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匯報 童薇菁
一座江南古宅因為聲音景觀的介入展現出新的韻味,近日,一場名為《聽園》的多媒體音樂會在朱家角尚都里珠璣閣舉行,古箏、中阮、笛子和大提琴,分別演繹融合評彈、戲曲、搖滾、弗拉門戈等音樂元素的原創(chuàng)片段,配合為建筑空間度身定制的聲場設計,呈現了獨具特色的江南聲音景觀。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認為,這是一個帶有實驗意義的綜合性設計藝術?!爸袊膫鹘y(tǒng)建筑是木結構,木結構就像音樂的空腔一樣,精心設計過的聲音元素,配合燈光等視覺元素,呈現出一種新的建筑的包容性。” “受西方的影響,我們過多強調建筑作為一個視覺藝術的涵義,實際上建筑最重要的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主,如果要以人為主的話,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氣氛,那就要關注其他的感知,視覺景觀跟聲音景觀的融合?!鄙虾=煌ù髮W設計學院院長阮昕認為,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聽園》是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音樂傳媒專業(yè)著力打造的一種集音樂、音響、視覺媒體設計和建筑空間多重元素為一體的聲音景觀空間作品。創(chuàng)作團隊運用音樂劇場的形式,生動而有詩意地演繹朱家角珠璣閣老宅中的各種聲音狀態(tài),引起聽者對空間承載的歷史、文化、回憶的藝術聯想,從而獲得詩意的視聽體驗,強化空間中聲音景觀的可感性。 作為聲音、媒體和空間的跨界研究成果,《聽園》還得到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更新保護創(chuàng)新國際研究中心和上海安墨吉建筑規(guī)劃設計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前后歷時兩年打造。
可以說,《聽園》是為珠璣閣度身定制的一場聲音景觀展示。“在幾番考察之后,我們確定了珠璣閣這樣一個圍合式的老宅子,兩層樓,是一個天然的沉浸式的聲場?!薄堵爤@》項目負責人、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副教授戴維一說,選擇在珠璣閣進行“聽園”展示,承載了打造江南文化的用意,同時也是對用藝術點綴公共空間的旅游文化新型業(yè)態(tài)模式的探索。 珠璣閣毗鄰朱家角水鄉(xiāng)放生橋,鬧中取靜,正是聆聽江南的好地方。 建筑為圍合式院落,始建于清,為商賈大家之居所。兩層老宅總面積約1000㎡,呈回字形結構。二層樓圍合式的建筑設計,可以完美地從中庭,體會24.2聲道沉浸式聲響系統(tǒng)對空間聲學效應細節(jié)的揭示。
而老宅中的窗格、矮幾、屏風、扇面、月相裝置、懸掛的燈籠等物件也成為重要的投影介質,滲透著對江南文化意象的敬意。 聽老宅子的歌唱,是《聽園》最重要的標語。這一概念來源于德國著名聲音藝術家、理論家、柏林藝術大學電子音樂實驗室榮譽教授馬丁·塞帕教授的理念——如果空間是會歌唱的,那我們就應該有聆聽空間歌唱的姿態(tài)和方式。空間歌唱的,是它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的內涵,我們對空間承載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知,用藝術化的手法潤色與放大。 “今晚的第一個古箏作品,就借用了這樣的概念,一樓的音響主要覆蓋古箏的中低頻段,二樓的音響覆蓋古箏的高頻,我們坐在中庭,仿佛坐在一個巨大的古箏內部,去聆聽和感受古箏的聲音魅力。”戴維一介紹說。
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林在勇表示,通過《聽園》的展演嘗試,可以探索出一條將學院深度研究,轉化成符合社會應用需求,服務于城市風貌設計與公共空間建設的新路徑。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更新保護創(chuàng)新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墨吉設計總監(jiān)薛鳴華則認為,今后愚園路段城市改建中“臨響空間”的呈現,可以看到從空間尋找“聲音”到讓“聲音”成為空間性格特征的系列研究活態(tài)呈現。 (來源:2019年4月29日文匯,責任編輯:鞏序正 馬平川) |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