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時間:2019-05-21
關于愛情,你可能有疑惑,也可能有從經驗而來的答案。 在心理學界,有一批專門研究愛情的人。他們用幾十年的追蹤研究,用最新的大腦成像技術,用一個又一個的實驗研究,告訴我們: 早期兒童時代的生活經歷以及形成的依戀類型、性格類型、心理習慣等,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對愛情的期待,影響了我們在和戀人互動時的行為習慣。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和對方的心理有更多的理解,如果我們能知道兩個人是如何相互吸引的、如何尋找愛情和保持愛情,那么我們將有更大的機會去獲得幸福。 為此,我們特別推出愛情技術流系列,希望用愛情心理學的知識和相應的練習,來幫助您提高愛與被愛的能力,幫助你找到屬于您的美好愛情。 現(xiàn)在我們來開始尋找愛情的第一步可能有人會以為談戀愛首先就是要找到一個對象。其實真正的第一步是:了解你自己。因為你能給愛人或者情侶帶來的,就是你自己。 這一步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視。但是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能夠管理好自己心靈的那些人,才最有可能找到最幸福的愛情伴侶。 在眾多心理特征里面,有一個特征會大大影響到你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別人,以及怎么跟別人交往。這個特征這就是你的依戀類型。 在幼年的時候,尤其在1歲之前,一個孩子怎么被養(yǎng)育大的,有沒有在撫養(yǎng)者(尤其是母親)那里獲得及時/敏感的回應——這些早期的生活經歷,讓孩子學會期待從他人那里獲得什么。因為在孩子幼年時代,母親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這個世界。 愛情技術流知識點1969年,英國精神分析學者約翰﹒鮑爾比率先提出了依戀理論。他認為,親子之間安全型的依戀對于兒童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影響。 1978年,約翰﹒鮑爾比的學生瑪麗﹒艾斯沃斯使用“陌生情境”測驗技術,觀察1-2歲嬰兒對于母親分離的反應,根據嬰兒的不同反應,把依戀劃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焦慮型,回避型。她的研究成果如下圖所示: 你在生命早期形成的依戀類型,會一直持續(xù)到成人時期,成為你生命的底色,并且塑造著你的行為,影響著你的人際關系。 例如,您可以在下面三種狀態(tài)中選擇一個最能描述你自己的選擇項: 愛的小測驗A、 我覺得很容易拉近與他人距離,并且在求助于其他人時沒有不適的感覺。我并不經常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是否跟別人走得太近。 B、 我發(fā)現(xiàn)別人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樣跟我走得很近。我經常擔心自己的同伴并不真心喜歡我或者不愿意和我待在一起。我希望與自己的同伴走得很近,但常會因此把別人嚇跑。 C、 與別人走得很近時我會感到某種不安;我發(fā)現(xiàn)無法完全相信他人,無法容忍自己依賴他人。其他人跟我走得太近時我會緊張,并且,伴侶想要的親密程度要超過我感到舒服的那種程度。 這個測驗是美國心理學家辛迪﹒哈贊和菲利普﹒謝弗設計的,測驗結果是:在成年人中,有
一旦你理解了自己的依戀類型最像哪一種,你會更加理解自己的浪漫感情需求,也會更加理解自己在戀愛中的行為表現(xiàn)。 如果你不是很確定自己現(xiàn)在是哪一種依戀類型,請關注我們下一篇文章:《7個步驟找到你的依戀類型》。 參考文獻[1]英國DK出版社.DK愛情心理學. [M].第1版.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6:16-17[2]David R.Shaffer & Katherine Kipp.發(fā)展心理學. [M].第8版.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401-419作者:唐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