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本《歸藏》輯校 (首發(fā)) 王寧 棗莊人民廣播電臺(tái) 摘要:傳本《歸藏》是晉代汲冢中出土易學(xué)類文獻(xiàn)的匯編,宋代佚失,后世學(xué)者頗有疑之為偽書者,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臺(tái)又出土秦簡本始證其確為先秦古書。 關(guān)鍵詞:歸藏;汲冢;馬國翰輯本;嚴(yán)可均輯本 西晉武帝太康年間在汲郡(今河南汲縣)魏安釐王墓 [1]但是《隋志》著錄的是十三卷,這么大部頭,不可能只是《易爻陰陽卦》二篇,筆者認(rèn)為《歸藏》十三卷應(yīng)該是汲冢中出土的幾種古易書的合編,其中有《易爻陰陽卦》,也有《卦下易經(jīng)》、《公孫段》等[2] [3] 凡例 1. 2.對(duì)馬本輯錄的篇章和文字次序根據(jù)情況重新做了調(diào)整,同時(shí)參考各書對(duì)佚文進(jìn)行核對(duì)校正。 3.對(duì)同一條內(nèi)容而文字不同的佚文一并列出,加※標(biāo)識(shí);缺文用囗標(biāo)識(shí);補(bǔ)出的文字加[]標(biāo)識(shí)。 4.本文只對(duì)傳本內(nèi)容進(jìn)行輯錄校理,秦簡本的內(nèi)容正文不予收錄,僅作校訂的參考。 5.本文所用湖北江陵王家臺(tái)出土秦簡本《歸藏》是據(jù)王明欽《王家臺(tái)秦墓竹簡概述》一文中公布的部分釋文,此文為2000年北京大學(xué)新出簡帛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huì)論文。文中稱“秦簡本”。 …………………………………………………………………………………………………………… 歸藏 寧按:《歸藏》或稱《歸藏易》、《歸藏經(jīng)》、《易歸藏》,《隋志》著錄十三卷,現(xiàn)在能知道的篇章是《初經(jīng)》、《齊母經(jīng)》、《鄭母經(jīng)》、《啟筮經(jīng)》、《本蓍篇》五篇,依次輯錄,不明篇章者列入“遺爻逸文”。 一、歸藏·初經(jīng) 寧按: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卷上》曰:“《歸藏·初經(jīng)》者,伏羲初畫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經(jīng):初乾、初
1.初乾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其爭(zhēng)言。馬曰:李過《西溪易說》、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 2.初
3.初狠 徼徼鳴狐。馬曰:《西溪易說》、《啟蒙翼傳》。 4.初兌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其言語敦。馬曰:《西溪易說》、《啟蒙翼傳》) 5.初犖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曰坎,李過曰:“謂坎為犖,犖者勞也,以為萬物勞乎坎也。”黃宗炎曰:“坎為勞卦,故從勞諧聲而省。物莫?jiǎng)谟谂?,故從牛?!薄饘幇矗呵睾啽究藏宰鲃凇?/span>為慶身不動(dòng)。 6.初離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離監(jiān)監(jiān)。馬曰:《西溪易說》、《啟蒙翼傳》。○寧按:秦簡本作麗。 7.初釐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曰震,李過曰:“為震為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萬物所始條理也。”黃宗炎曰:“震為釐,離當(dāng)為釐,于震則不近,豈以雷釐地而出以作聲與?”燂若雷之聲。 8.初巽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有鳥將至而垂翼。 二、歸藏·齊母經(jīng) 馬曰: 曰:舊言之擇,新言之念。○寧按:《西溪易說·原序》于《齊母經(jīng)》下有此語,未詳何義。 1.乾 2. 3.屯○寧按:秦簡本、帛書《易之義》并作“肫”。屯膏。 4.蒙 5.溽馬曰:《西溪》曰:“需為溽?!秉S宗炎曰:“云上天而將雨,必有濕溽之氣先見于下?!薄饘幇矗盒?、溽古音同侯部,音近而假。 6.訟 7.師,帥師。馬曰:《西溪易說》。 8.比 9.小毒畜馬曰:《西溪》曰:“小畜為小毒畜?!