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熊膽草、血風(fēng)草(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溪溝草、山羊面、臺(tái)灣延胡索(《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土黃連(《廣西中草藥》),香茶菜(江西《草藥手冊(cè)》)、山熊膽、黃汁草(《全國中草藥匯編》),四方蒿(《全國中草藥名鑒》),因陳草、黃藥仔、水邊黃(廣東),小疙瘩(四川),澀疙瘩、草三七、黑節(jié)草(云南)。 【辨識(shí)】《中藥大辭典》:“多年生草本,高60~80cm。莖直立,四方形,分枝,稍被毛。葉對(duì)生,紙質(zhì),揉之有黃色液汁;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9 cm,寬2~5 cm,先端短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被稀疏的短細(xì)毛,下面近無毛,有紅褐色的腺點(diǎn);具柄?;?xì)小,淡紫色,集成聚傘花序再排成腋生圓錐花序;萼鐘狀,有5齒,2唇形,結(jié)果時(shí)增大,外面有紅褐色腺點(diǎn)和疏短毛;花冠2唇形,上唇短,有裂片4,裂片寬而反折,下唇作船形,全緣,比上唇長;雄蕊4,2長2短,伸出于花冠筒外。果實(shí)由4個(gè)小堅(jiān)果組成,藏于萼的基部?;ㄆ?~10月?!?/span> 《中華本草》:“線紋香茶菜。本種與溪黃草(植物名)相似,其不同之處在于:塊根小,球形。葉片卵形或闊卵形至長圓狀卵狀卵形,兩面被具節(jié)微硬毛,下面滿布黃紅色腺點(diǎn)。葉折揉碎后有黃色汁液,故稱“溪黃草”。花萼外面被珠狀具節(jié)長毛和褐色腺點(diǎn);花冠白色或粉紅色,具紫色斑點(diǎn);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之外?;ā⒐?-12月。 喜生于山坡、溝邊、河旁或林下潮濕處。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西藏等地?!?/span> 【性味歸經(jīng)】味苦,性寒。歸肝、膽、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散瘀消腫。主濕熱黃疸、膽囊炎、泄瀉、瘡腫、跌打傷痛。 【黃疸型肝炎方】溪黃草三十克、山銀花藤三十克、葫蘆茶二十克,熬服。 【婦女乳痛方】生溪黃草一兩搗汁,沖適量米酒內(nèi)服;渣搗酒糟,外敷。 【乙型肝炎方】溪黃草三十克、茅莓根二十克、葫蘆茶二十克、甜牛力五十克,熬服。 【肝硬化腹水方】溪黃草三十克、山烏桕根五十克、茅根二十克、廣東蛇葡萄五十克,熬服。 【跌打腫痛方】溪黃草、艾葉生品各一兩,炒酒溫敷。 【膽囊炎方】溪黃草五十克、山銀花藤三十克、山芝麻根二十克,熬服。 【急性腎炎方】溪黃草三十克、茅根十五克、腎蕨塊根三十克、金絲草十五克,熬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