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一位企業(yè)做的很大的企業(yè)家朋友,突然找我吐槽,說自己真的傷心了。我說,你這種身經(jīng)百戰(zhàn)、閱人無數(shù)的老油條、老狐貍,怎么還能被人傷了心呢? 他說,就是因為被“人”傷了心。 他是前不久剛處理完這件事,心灰意冷,身心俱疲。 事情是這樣的,和他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合作伙伴,左膀右臂,能給的利益都給了,而且是絕對信任,從來不過問他管的具體業(yè)務,我這位朋友還算比較清醒,嚴格執(zhí)行規(guī)則,該走的流程必須走,該審計的也都會審計。這個人賬面上做的也都很合規(guī),但是呢,他仗著是創(chuàng)業(yè)元老,又深得老板信任,打擊異己、拉幫結(jié)派、扶持自己的勢力,最后差點把我這位朋友趕出自己的公司,他才幡然醒悟。 其實,今天想分享的內(nèi)容,我寫了很長時間,在《管子》的課程也在講,但是很猶豫發(fā)不發(fā)在公眾號上。原因是這部分內(nèi)容,容易引發(fā)一些朋友的誤會,因為這一段內(nèi)容過于真實和赤裸裸。 是我這位朋友的遭遇,讓我決定把這一部分內(nèi)容發(fā)出來。 《管子·侈靡》: 用其臣者,予而奪之,使而輟之,徒以而富之,父系而伏之,予虛爵而驕之。收其春秋之時而消之,有集禮我而居之。時舉其強者以譽之。強而可使服事。辯以辯辭,智以招請,廉以摽人,堅強以乘六,廣其德以輕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此謂國亡之郤。故法而守常,尊禮而變俗,上信而賤文,好緣而好駔,此謂成國之法也。 這一部分涉及到政治或者說是管理之術(shù)的原文里有不少內(nèi)容是關(guān)于具體的施政的策略,很多朋友讀起來的時候,覺得太赤裸裸,從情感上接受起來可能會有些障礙,我這里再提醒一下大家,先不要用個人的好惡來拒絕,先去接近它,先去了解它,再去思考為什么是這樣,有時候真相就是那么冷酷無情,真相從來不是我們想象的美好,也不總是那么溫情脈脈。 在很多朋友看來,這部分就是帝王之術(shù),或者說是御人之術(shù),到底是不是呢?可以說是,但是我想先說明一下,管子的術(shù)是以合于道為前提的,如果不合于道,我們只是熱衷于用其術(shù)的話,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就是說你開始獲得多大的利益,最終也可能會付出更多的代價。 這一段是講使用臣下的原則:就是說要能給予,又要能夠剝奪,要能任用,又要能夠廢止,要能白送賞賜讓他富有,又能運用刑戮使他馴服,賜予空頭爵位讓他驕橫一時,收斂春秋財力讓他減少收入。要用繁文縟節(jié)來約束他,又常列舉強者來稱譽他。對于能力強的可派他去干具體的事,口才好的課派他辯說,多智的可提供咨詢,也就是作為顧問,廉潔的人可以樹立為典型。而那些生性強悍而欺凌百姓,缺乏德行而傲慢君主的人,都不能用,要發(fā)配到邊遠的地方。這些人都是亡國的禍根。鞏固成法而恪守常規(guī),尊崇禮儀而變革民俗,重視信用而輕賤文飾,愛好順從而摒棄粗暴,這些都是立國的法則。 如果只是看前半部分,會是覺得是帝王術(shù),如果只看后半部分又過于的講究道德。那這兩部分是不是沖突呢?一點都不沖突。我原來講這一部分,聽課的人一般會分成兩種意見,一種是對帝王術(shù)非常的排斥,覺得那都是陳腐的東西,另外一部分則是對馭人之術(shù)非常的熱衷。偏重于哪一方面,其實都容易出問題。 我們具體的來解讀一下,不知道大家對于帝王之術(shù)的理解是什么?其實,簡單的說,就是要做到君心難測,就是即使賴以重用的重臣也要時不時的敲打一下,即使沒有能力的人,有時候還要放在一些位置上,偶爾重要一下,想要干掉一個人,很多時候都是先升職,后查辦。為什么這么做呢?其實,這些都是管子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們前邊的文章里講過,一些老派的領(lǐng)導,如果想重要一個人,一般會先故意的疏遠他,把他派到最苦最累的地方去歷練,有些人受不了這些打擊,以為被疏遠,被拋棄了,就沉淪下去了。這些人基本上最后都會被放棄,因為他經(jīng)歷不了坎坷和失落,而對于高層管理者而言,最為重要的一項素質(zhì)就是抗打擊的能力,抵抗壓力的能力,是否具備從低谷重新爬起來的能力。