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國慶,1956年10月生于北京琉璃廠一帶,西城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其傳拓技藝師從其父馬寶(保)山,書法藝術師從康殷(大康)先生、康雍(二康)先生。馬國慶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書法藝術專業(yè),現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評審委員,著名拓藝專家、書法家,其書法、篆刻、拓藝作品被國內外諸多博物館、藝術館和收藏家收藏。 拓技這一行,傳承極為不易,往往聰明人不愿意學,笨人又干不了。我投身傳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的父親馬寶山。父親過去做的是文物鑒定,最早搞書畫筆帖生意??箲?zhàn)時期,溥儀帶走了一批國寶,日本投降以后,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就曾經委托父親進行鑒定追回,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展子虔的《游春圖》,以及杜牧的《張好好詩》。新中國成立以后,父親也曾經幫助國家收購了許多珍貴文物,直到去世以前,父親一直擔任著首都博物館鑒定委員,中國文物學會顧問等。 我的爺爺是河北衡水人,琉璃廠過去每家每戶都有衡水人,因為這個緣故,父親16歲時,就被爺爺送到北京,在琉璃廠的墨寶齋學徒,后來父親又憑自己的本事做上了掌柜——父親的拓技就是在墨寶齋學習的,過去內務府的傳拓,大多都是委托墨寶齋進行的。“文革”后期,國家舉辦了第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展,也曾經委托父親傳拓幾件非常重要的文物,這其中就有米芾的硯臺。 拓片最大的功用,就是可以1:1的復原出原物的神韻,相當于最早的復印技術。比如說石頭上的花紋,即使通過現代照相技術,也無法準確地體現出它的神韻,但拓片可以做到黑白分明,完美地展現這些紋飾。也正因為此,過去出文物圖錄,必須要有拓片。 拓片可以做到毫厘畢現 相傳拓片出現于魏晉時期,當時在太學門口立有《三體石經》供往來的學子進行抄錄,但抄錄并不能做到完全準確,于是就有人將其用紙拓印下來,發(fā)明了拓技。但現在有據可查的歷史中,拓片最早出現在唐朝,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但在當時,拓片已經非常流行了,在一些詩文中也有記載,可見拓片應該出現在更早的時候。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字就不只具有記事作用,還兼具審美。而拓片,就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字之美,可謂毫厘畢現。從工藝上來看,傳拓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項,一項體現其實用性,類似于現在的復印;另一項則注重體現其藝術性,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拓片,具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物價值。在過去,人們可以根據拓片,印制成字帖,供大家學習,這也是字帖的由來。 我出生在北京,從小就在琉璃廠長大??梢哉f,從小就在這個環(huán)境里耳濡目染,所以很小就喜歡上了傳拓,但在當時,父親并不愿意我跟著他學習。大概在1972年前后,我開始跟著康雍和康殷兩位大師學習書法,當時大康老師對我說,“學書法是一輩子的功夫……你還得想法兒跟你父親學點絕活兒?!本瓦@么著,父親讓我跟著他學傳拓。 我曾經寫過一本《中國傳拓技藝通解》,里邊對傳拓藝術的歷史,以及傳拓步驟、技藝等都有詳細介紹。拓技之中,主要包括出現于唐朝時期的擦拓法和出現于宋朝時期的撲拓法,現在也一直沿用著這兩種技法,但同時,也對這兩種技法有了不同的豐富。