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干姜 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jīng)。能燥濕溫中健胃,行郁降濁陰之氣,補益火土,消納飲食,暖脾胃而溫手足,調(diào)陰陽而止嘔吐,降濁逆而平咳嗽,提脫陷而止滑瀉。 《本經(jīng)》:“氣味辛溫?zé)o毒,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止虛汗,逐風(fēng)濕二痹證,腸澼下利日久,生者尤良”。能散風(fēng)寒,和胃,止嘔,其在方劑配伍中有 (一)真武湯加減: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秱摗犯山阶訙褐翁杺?,下后復(fù)汗,晝?nèi)諢┰锊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喝,脈沉無表證,身無大熱者,以火土俱敗,寒水下旺,微陽拔根,不得安寧,故用干姜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暖下以復(fù)肝腎之陽。 (二)柴胡桂姜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二兩,桂枝三兩,栝樓根四兩,干姜二兩,牡蠣二兩(系漢代分兩)。治少陽傷寒,汗后復(fù)下,胸脅滿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往來寒熱(以汗下傷其中氣,土敗木郁,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膽胃上逆之證。如加常山四錢,草果三錢,榔片三錢,人弱者加附子二兩(今制十六兩為一斤之舊衡),治久瘧特效。 (三)理中湯輩有七方。 (四)四逆湯輩有九方。 (五)瀉心湯七方。此僅就長沙方而言,至于其他文獻有干姜者,難以枚舉。以上廿三方作用之大,皆得干姜溫中燥濕,健胃,助消化,止咳化痰,抑制水濕泛濫,大溫肝臟郁滯,溫而不燥,化濕生津,逐痰止咳,中宮虛寒,嘔吐泄瀉,水氣腫脹等等。 得此加入方劑中,療效甚高。生者溫胃止嘔,溫散風(fēng)寒尤良,但凡胃腸燥熱,一切邪火陰虛等證禁忌。至于一切中焦虛寒之證,若畏干姜燥熱辛辣,不敢使用,而以補中寒中之劑投之,不但無效,抑且輕者變重,重者易轉(zhuǎn)危亡,故干姜為溫脾濕胃寒之妙品也。
|
|
|
來自: 石門易卜 > 《神農(nóng)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