秉S宗炎曰:“大畜、小畜為大毒畜、小毒畜,毒取亭毒之義?!薄饘幇矗呵睾啽咀鳌吧俣健保瘯尽吨芤住纷鳌吧?/span> 其丈夫。 10.履 11.泰○寧按:秦簡本、帛書《易之義》并作奈。 12.否○寧按:秦簡本寫作上不下日,即從日不聲。 13.同人 14.大有○寧按:秦簡本唯作“右”。 15.狠 16.釐 17.大過 18.頤○寧按:秦簡本作“亦”。 19.困○寧按:秦簡本作“囷”。 20.井 21.革 22.鼎,鼎有黃耳,利取鳣鯉。馬曰: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十九。○寧按:秦簡本鼎作鼒。 23.旅 24.豐 25.小過 26.林禍馬曰:《西溪》曰:“臨為林禍?!薄饘幇矗号R卦,秦簡本作臨,與通行本《周易》同。帛書本《周易》作林。此卦名當(dāng)作“林”,“禍”當(dāng)是經(jīng)文或薛貞注文誤入于此者。 27.觀○寧按:秦簡本作“灌”。 28.萃○寧按:秦簡本、帛書《周易》并作“卒”。 29.稱馬曰:黃宗炎曰:“升為稱,地之生木,土厚者茂,瘠者瘁,言木與土相稱也?!薄饘幇矗呵睾啽救宰鳌吧?,帛書《周易》作“登”。 30.僕馬曰:黃宗炎曰:“剝?yōu)閮W?!薄短接[》卷八百四十引作“剝”?!饘幇矗簱?jù)《說文》,剝字或體作“ ※剝:良人得其粟。其玉亦瘕,其粟亦沙。○寧按:[日]滋野貞主等編《秘府略·百谷部·粟》引。此當(dāng)即仆卦爻辭,二者似皆不全,全文或當(dāng)為“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其玉亦瘕,其粟亦沙。”瘕當(dāng)是瑕字之假借。 31.復(fù) 32.母亡馬曰:黃宗炎曰:“無妄為母亡,母即無,亡即妄,非有他也。”○寧按:秦簡本作“毋亡”,“母”當(dāng)“毋”字之誤。上博簡本《周易》作“亡忘”。 33.大毒畜馬曰:《西溪》曰:“大畜為大毒畜?!薄饘幇矗盒笞忠嗍茄ω懽⑽恼`入卦名者,說見上“小毒畜”?!稓w藏》此原卦名當(dāng)作“大毒”。上博簡本《周易》作“大 34.瞿馬曰:黃宗炎曰:“瞿當(dāng)屬觀?!卑福骸段飨芬延杏^,朱太史彝尊《經(jīng)義考》以反對(duì)為義,謂瞿在散家人之前,則睽也。○寧按:秦簡本作“ 馬曰: 35.散家人馬曰:黃宗炎曰:“家人為散家人,則義不可考?!薄饘幇矗呵睾啽炯胰素灾蛔鳌吧ⅰ?,則知“家人”二字乃薛貞之注文混為正文者。蓋薛貞于“散”卦下注“家人”二字,謂此卦即《周易》之家人卦也,傳抄誤入卦名。 36.節(jié) 37.奐馬曰:黃宗炎曰:“渙為奐,古字或加偏旁或不加偏旁,因而互易也?!薄饘幇矗呵睾啽救宰鳒o,與《周易》同。 38.蹇 39.荔馬曰:黃宗炎曰:“解為荔,荔亦有聚散之義?!薄饘幇矗豪鬅o聚散之義,黃說非是。上博簡本《周易》解卦作“繲”,故疑“荔”是“薢”字之殘誤,“薢”篆文作“ 40.員馬曰:黃宗炎曰:“損為員?!薄饘幇矗呵睾啽救宰鰮p,與《周易》同。 41.諴馬曰:黃宗炎曰:“咸為諴。”朱太史曰:“以損為員,而諴次之,則諴為益也。”○寧按:楊慎《丹鉛余錄》卷九云:“咸為諴?!比淮酥P當(dāng)是益卦,恐字有訛誤,疑本作“詗”,與“益”旁紐雙聲、錫耕對(duì)轉(zhuǎn),音近而假 42.欽馬曰:黃宗炎曰:“欽當(dāng)屬旅?!敝焯吩唬骸皻J在恒之前,則咸也?!薄饘幇矗荷喜┖啽尽吨芤住?、帛書《周易》并以欽為咸,則為咸卦是也。秦簡本作咸。 43.恒○寧按:秦簡本作“恒我”,當(dāng)時(shí)因卦中有“恒我”(即恒娥)而誤。 44.規(guī)○寧按:秦簡本夬作 45.夜 46.巽 47.兌 48.離○寧按:秦簡本作麗。 49.犖○寧按:秦簡本作勞。帛書《易之義》稱坎為“勞之卦”。 50.兼馬曰:黃宗炎曰:“謙為兼。”○寧曰:秦簡本作陵。 51.分馬曰:黃宗炎曰:“分當(dāng)屬睽。”朱太史曰:“以謙作兼,而分次之,則分為豫也?!薄饘幇矗呵睾啽驹ヘ宰鳌敖椤?,“分”當(dāng)即“介”之誤,即豫卦。 52.歸妹,承筐。馬曰:《西溪易說》。 53.漸,取女。馬曰:同上。 54.晉○寧按:秦簡本作 55.明夷,垂其翼。馬曰:同上。 56.岑
57.未濟(jì)○寧按:《西溪易說·原序》所引自乾至未濟(jì)凡56卦,“坤”一卦據(jù)《初經(jīng)》補(bǔ),以上凡57卦。 58. 59.蜀馬曰:黃宗炎曰:“蠱為蜀,蜀亦蟲也。”○寧按:已知上夜卦為蠱,則黃說為非?!笆瘛碑?dāng)是“ 60.馬徒 ○馬曰:已上六十卦并《西溪易說》引,奭一卦據(jù)《初經(jīng)》補(bǔ)?!饘幇矗骸皧]”當(dāng)作“
