1871年7月,死于1922年11月,享年51歲。就這個年齡來說,普魯斯特已經(jīng)稱不上長壽,加上他從九歲開始就得了慢性哮喘性,“雖然不是廢人,卻年紀輕輕就成為病人,每年有一定時間必須閉門謝客”,所以盡管出生于巴黎富裕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他的生活區(qū)域仍然非常有限,基本局限于生活的小城、巴黎社交圈子、名流沙龍等法國上流社會的一角。而大約從三十五歲開始,普魯斯特的哮喘病加重了,他只得常年生活在一間門窗經(jīng)常緊閉的房間里。新鮮空氣會導致疾病來襲,所以在生命最后的十五年里,他幾乎足不出戶,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所以普魯斯特作為一般健康人的社會經(jīng)歷,實際上只有三十來年??删褪沁@三十多年看似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成了普魯斯特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 或許還要感謝疾病和身體的不幸。正是哮喘病加重的最后十多年,普魯斯特創(chuàng)作出了《追憶似水年華》這部篇幅長達(翻譯成中文)220多萬字的“巨無霸”小說。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依然在頑強地修改《追憶似水年華》。臨終前,普魯斯特懷抱書稿,滿腦子都是他筆下那些人物的游魂。這已不僅是熱愛,而是藝術家與創(chuàng)作作品已然渾然一體,難分難解了。 2 盡管一開始《追憶似水年華》也難免被一再退稿的命運,作者只得自費出版第一卷,但,是金子終會發(fā)光,它經(jīng)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1984年6月,法國《讀書》雜志公布了由法國、西班牙、聯(lián)邦德國、英國、意大利王國報刊據(jù)讀者評選歐洲十名“最偉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魯斯特名列第六。美國《時代周刊》入選的所有時代最偉大的100部小說中,《追憶似水年華》名列第四。如果說光看文學榜單有些抽象,名家對《追憶似水年華》的推崇就更顯其文壇地位。 法國傳記大師莫洛亞:“對于1900年到1950后這一歷史時期而言,沒有比《追憶似水年華》更值得紀念的長篇小說了?!?/p> 英國文學大家毛姆:“就在我們這個時代,法國產(chǎn)生了一位堪與歷代大師媲美的偉大小說家。那就是馬塞爾·普魯斯特?!易约壕驮f過,我寧愿讀普魯斯特讀得厭煩,也不愿意讀其他作家的作品來解悶?!?/p>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紀德:“普魯斯特的文章是我見過的最藝術的文章。藝術一詞如果出于龔古爾兄弟之口,使我覺得可厭。但是我一想到普魯斯特,對于藝術一詞就毫不反感了?!以谄蒸斔固氐奈恼嘛L格中尋找缺點而不可得。我尋找在風格中占主導地位的優(yōu)點,也沒有找到。他不是有這樣那樣的優(yōu)點,而是一切優(yōu)點無不具備?!?/p> 紀德本身是位很高傲的作家,像羅曼羅蘭這樣的優(yōu)秀作家都不入其法眼,卻對《追憶似水年華》推崇備至,足可佐證普魯斯特的大手筆。 1990年版《追憶似水年華》電影 3 如今,像“紅學”“莎學”“歌德學”一樣,研究普魯斯特及其《追憶似水年華》也成了一門“顯學”,其文風之精妙,意象之繁復,涉及主題之宏闊,結構之犬牙交錯,描繪人物之多之形象,要想在一篇數(shù)千字的文章內把它徹底講清楚是不可能的。嚴格說,欣賞《追憶似水年華》,讀再多書評也不能取代對原著的閱讀。畢竟,第一流文學作品的偉大,是由其看似瑣碎的成千上萬的細節(jié)和諧構筑的。我們只有潛入到普魯斯特的海洋里,才能發(fā)現(xiàn)那豐富的精神“礦藏”。 當然,正如《追憶似水年華》的中文翻譯者周克希先生所說:“人生短暫,普魯斯特太長。”所以任她弱水三千,獨取一瓢,我們可以先從作品最重要的,最使作者魂牽夢繞的主題——時間——窺探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像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一樣規(guī)模龐大的小說,共七大部分包括《去斯萬家那邊》《在少女們身旁》《蓋爾芒特家那邊》《索多姆和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重現(xiàn)的時光》。其中,第6部和第7部在作者死后發(fā)表。每部分下又單獨成卷,每卷下又分不同章節(jié)。 