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胎毒理論是中醫(yī)兒科學對某些疾病病因的獨特認識。運用傳統(tǒng)文獻整理方法對中醫(yī)兒科胎毒理論源流進行梳理,認為其在宋之前開始萌芽,此時尚處于胎病理論階段,認識到小兒尤其是新生兒諸多疾病的病因是在胎兒時期獲得的,與患兒母親胎孕時期養(yǎng)護及飲食不當相關,防治上注重清熱解毒;宋金元時期明確提出胎毒為諸多兒科疾病的病因,并出現了胎毒醫(yī)案的記載;明清時期漸趨成熟,認為胎兒形成前或胎兒期,由于父母嗜食辛辣甘肥,或五志過極化火,或房事過度,或孕母感受寒熱之邪,形成胎毒內蘊,導致小兒出生后罹患鵝口瘡、重舌、木舌等口腔疾病,蟲癤、流丹、濕疹、癰癤等皮膚疾病,胎黃、胎驚等新生兒疾病以及麻、痘等傳染性疾病,防治方法上注重辨證祛胎毒。 胎毒理論是中醫(yī)兒科學對某些疾病病因獨特的認識,吳鞠通總結小兒疾病“外不過六淫,內不過飲食胎毒而已”,由此可見其重要性。然而目前胎毒理論在兒科病因學中并不受重視,本文運用傳統(tǒng)文獻整理方法,對胎毒理論的源流進行梳理,重現其起源及發(fā)展概況,以期為挖掘胎毒的現代臨床應用價值提供理論依據。 1 宋代以前:胎毒理論開始萌芽 宋代以前雖無胎毒概念,但此期出現的胎病卻是胎毒理論的淵源,如初生兒拭口以及甘草法、朱蜜法、牛黃法是該時代醫(yī)家防治胎毒的重要方法?!端貑枴て娌≌摗费裕骸叭松胁“d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fā)為癲疾也”,指出小兒出生即患病為胎病,病因與母親懷孕期間情志失調相關。現存最早的兒科專書《顱囟經》認為新生兒兩眼赤,是孕母食炙煿熱面所致?!吨T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首論小兒養(yǎng)護法和諸多兒科常見病并闡述其病因、病機,擴大了胎病的范圍:小兒初生患胎疸因孕母臟氣熱,小兒鵝口為在胎時受谷氣盛,噤候是由于在胎時熱入兒臟,兒躽張蹙氣而啼為孕母受風冷,胎寒候因孕母將養(yǎng)取冷過度等。在此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小兒尤其是新生兒諸多疾病的病因是在胎兒時期獲得的,稱之為“胎病”,與患兒母親胎孕時期情志失調或養(yǎng)護及飲食不當相關,為后世“胎毒”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預防上,強調新生兒拭口?!吨T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論述了其原因“無令惡血得入兒口,則兒腹內調和,無有疾??;若料拭不及時,則惡血穢露兒咽入腹,令心腹否滿短氣,兒不能飲乳,謂之難乳”“世云小兒初生之時,洗浴兒不凈,使穢露浸漬眼瞼睫眥,后遇風邪,發(fā)即目赤爛生瘡,喜難瘥。瘥后還發(fā)成疹,世人謂之胎赤”。認為初生兒口中所含惡血穢露可以引起小兒“難乳”“目赤生瘡”?!缎∑贩健ぶ紊傩“俨≈T湯方》曰:“兒新生出腹,先以指斷口中惡血”,由此后世諸醫(yī)家均重視嬰兒初生拭口?!秱浼鼻Ы鹨健ど傩肴娣健芬鄰娬{拭口的重要性:“小兒初生,先以綿裹指,拭兒口中及舌上青泥惡血……若不急拭,啼聲一發(fā),即入腹成百病矣”,指出初生兒咽下惡血為百病之源。