而在拓印之時,主要會用到打刷、棕刷、羊皮刷等工具。 傳拓搭載飛船上太空 自從我開始學習傳拓以后,就順著歷史脈絡,對不同時期的拓技進行了完全的恢復。在過去,拓片并不引人注目。1990年,北京石刻博物館為我舉辦了《首屆馬國慶拓片藝術展》,一共展出了由我拓制的十幾大類、一百多件器物作品,包括碑、帖、竹、木、封泥、印章、墨錠等,這才在國內外引起很大轟動。特別是拓墨,過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我完全靠著自己的實驗,成功拓制了墨錠,而且比前輩拓得好。真正的好墨,表皮有金粉、朱砂、石青、石綠等,一沾水就洇了,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過了墨。因此在傳拓過程中,不能掉墨、掉色,還要將原本墨錠上的細膩花紋展現出來?,F如今能夠拓墨的,只有我一人。 我還在過去的器形拓、圖形拓、全形拓的基礎上,發(fā)明了馬氏立體拓,不僅吸取這些拓法的優(yōu)點,還結合自己的研究進行了突破?,F在我拓印的東西,包括碑帖,采用的都是立體拓,甚至可以從拓片上看出原本器物的材質。2005年,我在朋友的邀請之下,拓印了一條1.3米長的活魚,也就是后來大家所說的活魚拓。去年,天宮二號、神州十一號搭載了我的多件作品上星,其中有兩件傳拓作品,分別是龍泉青瓷香爐拓和鳳皇巢琴拓,我選用了特殊的手法,將其做成立體拓,不僅采用了十余項技藝,還特別使用了我歷時兩年半才研發(fā)的專用傳拓紙,這種紙薄如膜、韌性強、拉力大,受墨自如。特別是龍泉青瓷香爐拓,我采用特殊的技法,做出了開片效果,這在世上還是首次。 來源:北京晨報記者何安安 實錄 書畫家馬國慶:筆墨中現精氣神 蘇軾之人生十六件賞心樂事 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 雨后登樓看山;柳蔭堤畔閑行;花塢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聞鐘;月下東鄰吹簫;晨興半柱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開甕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 乞得名花盛開;飛來家禽自語;客至汲泉烹茶; 撫琴聽者知音。 紫砂壺拓片(由國家圖書館正式收藏) 佛像拓片(由國家圖書館正式收藏) “精氣神”乃天地間一切生命之根本。人常說,養(yǎng)生養(yǎng)的就是“精氣神”。“精氣神”也是藝術家于創(chuàng)作中潛心尋覓的靈動之美。筆與墨,自古以來始終被中國人用來認知世界、表現萬物有情。擺弄筆墨者眾,而把養(yǎng)生和舞文弄拓擱在一起,并能悟得墨中蘊含的“陰陽日月之美”者,恐寥寥無幾。京城有位用墨高手,琉璃廠人馬國慶。把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傳拓到宣紙上,紙上的魚依然“栩栩如生”,這“大變活魚”的用墨功夫為此君獨有。馬先生對于墨所能夠體現的豐富精神氣韻,堪稱悟透了:因為有了“氣韻”,墨不再是黑色的,而是五彩的! 古街古墨 馬國慶是已故馬寶山先生的公子。馬老是傳拓大家,亦是書畫、碑帖鑒定名家,2004年以96歲的高壽仙逝。馬公子傳承父業(yè),也以書畫傳拓名世。馬先生的書法作品曾作為國禮送美國國會,拓片為不少外國元首政要收藏。他還曾為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制印。稱馬國慶為琉璃廠人,因其“長于斯”:馬家院門直對的就是掛滿古舊字畫,飄著古檀香氣的“寶古齋”,再走幾步就是墨香浮動的“一得閣”和“戴月軒湖筆徽墨店”?!皹s寶齋”和“慶云堂”這等老字號更是少年馬國慶每日求學必經之路。“當時與小伙伴常玩'拉瞎'的游戲:一個人在前面拉著,后面跟著的孩子閉上眼不許看,靠鼻子的嗅覺就得說出走到哪家店鋪門口了。這些店鋪,各具特色,氣味不同,許多都是百年以上的知名老字號?!?/p> 馬家迎來送往的無論遠客還是近鄰,大都是與馬老先生同級的“民國范兒”。在馬國慶的兒時記憶中,常來家中做客的有張彥生、蘇庚春、傅大卣、程長新等老一輩金石書畫鑒定大家。