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不論是996啊還是966,說到底都離不開兩個字“時間”。說到時間那可就大有來頭了,有關(guān)于時間的記載不僅僅是一個版本,我們就來看看關(guān)于古代計時的方法,很有意思。 玩過一些經(jīng)典游戲的可能都知道,子時,丑時,辰時等等,然后就是一些比較模糊的概念, 而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dāng)于夜里的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dāng)于夜里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jié)束。一個“時辰”就是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起初在研究時間的時候,首先的需要知道周期,就比如每天都會有的白天以及黑夜,有了這個周期發(fā)現(xiàn),也就規(guī)定的一天的時間。 使用漏刻計時,漏刻分為兩部分,漏是漏壺,刻則是刻劍。漏壺又分為播水壺和受水壺,說白了也就是兩個壺,一個滴水,一個接水。而在接水的壺里有一把刻劍,上面刻有100刻,刻劍伴隨著接水壺中的水慢慢增多,而露出刻數(shù),顯示時間,一天中又分為100刻,1440分鐘,每刻大致有14.4分鐘。 明清小說中常用“一盞茶”、“一炷香”來表示時間,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喜歡喝茶,所以也就喜歡用茶來記錄時間,我們會經(jīng)常聽到過一盞茶的時間,盞則是茶具,品茶的時候由熱到?jīng)鲞@段時間也剛好有十幾分鐘,也就樂得使用“一盞茶”來形容了。 十二時辰在西周時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到了宋以后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xiàn)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古代時常見的計時器又分為三種:圭表,日晷,漏刻。圭表就比較的古老了,分為圭和表,圭表是通過豎立的長柄形的物體,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日晷與圭表差不多像似,只不過日晷是通過太陽折射方向來判斷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