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定都北京后,朝廷很重視植樹,護河堤,防風沙。乾隆皇帝更是身體力行,倡導植樹造林。他曾多次巡查京城的樹木種植情況,并根據(jù)北京地區(qū)的氣候和土質(zhì)特點,提倡多植柳樹和槐樹,出臺了很多植樹獎懲措施,還寫下了一些有關(guān)植樹的詩。 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有乾隆植樹碑一通,正面刻有乾隆御筆題寫的《種松詩》一首:“清明時節(jié)宜種樹,拱把稚松培植看。欲速成非關(guān)插柳(柳最易活,折枝插地即成,根亦易長,種樹十年計蓋謂此。若松柏二三十年尚不入觀也),挹清芬亦異滋蘭。育材自合求貞干,絜矩因之思任官。待百十年詎云遠,童童應備后人觀?!甭淇顬椋骸胺N松戲題,丁未仲春中浣御筆。”據(jù)說此碑原為圓明園遺物,在八國聯(lián)軍焚毀圓明園后移至未名湖畔。 乾隆在詩中闡述了兩個道理,一是清明時節(jié)宜多植樹。植樹好處多多,除了可綠化家園,觀賞美景之外,還能預防風災,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二是以植樹比喻做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他解釋說種柳樹最容易成活,插枝即可,而且生長快,十年就可以成材,而種松樹則不然,二三十年也很難長成參天大樹,成林遮蔭。做官和種樹一樣,不能立竿見影,馬上見到成效,也許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才能見到效果。所以當官不能一蹴而就,要有實干精神,心懷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前人植樹,后人乘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