后世部分醫(yī)家認為初生兒咽下惡血為胎毒之因及拭口祛胎毒之法均源于此。除新生兒拭口,《小品方·治少小百病諸湯方》詳述甘草法涌吐惡血、朱蜜法“鎮(zhèn)精神魂魄”、牛黃法“益肝膽,除熱,定驚,辟惡氣”,開創(chuàng)清熱解毒祛胎毒之法。 2 宋金元時期:胎毒理論逐漸發(fā)展 兩宋金元時期兒科名醫(yī)輩出,對中醫(yī)兒科學的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該時期,諸位名家對胎毒致病甚為重視,胎毒概念正式提出,其所涉及病證更多,其中對麻痘的認識對后世影響重大,并有了相關的醫(yī)案記載。 兩宋時期的醫(yī)學著作中出現“胎毒”一詞,現代學者認為該詞最早見于《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刊于1156年),然而筆者在文獻梳理過程中發(fā)現《幼幼新書》(刊于1150年)已有“胎毒”一詞。劉昉《幼幼新書》集北宋前兒科醫(yī)學之大成,記載了眾多有重要價值的兒科學文獻資料?!队子仔聲こ跎兄仉裰佚l第九》載:“張渙:嬰兒初生六七日間,胎毒上攻,血氣不斂。重腭、重齦、喉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名垂癰。有氣脹起者,急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以刺之,令兒氣瀉,出青黃血水。用鹽湯洗拭,急用如圣散”;《初生有鵝口第十二》載:“張渙:嬰兒初生七日內胎毒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連舌上,下有膜如石榴子大,令兒語不發(fā)如鵝口狀,名曰鵝口。保命散方?!睆垳o為北宋醫(yī)生,輯有《小兒醫(yī)方妙選》,惜已亡佚,幸在《幼幼新書》中保存下來。由引文可知張渙認為胎毒是引起重腭、重齦、鵝口的原因,并詳細論述其治療?!缎盒l(wèi)生總微論方·胎中病論》除認為鵝口、垂壅、重顎“因胎毒上攻”外,還指出梗舌“乃胎毒所攻而成”,氣閉為“胎毒之氣郁閉所致”,褥瘡“因胎毒攻發(fā)”等,豐富了胎毒相關病證。且于篇首提到“兒自生下,至一臘前后有病者,多是未生之前,在母胎妊之時,母食毒物,胎有所感,至生下之后,毒氣發(fā)而為病”,認為“胎毒”致病因素的形成與“母食毒物”相關。可見胎毒為諸多新生兒疾病如重腭、重齦、鵝口、梗舌口腔疾病及褥瘡等外科疾病的病因,其形成與孕母飲食相關。 在宋代以前將斑、痘、疹等出疹性疾病歸為一類綜合論述,認識較浮淺;宋金元時期由于麻痘廣泛流行,醫(yī)家對該類疾病有了詳細的認識,認為該類疾病與胎毒相關。宋代尚未將麻痘嚴格區(qū)分,也未確立病名,仍統(tǒng)稱斑疹、瘡疹;元代有了麻疹的病名。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專列“瘡疹候”,認為“小兒在胎十月,食五臟血穢,生下則其毒當出”形成瘡疹;陳文中宗于此在《小兒痘疹方論·論痘疹受病之由》言:“夫小兒在胎之時,乃母五臟之液所養(yǎng)成形也。其母不知禁戒,縱情濃味,好啖辛酸,或食毒物,其氣傳于胞胎之中,此毒發(fā)為瘡疹,名曰三穢液毒”。