61.大壯○寧按:《穆天子傳》卷二郭璞注曰:“豐隆筮御云,得《大壯》卦,遂為雷師?!鳖檶?shí)《穆天子傳西征講疏》云:“郭注引豐隆御云事,蓋出《歸藏》文?!惫手獋鞅尽稓w藏》中固有《大壯》一卦,據(jù)補(bǔ)。 ○寧按:馬輯本此下尚有熒惑、耆老、大明三卦名,馬注云:“ 三、歸藏·鄭母經(jīng) 1.明夷曰:昔夏后啟筮:乘飛龍而登于天,而枚占于皋陶,陶曰:“吉?!?/strong>馬曰: ※昔夏后啟筮,乘龍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與神交通,以身為帝,以王四鄉(xiāng)。” 2.昔夏啟筮徙九鼎,啟果徙之。馬曰:《博物志》卷九《雜說上》引此與前為一節(jié),下更有四節(jié),蓋一篇之文,故次于此?!饑?yán)曰:《路史·后紀(jì)》十四。 3.昔舜筮登天為神,枚占有黃龍神曰:“不吉。”馬曰:同上。○寧按:枚占,《博物志》作“占之”。 4.武王伐紂,枚占耆老,耆老曰:“吉?!?/strong>馬曰:同上。○寧按:耆老,《博物志》作“蓍老”。 ※武王伐商,枚占耆老曰:“不吉。”嚴(yán)曰:《路史·后紀(jì)五》?!饘幇矗呵睾啽敬藶楣?jié)卦爻辭,云:“昔者武王卜伐殷而攴占老考,老考占曰:‘吉?!保侵湔疾方Y(jié)果當(dāng)作“吉”,《路史》引作“不吉”誤。 5.昔鯀筮注洪水而枚占大明曰:“不吉。有初無后?!?/strong>馬曰:同上。○寧按:枚占,《博物志》作“占于”。 ※鯀筮之于《歸藏》,得其大明,曰:“不吉。有初亡后?!?/strong>嚴(yán)曰:《路史·后紀(jì)》十三。○寧按:《路史》所引不確切,不可據(jù)。此爻全文當(dāng)為“昔者鯀筮注洪水而枚占于大明,大明占之曰:‘不吉。有初亡(無)后?!?/span>” 6.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熒惑曰:“不吉。不利出征,惟利安處,彼為貍,我為鼠,勿用作事,恐傷其父?!?/strong> 7.昔者羿善射,彃十日,果畢之。馬曰:郭璞《山海經(jīng)注》引《歸藏·鄭母經(jīng)》?!渡袝の遄又琛氛x、《春秋左傳·襄四年》義并引《歸藏》“羿蹕”?!饑?yán)曰: 8.借者起射羿而賊其家,久有其奴。(注:起,羿臣之名。奴,子也。)○寧按:見《玉燭寶典》卷一注引《歸藏·鄭母經(jīng)》,此條諸家失輯。經(jīng)文“借”當(dāng)作“昔”;“起”當(dāng)作“趗”,即“浞”,寒浞也。注文當(dāng)即薛貞之注。 9.節(jié):殷王其國,常毋若谷。 10.昔者豐隆筮將云氣而吉核之也。 ※豐隆筮云氣而告之。 11.昔黃神與炎神爭(zhēng)斗涿鹿之野,將戰(zhàn),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 12.羿請(qǐng)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dú)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strong> ※昔常娥以不死之藥犇月。馬曰:《文選》卷十三謝希逸《月賦》注,《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四,《漢藝文志考》引作“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薄饘幇矗骸队[》卷九百八十四引作《歸藏經(jīng)》。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嚴(yán)曰:《北堂書鈔》一百五十,《文選·月賦》注、《宣貴妃誄》注、《祭顏光祿文》注,《御覽》九百八十四?!饘幇矗捍硕l乃諸書隱括之文。 13.昔者河伯筮與洛戰(zhàn)而枚占,昆吾占之不吉。馬、嚴(yán)曰:《初學(xué)記》卷二十。○寧按:其全文當(dāng)為“昔者河伯筮與洛戰(zhàn)而枚占于昆吾,昆吾占之曰:‘不吉?!?。 14.昔穆王天子筮出于西正,不吉,曰:“龍降于天,而道里修遠(yuǎn)。飛而中天,蒼蒼其羽?!?/strong> 此條見秦簡本師卦,其爻辭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師而攴占囗囗,囗囗[占之曰:不吉。]龍降于天,而[道里修]遠(yuǎn),飛而中天,蒼[蒼其羽] 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穆王西征犬戎而致使“荒服者不至”,故占曰“不吉”。 ※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強(qiáng)。馬曰:《莊子釋文》,《漢藝文志考》卷一。○嚴(yán)曰:《莊子·大宗師》釋文,《路史·后紀(jì)》五。 ○寧按:以上自第9條至第14條凡六條馬輯本皆輯入“逸文”,今據(jù)秦簡本知其本屬于同一篇書,故移入《鄭母經(jīng)》。 四、歸藏·啟筮經(jīng) 馬曰:朱氏《經(jīng)義考》云:按《歸藏》之書,有《本蓍篇》,亦有《啟筮篇》?!饘幇矗厚R輯本作《啟筮篇》,而據(jù)《玉燭寶典》卷 1.昔夏后啟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鈞臺(tái),枚占皋陶曰:“不吉?!?/strong>