由于愛好和家學的緣故,馬先生自幼時常見到“黑老虎”(拓本的別稱),歷朝歷代的精佳妙品尤令其好奇著迷。馬家公子得真文化氣場怡養(yǎng),墨香自然浸入了骨髓里。“一頭扎進傳拓的技藝領域,恍然間竟有50多個年頭了!” 借墨達情 傳拓藝術,有實物考證的歷史就有1500多年。拓本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是易于遠途傳遞和保存的文物藏品。比如許多古代墓碑已損毀消失,但拓片卻可以幫助我們“見識”歷史珍跡,揣摩解讀其原有的藝術風格與時代文化特征。關于拓片,古有“千兩黃金哪購得”之說,其彌足珍貴可見一斑。傳統(tǒng)拓片采用復制性平面再現的技術方法制作,而馬先生自創(chuàng)的“立體拓”,稽古出新,令“古法”入新境,既保持了器物原有特征,又有“我”對于作品的解讀。 馬先生這樣詮釋“立體拓”的內涵。傳拓一幅作品要經歷三個層面:1.觀物取象;2.遷想妙得;3.借墨抒情。具此三層面,創(chuàng)作是也。而三個層面中最后之“借墨抒情”的“情”字為“墨氣”之源泉,也是人之靈性所在。馬先生解釋說,“拓”通常是在十來分鐘內即可完成的事情,那是由一連串“啪啪啪”嫻熟有序的利索動作組成,即一氣呵成;而之前的“讀”(對器物的形、質、文字與文飾進行細致入微的解讀),卻往往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爸挥凶x懂讀透原作品,確立最佳角度,然后才能用藝術的手段去體現它最動人之處。”馬先生說,“人有站立坐臥與閃轉騰挪之不同狀態(tài),各種生命體征和靈魂交感都要通過畫面?zhèn)鬟f給觀者,這是利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并不是老酒貼新標,更與簡單的復制完全不同。” 拓能通神 依馬先生之見,“用墨有大學問”。俗話說,“大廚調水火,拓藝調水墨”,看來,廚藝與拓藝在最高境界都有不可言傳之奧妙。問其“為何墨非黑色而是五彩的?”馬先生以“看圖說話”的形式作回應。先是一幅古代美女圖。畫面中佳人膚如凝脂,櫻桃小口瑩潤,水靈靈的一張俏臉呼之欲出,這氣韻這效果,全因用墨的巧妙與精絕。馬先生還特意為此“美人拓”賦詩一首:頭束云鬟著艷裝,婀娜體態(tài)氣飛揚。臨風倩影悄悄至,惟有蕭歌伴異香。 好古之人必會對馬先生自創(chuàng)立體拓的明清紫砂壺和黃楊古木拓藝拍案叫絕。老壺特有的包漿和古木的筋骨蒼潤感竟然都能在宣紙上表現!馬先生還有個絕活,那就是“拓活魚”。他拓過的最大的一條活魚長近2米,來自密云水庫。那“大腹便便”歡蹦亂跳的活魚姿態(tài)被捕捉展示得淋漓盡致,白花花亮閃閃的鱗片好似還掛著水珠。觀此畫面,立刻了悟為何“用墨有大學問”。難怪老一輩文化大家馮其庸先生贊“馬君傳拓技術通于神而臻于化境矣”。以坊巷俗語表達便是:馬先生把“墨”玩到家了! 馬先生說,傳拓講天氣時辰,強調子時午時,“上紙的方法也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這聽上去與做茶很相似。就像陰雨天氣不宜采茶炒茶,拓墨也不宜在空氣濕度很大的情況下進行?!耙虻囟?,因時而變,因材而變,因境而變”,馬先生說,“變”字指的是創(chuàng)作中的順時順勢。“不經意處見高明”。拓不同的器物,在用紙、氣溫干濕度和使用的工具等諸多方面都有嚴格的配比。“舉個簡單的例子,拓戰(zhàn)國玉和漢代磚石差異就挺大,前者紋路很細膩潤澤,所以選紙要細,后者具粗獷素樸之美,用紙自然要厚。細者表韻,粗者現味。” 因為把所有的心思都“泡”在了墨里,馬先生是個科技領域的“白丁”,這位老北京詼諧地宣稱“我也不上網我也不逮魚”,意思就是一切與“電腦”有關的事物皆不精通。一本厚厚的《中國傳拓技藝通解》,馬先生也是一個字一個字用筆寫在紙上完成的。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遠離喧囂,再用墨香浸潤心田。這是一種唯屬馬先生的養(yǎng)生至高境界。 來源:北京晚報 馬國慶:讓拓技成為藝術 文 劉仝保 最近在中央黨校舉辦的一次全國廉風書畫展上,一幅“活魚拓”拓片配詩文書的作品受到了前來參觀的中央領導同志的贊譽。這件作品出自我國著名拓技專家馬國慶之手,他為拓印由技術發(fā)展成藝術做出了顯著貢獻。 