沒有經(jīng)歷過挫折、失敗,一直一帆風順的人,要么天生性格使然能夠在大部分重大考驗面前安然度過,絕大部分人都需要這種挫折訓練,要不越往后付出的代價會越大。 古代的帝王這么做的原因是,通過這種方式,也就是生殺予奪的具體的事例,時刻告誡臣子們,我能夠讓你榮華富貴,也能夠讓你瞬間一無所有,這是彰顯自己的權(quán)力和控制力,讓臣子對其產(chǎn)生恐懼,是產(chǎn)生對于權(quán)力的恐懼,而不敢輕易的去犯錯誤。為什么我說這些東西是基于管子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呢?其實,如果你總是依賴一個人,已經(jīng)成為了習慣的話,就是你讓渡了一分部權(quán)力給了這個人,前邊的文章里我們講過中央之人的危害,這些人就會狐假虎威,用這些被讓渡給他的權(quán)力為自己謀利,更有甚者會結(jié)黨營私,甚至是密謀造反,這是對最高權(quán)力的侵蝕,因為這樣,會讓這些人產(chǎn)生了對最高權(quán)力的覬覦之心。從而危機最高領(lǐng)導者的權(quán)力和性命。而對于一些人,城府很深,做事很周密,但是很陰損,又很難讓你抓到具體的把柄,一般的方式就是給他升官,給他榮譽,讓他放松警惕,把一些陰損的東西徹底暴露出來,做成事實,再去一次解決。因為這個時候,如果你是選擇直接處理掉,但是有沒有很拿得出手的證據(jù),處理起來名不正言不順,這都會導致很多內(nèi)部輿論以及不明真相的人的恐懼心理。而讓這些人放松警惕,把惡坐實,即使支持他的人也無話可說,而其他人基本都會對這個人同仇敵愾。因為他作惡的過程,已經(jīng)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處理掉這些人也收服了很多人的人心,另外也讓那些支持這些人或者是他們的同黨心驚膽戰(zhàn),擔驚受怕,君主再使用一些懷柔的手段,把這些勢力收為己用。 很多人會說,現(xiàn)在的員工,別說你故意整他,就是他稍微感覺不舒服,就會扭頭走人,一般情況下,基層員工肯定是這樣的,但是層級越高,涉及的利益越大的時候,他就會越慎重,不會再意氣用事,當然,這是在小的挫折面前,如果力度過大,可能也會直接走了?,F(xiàn)在,我們不提倡人治的方式,更不提倡治人、整人的方式,但是要在適當?shù)臅r候,通過談話、溝通,以及對小錯誤適度的加重處罰的方式,讓春風得意的下屬,稍微有點挫折感,也要時刻提醒他,要不最后的下場就是直接翻臉,甚至嚴重威脅都企業(yè)的生存。因為人性對一些東西習慣以后,就會覺得是天經(jīng)地義的,獎勵也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和價值。規(guī)則和制度能夠管人,但是規(guī)則和制度不可能對所有的事情都能做到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再好的制度和規(guī)則,也都可能會被利用來作惡。人性化管理不光要能夠激發(fā)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還要對人性的惡有深刻的認知。 這一段最后的幾句:故法而守常,尊禮而變俗,上信而賤文,好緣而好駔,此謂成國之法也。 意思就是,要有成法、常法,就是要保持法律的穩(wěn)定性,不能老是變來變?nèi)ァL岢?、尊崇禮儀,但是對于一些不好的風俗進行變革,因為有時候風俗的變化,還不至于觸犯法律,但是任其發(fā)展下去,很可能最終不可收拾,所以要防患于未然,在法律之外,風俗的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苗頭就要積極的去用處理掉。作為君主和最高領(lǐng)導者最為重要的是建立起大家對你的信任,對于承諾必須踐行,而不要注重文飾,這里的文飾,如果換成肆意吹捧、唱贊歌,估計大家更好理解一些。因為文飾之風很容易迅速轉(zhuǎn)變成掩過飾非,馬屁成風,歌功頌德這些不好的風氣。強調(diào)順從摒棄粗暴,這里的粗暴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做事情簡單粗暴,對人無禮,欺凌下屬的人。很多人很容易錯誤的理解這里的順從,感覺這里的意思是順從君主的意志,我想,如果是放到現(xiàn)在,把這個理解成順從規(guī)則,更合適,也更有意義。 《管子·侈靡》 為國者,反民性,然后可以與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勞。民欲生,而教以死。