2.昔者夏后啟享神于晉之虛,作為璿臺(tái),于水之陽。 ※夏后曰啟筮享神于晉之靈臺(tái),作璿臺(tái)。○寧按:見《御覽》卷一七七。 3.昔者女媧筮張?jiān)颇?,枚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極。平均土地,和合四國?!?/strong>馬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漢藝文志考》卷一?!饑?yán)曰: ※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馬曰:羅蘋《路史注》?!饘幇矗捍藯l馬本輯入“逸文”,實(shí)際上與上條乃一條文字,是羅蘋隱括而言,故亦移入《啟筮》。“帝所居也”疑是薛貞的注文或羅蘋自己的話,“帝”即謂黃帝也。 5.有一星,出于題山之上。三月烏出,必以風(fēng)雨。○寧按:《玉燭寶典》卷三引《歸藏易·啟筮經(jīng)》,此條諸家失輯。 6.坤:帝堯降二女為舜妃。嚴(yán)曰:《周禮·太卜》疏引《坤·開筮》,坤是其卦名。 7.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馬曰:羅泌《路史·前紀(jì)》二引《歸藏·啟筮》?!饘幇矗阂姟渡胶=?jīng)·大荒南經(jīng)》郭璞注引《啟筮》。 8.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陽谷。馬曰:郭璞《山海經(jīng)注》引《歸藏·啟筮》?!饑?yán)曰:《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注。 9.有白云出自蒼梧,入于大梁。馬曰: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徐堅(jiān)《初學(xué)記》卷一,《文選》卷二十謝元暉《新亭渚別范零陵詩》李善注。○嚴(yán)曰:《藝文類聚》一, 10.共工人面、蛇身、朱發(fā)。馬曰:郭璞《山海經(jīng)注》、羅蘋《路史注》并引《歸藏·啟筮》?!饑?yán)曰:郭璞《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注,《藝文類聚》十七,《御覽》七十八?!饘幇矗河忠姟队[》卷三百七十三。 11.麗山之子,青羽人面馬身。 12.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乃占之曰:“羽民是生百鳥?!?/strong> 13.羽民之狀,鳥喙赤目而白首。馬曰:郭璞《山海經(jīng)注》引《歸藏·啟筮》?!饑?yán)曰:《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注。 14.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馬曰:郭璞《山海經(jīng)注》引《歸藏·啟筮》?!饑?yán)曰:《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注,又見《史記·甘茂傳》索隱。 15.鯀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熊。馬曰:同上?!饑?yán)曰:《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注?!饘幇矗簢?yán)輯本“熊”作“龍”。 ※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嚴(yán)曰:《初學(xué)記》二十二,《路史·后紀(jì)》十二。 ※大副之吳刀,是用生禹。馬曰:《初學(xué)記》卷二十二?!饘幇矗骸吧薄冻鯇W(xué)記》作“出”。 16.昔彼《九冥》,是與帝《辨》同宮之序,是為《九歌》。馬曰:郭璞《山海經(jīng)注》引《歸藏·啟筮》。○嚴(yán)曰:《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注。 17.不得竊《辨》與《九歌》以國于下。馬曰:同上?!饑?yán)曰:《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注。 