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懷念的馬泰革命情誼 為了增進雙方的了解,泰共同志之前先后拜訪了蘇基琳和平村、邦朗和平村及勿洞和平村,5月22日又組團訪問也哈和平村,團員有住在曼谷的陳德炯、巫曙光等,住在沙島的陳學算等,還有住在合艾的林武德、陳小妹共8個人,在泰和聯(lián)代表洪慶福及鄭艾華陪同下早上8點南下也哈和平村。 一路上見到是郁郁蔥蔥的橡膠林,樸素的農(nóng)舍,感受到泰南人民在適足經(jīng)濟下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曾在宋卡府斯巴約縣活動的前泰共武裝部隊干部(連長)陳德炯看著窗外遠處的遼闊森林,喚起了塵封的回憶。150公里的路程,面包車兩個小時就到了。阿丹姆村長親自迎接,先在他府上喝茶休息。一些村民也前來和客人見面。
陳德炯告訴阿丹姆村長說他1972年曾到特區(qū)部隊學習了3個月。也哈村所在的地方是當年馬共領(lǐng)導的馬來亞人民軍第十支隊屬下的特區(qū),特區(qū)的武裝部隊是由曾在參加華玲會談及參與簽署《合艾和平協(xié)議》的十支領(lǐng)導之一,馬共中委拉昔邁丁。阿丹姆村長是1975年才上隊,對當年馬泰兩黨的交往不太清楚,一旁的惹蜜拉(Jamilah)表示她知道有這件事。
惹蜜拉是1963年上隊的。她說當年邊區(qū)人民生活貧困,馬共來到后,保護邊區(qū)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得到邊區(qū)人民的擁護,許多邊區(qū)青年想?yún)⒓玉R共的武裝部隊,但不被接受。后來《新方針》公布后,允許接收新兵,邊區(qū)子弟踴躍參軍,她也跟著上隊,當時她才11歲,直到和平,在部隊里度過了27個春秋。惹蜜拉泰語不太行,陳德炯不會馬來語,幸虧當年特區(qū)部隊有許多華族領(lǐng)導及一些華族同志,從小上隊的惹蜜拉也就學會了華語。如今多年沒用,聽還可以,說就比較吃力。陳德炯會說華語(雖不很流利)。就這樣,惹蜜拉用馬來語夾雜泰語、華語與陳德炯牽出當年馬泰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兩支武裝部隊的一段革命情誼。惹蜜拉也叫來另一個比她早上10個月的阿西雅(Asiah)一起來回憶。
馬共武裝部隊從上世紀50年代初退入泰境,泰共本著國際主義精神,把泰南邊境的地盤借給馬共。從抗日、抗英戰(zhàn)爭走來的馬來亞民族解放軍(馬來亞人民軍前身)有著豐富的武裝斗爭經(jīng)驗及森林生存經(jīng)驗,60年代才發(fā)起武裝斗爭的泰共也因此經(jīng)常向馬共取經(jīng)。1972年陳德炯為了取經(jīng),被派到特區(qū)部隊生活了3個月,除了向馬共學習,他也幫特區(qū)隊伍制造一副腳踏車床,體現(xiàn)了兩個革命隊伍之間無私的互相支援。陳德炯至今還記得當年見到的一些馬共中央領(lǐng)導,包括拉昔邁丁等,還有一些中級干部。他提到的中級干部中,有一個叫阿谷的,說是新加坡的大學生;惹蜜拉猜不出阿谷是誰,但他提到的老張,惹蜜拉馬上說此人和平后搬到中部居住,但還和他們經(jīng)常聯(lián)系。陳德炯要求馬上與老張通電話。老張原名葉桂華,今年94歲,1948年上隊。在電話中,老張表示自己年歲太高,一些往事已記不得了。惹蜜拉表示當年也有一些“十·十四事件”的大學生到他們部隊來。
大家談了一陣,就去憑吊烈士紀念碑,參觀林木培植場,然后到湖濱涼亭享用村民精心準備的午餐。訪問團基于全村穆斯林正在齋戒,太陽下山前,在他們村里用餐,而且正在齋戒的村民還要忍著饑餓招待我們用餐,不太合適,向村長表示不在村里用餐,村長還堅持給大家準備了豐盛的午餐。 用餐完畢,參觀文物館。泰共同志送給村里一些物品,阿丹姆村長也回贈巨型靈芝、竹筍、蛇皮果等土特產(chǎn)。回程的車上,這些當年曾親身見證了馬泰革命情誼的泰共同志表示他們無法忘掉當年兩個隊伍間的革命情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