馬國慶:讓拓技成為藝術 拓片是將宣紙貼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來記錄花紋和文字,是考古工作中常用的一種傳統(tǒng)技藝,是記錄中華民族文獻的重要載體之一。碑帖的拓技在我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傳統(tǒng)的拓技主要運用墨色,分為“烏金拓”、“蟬翼拓”和“全形拓”?!盀踅鹜亍蹦珵鹾诎l(fā)亮,對于青銅器、秦磚、漢瓦、碑刻等都能呈現最好的傳拓效果;“蟬翼拓”墨色淡勻如蟬翼,甲骨、扇骨、牙雕、玉雕等則使用此法效果最佳;“全形拓”用的是以上兩種拓法完成,拓法虛實并用,立體感很強。 馬國慶的父親馬寶山是著名的碑帖字畫鑒定專家。16歲只身從家鄉(xiāng)衡水市南謝漳村到琉璃廠當學徒接觸書畫碑帖,過手買賣了諸如孫過庭《景福殿賦》、顏真卿《裴將軍帖》以及宋拓《九成宮》《圣教序》等。1956年后,先后在北京琉璃廠文物商店慶云堂、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復印廠擔任業(yè)務員、業(yè)務指導,1980年調首都博物館任書畫碑帖鑒定專家,1981年退休后被聘為首都博物館鑒定委員,擔任中國文物學會顧問等。著有《書畫碑帖見聞錄》一書。直到2004年3月去世,馬寶山參與了當代文物界許多有價值的書畫碑帖的鑒定與收藏近80載,一生成就斐然。 從小受父親的影響,馬國慶對書畫拓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父親的啟發(fā)、自身的勤奮鉆研下,如今他的拓技在業(yè)界是眾所周知的。 54歲的馬國慶是馬寶山的次子,從小在琉璃廠長大, 十幾歲的時候經我國著名鑒定家付大卣介紹,拜康雍和康殷為師學習書法,后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書法藝術專業(yè)。他是大康40多年的弟子,在老師的指導下,潛心學習書法,其書取法歐陽詢、顏真卿,兼具諸遂良。擅長楷、隸、篆,以靜為主,穩(wěn)重大氣,又不失靈活多變之美,柔媚之中有剛勁,剛柔并濟,仿佛中國的水墨畫,輕盈飄灑、似瘠而腴、玉潤清雅。也因此,馬國慶被中國書協(xié)會員、北京書協(xié)吸收為會員,擔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評審委員等職。其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書法大展并獲諸多獎項,1986年,馬國慶任全國電視書法大賽評審委員,1992年11月,其作品作為中國外交學會禮品贈送美國國會。2000年1月,他還應中國外交學會之邀為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先生制印。 恩師大康的一句話讓馬國慶走上了拓印路。“學習書法是一輩子的功夫,不要看現在的時局發(fā)展,況且中國不會缺少書法家,你要想法把你父親的絕活學過來,不要讓老祖宗的好玩意斷了?!?/p> 馬國慶小時候并沒有讓父親手把手傳教拓印,僅靠著悟性掌握了這門技術。1970年,馬寶山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為日本訪問團進行拓印表演,馬國慶在觀摩中產生了興趣,后來自己動手慢慢地揣摩。每當突不破的時候,父親就會給他一些啟發(fā)式的指點,而不是說教。經過不斷的研習,馬國慶對拓技也有了自己的見解,“三陪詩書畫,一掃烏亂僵”。他認為,要把拓印發(fā)展成為藝術,拓印者就要具備詩書畫的修為。 古人流傳下的“烏金拓”和“蟬翼拓”雖然都能制作出拓片,但其效果存在些缺陷,不是單調呆板,就是過黑過淡,后來經過潛心研究,他發(fā)現在“太黑”與“太淡”之間如果能加入一種漸變色,并且融入中國畫的“留白”手法,那么拓出來的作品定能增輝不少。馬國慶說,繪畫講求墨分五色,為什么拓片就不能“墨分五色”呢?于是馬國慶用諸多美學理論用來提升他的拓技,他把這種方法叫做“立體拓”。古人拓技講究用墨,馬國慶則認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如何用水,根據不同的拓片,用水調出不一樣的墨色,這樣才能滿足對拓片的再創(chuàng)造,賦予其靈韻。