說《追憶似水年華》龐大,并不是說它真的像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一樣以文字形式再現(xiàn)了五光十色、洋溢著物質財富的巴黎,與巴爾扎克的手法不同,普魯斯特走的是一條“內在史詩”的道路:不著眼于外部事物的精雕細刻,而以敘述者“我”的內部視角將自己一生的所思所想所見所感所聞等和盤托出,娓娓道來。若以情節(jié)精彩而論,《追憶似水年華》遠不能和現(xiàn)在流行的網(wǎng)絡小說相提并論,它也沒有遵循小說慣常的“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的完整情節(jié)。事情的進展在《追憶似水年華》里面就像平靜的河水一樣迂緩。除故事套故事、回憶與現(xiàn)實交疊的敘述外,作品還包含有大量的聯(lián)想、感想、議論等。從情節(jié)上看,這就像一棵主干不突出又枝繁葉茂的大樹。這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結果,因為無論是回憶童年、家庭生活、社交沙龍,還是探討愛情、藝術、直覺等,作者都將它們囊括在“時間”這一主題之下。所以有學者認為,《追憶似水年華》貫穿始終的主人翁就是“時間”。 4 小說因時而起,又因時而終。但不同于傳統(tǒng)按照物理時間的先后順序方式講述,普魯斯特以“內在時間”或曰“心理時間”的進程來講述自己的“似水年華”。其背后的理念,主要得益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學”。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yōu)美,思想富于吸引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單位,要言之,生命就是綿延和記憶。 純粹的綿延是過去和現(xiàn)在做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存在著相互滲透,存在著無區(qū)分的繼起。在我們的自我之內,有不帶相互外在性的繼起;在自我之外,即在純粹空間內,有不帶繼起的相互外在性。 記憶是綿延的媒介,過去通過記憶富有生氣地保留著,每有機會便呈現(xiàn)大量的選擇余地。隨著生命規(guī)模擴大,機會增長,記憶增強,選擇的范圍也寬闊了。最后,多種可能的反應產(chǎn)生了意識,意識是預演式的反應,它照亮了自己的周圍,它的強度與生命的選擇能力成正比。意識不是無用的附屬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想象舞臺,它審視各種可能性的反應,并做出選擇。 以柏格森“生命哲學”為基,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開創(chuàng)了經(jīng)典“意識流”小說的講述方式:借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xiàn)往昔歲月,從而獲得靈魂的升華。這常被學者認為是一種創(chuàng)新表達,但實際上這是作者為了把握“心理現(xiàn)實”而作的自然表達。 5 普魯斯特指出:“一種文學如果只滿足于‘描寫事物’,滿足于由事物的輪廊和表面現(xiàn)象所提供的低劣梗概,那么盡管它妄稱現(xiàn)實主義,其實離現(xiàn)實最遠。……一小時不僅僅是一小時,它是一只裝滿了芳香、音響、打算、氣氛的花瓶。我們所說的現(xiàn)實,就是同時存在于我們周圍的那些感覺和記憶之間的一種關系……這是一種獨特的關系,作家只有發(fā)現(xiàn)它,才有可能用語言把兩種不同的存在永遠聯(lián)結在一起。”《追憶似水年華》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他這一創(chuàng)作觀,他嘗“瑪?shù)铝盏案狻惫雌鸬拈L達八十頁的回憶就是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片段: 我把面包片放到茶水里浸了浸,放進嘴里;我嘴里感到它軟軟的浸過茶的味道,突然,我產(chǎn)生了一種異樣的心緒,感到了天竺葵和香橙的芳香,一種無以名狀的幸福充滿了全身;我動也不敢動,惟恐在我身上發(fā)生的不可思議的一切就此消失;我的思緒集中在這片喚起這一切奇妙感覺的浸過茶的面包上,驟然間,記憶中封閉的隔板受到振動松開了,以前在鄉(xiāng)間住所度過的那些夏天,頓時涌現(xiàn)在我的意識中,連同那些夏天美好的早晨,一一再現(xiàn)了。但是這樣的夏季清晨早已成了過去,而茶水泡軟的面包干的感覺,卻成了那逝去的時間——對智力來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時間——躲藏隱匿的所在?!?/blockquot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