勞教定而國富,死教定而威行。圣人者,陰陽理,故平外而險中;故信其情者傷其神,美其質(zhì)者傷其文,化之美者應其名,變其美者應其時,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故緣地之利,承從天之指,辱舉其死,開國閉辱,知其緣地之利者,所以參天地之吉綱也;承從天之指者,動必明。辱舉其死者,與其失人同公事,則道必行。開其國門者,玩之以善言。柰其斝辱,知神次者,操犧牲與其珪璧,以執(zhí)其斝。家小害,以小勝大。員其中,辰其外。而復畏強,長其虛,而物正以視其中情。 這一段原文比較長,中間涉及到一些祭祀和論述的邏輯過程,我們只講其中重要的兩點。 我們前邊講過很多次,管子的思想就是滿足民之四欲,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按照規(guī)則,設定好獎勵的措施,給他們提供好的條件,使用利益去誘導、刺激不就行了嗎?怎么這里說要反民性呢?這其實是管理的另外一個方面,也就是我們上邊說的,要管理與教化同步進行,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要規(guī)則制度與企業(yè)文化相輔相成。反民性,就是要違反百姓的習性進行教化,然后才能與百姓親近。百姓追求安樂,就要教育他們勤勞,百姓貪生怕死,就要教育他們勇于獻身。勤勞的教育能夠深入人心,國家便可以富強;獻身的教育深入人心,國威便可以發(fā)揚。這里用陰陽比較容易解釋清楚。追求安樂是陰,勤勞致富是陽,貪生怕死是陰,勇于獻身是陽。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其實,這里我們可以體會一下管子的方法論,很多時候,我們把陰陽給神秘化了。陰陽說白了就是一件事情的一體兩面,也可以理解為辯證法,雖然這和辯證法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弊也必有利。分清利弊不是目的,化弊為利,轉(zhuǎn)禍為福才是目的。用利的時候也要看到弊,利用過了頭也會變成弊。這也就是后邊說的:圣人者,陰陽理,故平外而險中。另外,陰陽的平衡是動態(tài)的,不是靜態(tài)的。這里陰陽的動態(tài)平衡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陰陽消長,是相對的變化,第二個層面,陰陽的一體本身也會有動態(tài)的變化。舉個不恰當?shù)睦樱绻@個陰陽一體的值是100,這時候陽是60,陰是40,而下一個狀態(tài),這個陰陽一體是200,這中間陰消陽長,陽變成了150,陰變成了50.陰消陽長本身也隨著這個一體的變化出現(xiàn)變化,如果把陽理解成利,把陰理解成弊,也就會出現(xiàn)陽長陰消,而陰的絕對值也在同時變大的情況。這就是弊產(chǎn)生的絕對隱患也會逐步擴大。 我們再來看這一段里的另外一個重點:員其中,辰其外。而復畏強,長其虛,而物正以視其中情。 意思就是說:心志要圓融,而行動要方正,這里的這個志是志氣的志。用另外一個詞更好理解,就是心圓智方,這個智是智慧的智。為什么心志要圓融圓呢?如果心志是方的,人在面對挫折,面對不確定性,面對突然的變化的時候,就很容易一條道走到黑,而不能去分析事情的真相,不能夠真正的分清利弊得失,就更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而行為要方正,就是說我們做事要有理有法,而不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因為就長期來講,不擇手段的風險更大。在此基礎(chǔ)上呢,能夠威懾強悍,崇尚謙虛,這樣,臣民才會歸于正道,并自然的流露他們的內(nèi)心。這里的威懾強悍,是通過規(guī)則、懲罰的措施,而崇尚謙虛就是要通過教化。 管子的所有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有一條非常清晰的邏輯主線: 管子所有政策的基點都是人性,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在分析人性的基礎(chǔ)上分析利益,在分析利益的基礎(chǔ)上制定政策,但是目的都是一個,就是富國強兵,就是國富民強。 我想,這對于我們現(xiàn)代企業(yè)的管理,應該會非常有啟發(fā)意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