雖未提及“胎毒”,但所言瘡疹之源即為胎毒,為后代醫(yī)家從胎毒認識瘡疹奠定了基礎。隨著對瘡疹疾病認識的深入,醫(yī)家發(fā)現它的發(fā)生尚與感受時疫邪氣相關。至元代曾世榮已將麻疹與痘區(qū)分開,《活幼心書·瘡疹二十六》先總論瘡疹發(fā)生的原因為“嬰孩生時,啼聲一出,則咽下口中穢濁,蓄之在胃,因氣運變遷,主客勝復,邪氣郁發(fā),與元受穢濁激搏,而形于肌肉皮膚之外”,后分論痘瘡與麻疹“豆瘡之萌,始因臟受邪毒,感時氣而郁發(fā)”“世言麻子者,亦疹毒也……有胎受穢液,熱毒蘊蓄肺胃,因感時氣而發(fā)”。內蘊胎毒,外感天行時氣為麻疹、天花的主要病因,此即為“胎毒外感說”,為后世醫(yī)家從胎毒論治出疹類疾病奠定了基礎。 醫(yī)案濃縮、涵蓋了前賢的精湛醫(yī)術及臨證經驗,學習和研究醫(yī)案,既可豐富和深化理論知識,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又可開闊視野,啟迪思路。朱震亨《格致余論·慈幼論》記載了兩則治療胎毒的醫(yī)案:“東陽張進士次子二歲,滿頭有瘡,一日瘡忽自平,遂患痰喘”,朱丹溪結合其母孕時喜食辛辣熱物,認為患兒“精神昏倦,病受得深,決無外感,非胎毒而何”;朱丹溪的次女,“形瘦性急,體本有熱,懷孕三月,適當夏暑,口渴思水,時發(fā)小熱”,朱丹溪處以方藥,然其女因懶于煎藥,未能堅持服藥,其后該子二歲時瘡痍遍身,丹溪認為此為胎毒。通過這兩則醫(yī)案,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胎毒為瘡疹的病因,而該病的發(fā)生與孕母的飲食及體質密切相關。孕婦嗜食辛辣或體質陰虛陽盛,遺熱毒于胎兒,小兒出生后發(fā)病,即“兒之在胎,與母同體,得熱則俱熱,得寒則俱寒,病則俱病,安則俱安”。故防治小兒胎毒應注意孕母的飲食起居,避免過食偏味,感受寒熱之邪遺留于胎兒。 3 明清時期:胎毒理論漸趨成熟 明清時期中醫(yī)兒科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該時期醫(yī)家更加重視胎毒在兒科病因學中的重要性,部分醫(yī)學著作中單列胎毒一節(jié),胎毒所涉及病證得到總結完善,而胎毒源于初生兒咽下惡血之說被否定;祛胎毒之法也開始注重辨證,不再僅局限于清熱解毒,豐富了胎毒的防治方法。 萬全對胎病、胎弱、胎毒進行了區(qū)分,指出小兒自出生至一歲生病均為胎疾,其中稟受于父母的分為胎弱、胎毒兩種。他總結胎毒相關病證包括“蟲疥流丹,浸淫濕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與夫胎熱、胎寒、胎黃、胎驚之類”。薛鎧、薛己父子的《保嬰撮要》卷十一、十二記載了小兒常見皮膚病,根據病因單列“胎毒發(fā)丹”“胎毒瘡瘍”“胎毒瘰疬”“胎毒瘡疥”等篇章,分述每種病的病因病機、辨證用藥。該時期醫(yī)家對麻、痘的研究極為突出,對于麻、痘的根源繼承了前人觀點,認為其與胎毒密切相關,如《醫(y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曰:“古人謂痘稟胎毒,此定論也”“麻為正疹亦胎毒,毒伏六腑感而出”??梢娒鞔T醫(yī)家對胎毒所致病證及其治療的認識已經很詳備。 