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瘡是肛門大腸疾患的表現,在中醫(yī)學文獻中,把肛腸疾患統(tǒng)稱為痔瘺。主要包括內痔、外痔、內外混合痔、息肉痔、鎖肛痔、脫肛、肛裂、肛門周圍癰疽等,是一種常見病,俗有“十人九痔”之說。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便血,脫垂,腫痛,大便習慣改變,局部分泌物增多,甚則流膿流水等。 蛋黃油 【組成】雞蛋數個 【制用法】將雞蛋煮熟,取蛋黃研碎,置勺內用文火煎炒,以煎出油為度。用時將蛋黃油直接涂敷在痔核表面,每次1~2滴,每日早晚各1次。如為內痔,則用消毒棉簽蘸蛋黃油塞涂肛門內痔核部。 【功效】痔瘡 【出處】廣西中醫(yī)藥 棗炭散 【組成】硫黃30g,大棗90g 【制用法】置鍋內共炒至大棗全部成焦炭后,離火,涼后研細末,成人每日3g,分3次飯前半小時,用開水送了。6天為1療程,如便血不止,可連續(xù)服用 【功效】內痔出血 【出處】新醫(yī)藥學雜志 冰片樟腦液 【組成】冰片、樟腦各2g 【制用法】放人尿罐內或痰盂內,沖入適量沸水(約大半容器),趁熱坐浴,每次約半小時,每日2-3次,一般4~6次,可減輕癥狀,3-6天痊愈 【功效】痔瘡。 【出處】浙江中醫(yī)雜志 豬膽汁液 【組成】豬膽汁1g 【制用法】將豬膽汁放入盛溫水(30毫升)的小瓶中,待其溶化后搖勻即成,以藥棉蘸液外涂痔瘡,1日2~3次。 【功效】痔瘡。 【出處】四川中醫(yī) 丹皮糯米餅 【組成】牡丹皮、糯米各500g 【制用法】共為細末,和勻。每天取100g,以清水調和,捏成拇指大小餅,用菜油炸成微黃色,早晚2次分吃,連用10天為1療程。如嫌硬,可稍蒸軟后再吃,一般可用1~2個療程。 【功效】一、二期內外痔。 【出處】四川中醫(yī) 消痔液 【組成】苦參、花椒各60g,白礬90g 【制用法】上藥加水1500毫升,煎煮去渣,倒入便盆中加蓋,蓋上鑿1個小孔如雞蛋大,肛門對著小孔趁熱先熏后洗,每次要熏洗45分鐘以上,藥液冷時加溫,視病情每日熏2~3次,一般3-5天痊愈。 【功效】內外痔瘡,痔出血及肛周瘙癢。 【出處】四川中醫(yī) 痔炎靈膏 【組成】烏藥150g,黃柏75g,大黃150g,當歸150g,血竭150g,地榆15g,菖蒲75g,紅花75g,冰片50g,枯礬50g 【制用法】共研極細末,過120目篩,加凡士林1500g,調勻裝瓶,高壓消毒備用。局部用1:5000的高錳酸鉀液坐浴后,將藥膏涂敷患處,每日換藥2次。 【功效】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 【出處】遼寧中醫(yī)雜志 蜀葵花酒 【組成】紫色蜀葵花(于夏秋季節(jié)采花,置陰涼通風處陰干)4g,白酒500毫升 【制用法】將葵花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6個小時后備用。每次空腹服20毫升。 【功效】各種痔瘡。 【出處】《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選》 消痔湯 【組成】烏梅10g,五倍子10g,苦參15g,射干10g,炮山甲10g,煅牡蠣30g,火麻仁10g 【制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便血甚者加地榆炭、側柏葉;炎癥甚者加黃柏、黃連;大便秘結者加番瀉葉;疼痛甚者加乳香、延胡索;肛門墜脹者加木香、枳殼;脾虛下陷者加黃芪、葛根、升麻。 【功效】各期內痔。 【出處】《實用專病專方臨床大全》 祛毒洗劑 【組成】黃柏30g,川椒15g,防風15g,芒硝15g,地榆15g,甘草15g 【制用法】水煎煮,熏洗患處,每日1~2次。 【功效】痔瘺等肛門直腸疾病。不論手術后或非手術者,凡有疼痛下墜、便血、肛緣腫硬、傷口不凈等均可。 【出處】《當代中國名醫(yī)高效驗方1000首》 痔瘡熏洗方 【組成】白芷12g,五倍子30g,木瓜18g,川椒12g,生白礬9g,槐蘑30g,馬齒莧60g,甘草12g 【制用法】水煎后先熏后洗。 【功效】痔瘡初起腫痛或津水流血。 金龍消痔液 【組成】刺猬皮、明礬各30g,金銀花、槐花各15g,龍衣3g,馬兜鈴20g 【制用法】加水煮沸后倒入盆中,趁熱坐熏,稍涼洗患處,每日1劑,熏洗3次。 【功效】混合痔。 【出處】經驗方 大蒜消炎膏 【組成】生大蒜適量 【制用法】放火上烤熟后,搗碎,用消毒紗布包起來,做局部熱敷。 【功效】外痔。 【出處】日本民間方 五木耳飲 【組成】木耳(干品)30g 【制用法】用開水泡軟,早晨空腹吃,輕的500g,治好,重的1000g,治好。 【功效】痔瘡。 【出處】《祖?zhèn)髅胤酱笕?/p> 止血消炎膏 【組成】龍骨60g,血竭20g,孩兒茶60g,乳香、沒藥、冰片、黃連各18g,仙鶴草60g 【制用法】將上藥搗碎(除冰片外)烘干研粉,取細粉50g,植物油或液體石蠟50毫升,凡士林120g,配成膏備用。用時將棉球蘸此膏適量,塞入肛門內(出血痔瘡的表面),便后換藥1次。 【功效】痔瘡出血 【出處】經驗方法 老祖宗們留下的偏方,很多簡單且實用! |
|
|
來自: 黑馬_御風 > 《國學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