五、歸藏·本蓍篇 ○寧按:《本蓍篇》乃將選蓍、治蓍的方法,文云“蓍二千歲而三百莖,其本以老,故知吉兇”,故名曰“本蓍”。疑此篇本出自《卦下易經(jīng)》也。 1.蓍二千歲而三百莖,其本以老,故知吉兇。馬曰:張華《博物志》。○寧按:二千歲,《博物志》卷九《雜說上》作“一千歲”。 2.蓍末大于本為上吉,蒿末大于本次吉,荊末大于本次吉,箭末大于本次吉,竹末大于本次吉。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荊三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筮五犯皆藏,五筮之,神皆聚焉。 3.筮必沐浴齋潔焚香,每月望浴蓍,必五浴之。浴龜亦然。馬曰:《博物志》卷九?!饘幇矗厚R本“齋潔”作“齋戒”,“焚香”作“食香”,“月望”作“日望”,皆據(jù)《博物志》卷九《雜說上》訂正。 六、歸藏·遺爻逸文 釐》“燂若雷之聲 1.乾者,積石風(fēng)穴之琴。亭之者弗亭,終身不瘳。 2.離處彼南方,與日月同鄕。○寧按:見《玉燭寶典》卷五引《歸藏易》。此條諸家失輯。由此條知《歸藏》用后天卦序。以上二條當(dāng)出自《卦下易經(jīng)》。 3.上有高臺(tái),下有雝池,以此事君,其富如何。馬曰:《太平御覽》卷四百七十二,王應(yīng)麟《漢藝文志考》引作“以此賈市,其富如河漢”,《繹史》引作“河?!?。 ※上有高臺(tái),下有雝池。以此事君,其貴若化;若以賈市,其富如河。嚴(yán)曰:《御覽》四百七十二。○寧按:《御覽》末句作“其富如河漢”。 4.有人將來,遺我貨貝。以至則徹,以求則得。有喜則至。馬曰:《藝文類聚》卷八十四,《太平御覽》卷八十七。○《藝文類聚》卷八十四,《太平御覽》卷八百七十 ○寧按:“有喜則至”,馬本作“有喜將至”。此見《御覽》卷八〇七,馬、嚴(yán)所注出處均誤。 5.有人將來,遺我錢財(cái),日夜望之。馬曰:《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五?!饑?yán)曰:《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一?!饘幇矗捍藯l出《御覽》卷八百三十五。日,馬本、嚴(yán)本并作自。○寧按:《 此爻辭以“錢財(cái)”連文,《說文》之言未必確當(dāng)。 6.君子戒車,小人戒徒。馬曰:《文選》卷二十顏延年《秋胡妻詩》注,王應(yīng)麟《玉?!肪砣?/span> 7.有鳧鴛鴦,有雁鹔鷞。馬曰:《藝文類聚》卷九十二,《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五,《漢志考》卷一?!饘幇矗阂陨衔鍡l當(dāng)是《齊母經(jīng)》諸卦之爻辭。 8.東君、云中。馬曰:司馬貞《史記索隱》云:“東君、云中,見《歸藏易》。”○寧按:“云中”即“云中君”,東君、云中君俱見《楚辭·九歌》。 9.穆王獵于戈之墅。 10.乾為天、為君、為父、為大赤、為辟、為卿、為馬、為禾、為血卦。 11.蒼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黃云扶月。 ………………………………………………………………………………………………………… 附錄1 歸藏·十二辟卦 子復(fù),丑臨,寅泰,卯大壯,辰夬,巳乾,午姤,未遯馬曰:朱太史曰:“《歸藏》本文作 馬引 附錄2: 《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歸藏》序 清·馬國翰 附錄3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歸藏》案語 清·嚴(yán)可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1]《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青銅時(shí)代·周易之制作時(shí)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P389 [2]王寧《〈歸藏〉篇目考》《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1992年第2期 [3]孫啟治、陳建華編《古佚書輯本目錄(附考證)》中華書局1997年8月P17-18 【2009年11月15日】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1月27日 本文發(fā)布日期為2009年11月30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