胎毒源于初生兒咽下惡血之說在明清時期受到質疑否定,如萬全《幼科發(fā)揮》曰:“口內之血,乃母臨產,惡露漬于口中,未必是母腹中所銜之血也。既云咽下腹中,則入于大腸,界從大便出矣”,認為孕母五志過極、飲食不節(jié)、過食酒肉、房事過度導致“五欲之火,隱于母血之中……男女交媾,精氣凝結,毒亦附焉,此胎毒之原也”。張景岳雖然強調初生兒拭口,但也否定此為胎毒之源,他認為“嬰兒通體無非血氣所結,而此亦血氣之余……即使咽之,亦必從便而出”。現代新生兒保健仍強調拭口,但其原因為防止初生兒口中污穢濁物嗆入氣管,引發(fā)吸入性肺炎等,故此不應為胎毒之源。此時胎毒理論已漸趨完善,認為胎兒形成前或胎兒期,由于父母嗜食辛辣甘肥,或五志過極化火,或房事過度,或孕母感受寒熱之邪,則“毒”附胎元,形成胎毒。至小兒出生后可表現為多種疾病,包括鵝口瘡、重舌、木舌等口腔疾病,蟲癤、流丹、濕疹、癰癤等皮膚疾病,胎黃、胎驚等新生兒疾病以及麻、痘等傳染性疾病。 關于胎毒的防治,明代之前祛胎毒之法多延續(xù)清熱解毒法,然不適用于胎稟怯弱之兒及寒冬出生的孩子,明清時期醫(yī)家始辨證祛胎毒?!秼胪賳枴こ跽Q第一問》言:“臨產落草時,濃煎淡豉汁服極好”,利用淡豆豉宣發(fā)之性,宣透胎毒,較好地解決了體弱小兒下胎毒及寒冬下胎毒的問題,深受后世醫(yī)家贊賞。《幼科發(fā)揮》記載育嬰延齡解毒丸“能解胎毒,初生小兒宜服”,據其處方“兒斷臍帶連胞(不拘長短,剪取,新瓦上焙干,每一錢加生甘草末二錢、黃連末一錢、朱砂飛半錢)”可知該方攻補兼施、寒溫并用,既可解胎毒,又可扶正氣,適用于先天稟賦不足兼有胎熱者?!队子准伞份d有集成沆瀣丹,陳復正言其“治小兒一切胎毒”,觀其藥物組成黃芩、黃柏、大黃清三焦之熱,檳榔、枳殼行氣利痰,川芎、薄荷引頭面之熱下趨,連翹解毒除煩,赤芍調榮活血,牽牛、滑石引熱從小便出。該方不再是簡單的單方單藥,有了藥物配伍,清熱解毒的同時注重解決“熱毒郁結”之兼夾證。 4 結語 綜上所述,胎毒理論是中醫(yī)兒科學對某些疾病病因獨特的認識,它經歷了宋之前的萌芽時期,此時尚處于胎病理論初級階段,認識到小兒尤其是新生兒諸多疾病的病因是在胎兒時期獲得的,與患兒母親胎孕時期養(yǎng)護及飲食不當相關,防治上注重清熱解毒;宋金元時期胎毒理論逐漸發(fā)展,明確提出胎毒為諸多兒科疾病如重腭、重齦、鵝口、梗舌等口腔疾病,褥瘡等外科疾病及麻痘的病因,并出現了胎毒醫(yī)案的記載;明清時期胎毒理論漸趨成熟,認為胎孕初期或胎兒期,由于父母嗜食辛辣甘肥,或五志過極化火,或房事過度,或孕母感受寒熱之邪,形成胎毒內蘊,導致小兒出生后罹患鵝口瘡、重舌、木舌等口腔疾病,蟲癤、流丹、濕疹、癰癤等皮膚疾病,胎黃、胎驚等新生兒疾病以及麻、痘等傳染性疾病,防治方法上更加注重辨證祛胎毒。現代由于醫(yī)學水平的提高,疫苗的接種,作為兒科四大證的“麻、痘”已經很少見,胎毒這一致病因素亦隨之不受重視。然而胎毒病證如新生兒黃疸、鵝口瘡、嬰兒濕疹等疾病仍很常見,是否可以應用胎毒理論防患于未然值得進一步研究。 編者按:該文刊載于《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本期原文見鏈接。 責任編輯:李慶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