古人講究“以形寫神”,他則“以神寫形”,這得益于大康(康殷)先生當年對他的教誨,追求更多神似,放棄些許形似,做到真正的形神兼?zhèn)?。馬國慶的父親當年看到馬國慶的第一幅“立體拓”,也倍感欣慰,稱其為“一大創(chuàng)舉”。中國文物鑒定專家付大卣看了他的作品欣然題詞:雛鳳清于老鳳聲。他的“立體拓”著實讓國內外的專家們折服,多種拓技的融合,使得他的拓片看上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就紫砂壺拓片而言,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器物的材質,可見他的用墨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其作品可謂獨樹一幟,自成一家。 拓印要把握一個原則,馬國慶總結為“形色情韻”。以拓印紫砂壺為例,他在操作之前先把紫砂壺研究一番,經過揣摩把壺設計者、制作者的初衷以及器物本身的內涵與拓印者的思想進行碰撞,然后進行“聚”與“散”、“虛”與“實”、“剛”與“柔”的結合。“用人的情感和物的情感進行交融,拓印出的作品一定是富有生命和情韻的?!瘪R國慶強調說。 欣賞馬國慶的拓品,都會為他的高超技藝所折服。我國國學大師馮其庸見馬國慶的拓技作詩:“傳神妙拓自千秋,因物隨形意態(tài)稠,薄似蟬衣透肌理,親如覿面眼長留,千斤寶器飄然舉,三尺長刀繞指柔,多少古今奇技士,君稱百代高一流……”。 早在1988年秋,馬國慶獨立設計、拓制、裝潢完成了《貽晉齋法帖》、《草書要領》等大型展覽。1990年2月,他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舉辦《首屆馬國慶拓片藝術展》,運用多種手法分別拓制十幾類、一百多種器物,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和專業(yè)機構的高度重視。1994年8月,他又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舉辦《馬國慶書法拓藝和田口梅屋書法手抄紙中日聯合展》。2000年,他應邀為釣魚臺國賓館拓制、題寫作品60幅,并作為國禮贈送多國首腦和政要。此后為30多個國家的學員做過專題講座。拓技雖為中國首創(chuàng),但日韓對拓技研究非常重視,為了提升技藝,日本友人曾多次來華拜訪馬國慶,邀請他做講座和購買他的拓品,但有些珍貴的拓品,如穎拓《始平公造像》,無論他們出多少錢,馬國慶執(zhí)意不賣,他希望能多留些東西給后人。 馬國慶把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看成是一個莫大的享受。剛剛創(chuàng)造的活物拓印更為傳奇。2005年,馬國慶去密云水庫參觀,偶然見到朋友剛剛捕獲的一條1.3米長的魚,頓發(fā)奇想去拓活魚,十分鐘的時間一幅活魚拓經過他的妙思奇手完成了,并當場在作品上配詩:求君靜候莫驚慌,為爾寫真如點睛,用墨當知無費筆,完成只差數三聲”。對于活物拓,他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當他在萌發(fā)對一條接近四十公斤受孕鯉魚進行拓印時,竟然拿出半個月的時間對孕婦進行觀察,通過學孕婦走路來體悟感覺,果然將此受孕魚的拓印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今,他研創(chuàng)的“立體拓” 、“活魚拓”在東南亞國家堪稱“拓技一絕”。 為了傳承這門技藝,馬國慶出版了《顏真卿楷書名帖導學》以及論文《傳拓藝術中的用墨與傳神》、《漫談傳拓藝術中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等。目前,受國家有關部門委托,在編寫《拓印品讀》。他給這本書的定義是,為初學者、拓印工作者、愛好者和研究者搭起一座橋梁,以簡略的筆墨通過講解、分析、圖韻、考證、研究、探索中國拓印發(fā)展,將中國拓技從技術升格為藝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