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園林綠化中,為了快速見效,很多人都喜歡栽植帶冠的樹木,一般來講,帶冠的樹木是見效比較快,但也存在著樹木價格高,移栽難度大等問題,而一些耐移栽的樹木,我們常采用裸根截干苗,這種苗子價格相對較低,且易于運輸和栽植。截干樹木進行栽植后,就牽扯到樹冠定型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人在栽植的頭一年就急于定型,欲速而不達,反而導致了樹木長勢衰弱。那么新栽植的樹木應該在什么時候、如何定型呢?應該根據(jù)樹木的生態(tài)習性來確定,現(xiàn)以國槐為例,闡述一下新栽截干樹木的定型方法。 國槐屬于耐移栽,耐修剪的樹木。移栽時一般都進行截干處理,樹木(行道樹)的定干高度以2.8—3.5米為宜,春季栽植后,隨著氣溫的升高,在樹干上會萌生出很多新的芽子和枝條,最為繁密的當屬于枝干頂端。怎么處理這些新生的枝條和芽子呢?在工作中,常有兩種做法: 一種做法是,將樹干上的芽子和枝條全部抹除,待頂部枝條長至四、五十厘米時,保留三至五個生長旺盛,上下錯落有致,各占一方的枝條做主枝培養(yǎng),其他的枝條全部疏除,此后的養(yǎng)護工作中,隨時將樹上新生的枝條和芽子疏除。 另外一種做法是,及時將樹干的新抽生的芽子和枝條抹除,樹干頂端新生的所有枝條全部保留,第二年秋末適當疏枝,第三年秋末再選留三至五個錯落有致,長勢健壯且分布均勻的枝條作主枝培養(yǎng),其他的枝條全部疏除。 這兩種做法出發(fā)點不同,又各有各的道理,前者認為,對于新栽的苗木,保成活是第一要務,枝條過多會消耗樹體大量養(yǎng)分,不利于樹木成活,而且枝條越少,營養(yǎng)越能集中供應,故此應在第一年就進行定型。后者認為,及時將樹干新萌生的芽子和小枝條抹除是正確的,但頂部的枝條不應太著急疏除,因為樹木和根系的生長是需要養(yǎng)分的,而新抽生的枝條上的葉片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營養(yǎng)可以通過韌皮部回流到根部,對根系生長有利,這樣對樹木的成活是有利。 那么哪種做法是對的呢?自然是后者的認識和做法是正確的。除了新生枝條的葉片可以制造養(yǎng)分外,樹干頂部整形帶中的新生枝條要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生長和嚴冬的考驗才能優(yōu)中選優(yōu)地選留處幾個枝條作主枝培養(yǎng),當年即進行定型有些倉促。故此,應參照后者的觀點,新生枝條再經(jīng)過三年培養(yǎng),經(jīng)歷了兩個冬天考驗后,選作主枝培養(yǎng)的枝條的條件已經(jīng)基本具備,而在第一年所保留的枝條,如果發(fā)生意外損傷,就會影響整個樹冠的形狀,造成偏冠或缺冠。不僅僅是國槐,像白蠟、楸樹、梓樹、法桐、銀杏、旱柳、毛白楊等樹種均可按此法進行修剪定型,均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需要一提的是,在樹冠定型的頭三年,樹木應盡量少施用化肥,特別是要少施用尿素,肥效過快,肥力過大,都會使枝條生長過快,木質化程度低,抗寒性減弱,對大風的抗性也會降低。施肥最好施用農(nóng)家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