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年世界頂級期刊《柳葉刀》/《Lancet》發(fā)表了多篇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并特別指出中國當(dāng)前的嚴(yán)峻健康形勢,食與心將結(jié)合《柳葉刀》文章和專門針對中國的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進(jìn)行詳細(xì)解讀[1-15]。 根據(jù)《柳葉刀》最新數(shù)據(jù),2017年全球共有3410萬死亡案例,其中大部分是由可控風(fēng)險因素引起。2017年帶來最多死亡的可控風(fēng)險因素依次為1.不良飲食、2.高血壓、3.抽煙、4.高血糖、5.空氣污染、6.高BMI指數(shù)、7.高低密度膽固醇、8.飲酒以及9.缺乏運動等。 與大多數(shù)人以往的認(rèn)知一致,高血壓、高血糖、高低密度膽固醇是導(dǎo)致早逝的三大可控致死風(fēng)險。除此之外,隨著全世界肥胖人口的激增,高BMI(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超重或肥胖成為第六大可控死亡風(fēng)險,危害甚至超過高低密度膽固醇。 如果說不良飲食只是一種高致死風(fēng)險生活習(xí)慣,那么四高則是明顯的生理異常。短時的血壓血糖血脂或者體脂增加是一種應(yīng)急措施,有助于人體應(yīng)對應(yīng)激事件。但這種應(yīng)急運行狀態(tài)代替常規(guī)狀態(tài)持續(xù)存在時,則會讓人體一直超負(fù)荷運行,增加各個系統(tǒng)的負(fù)擔(dān)從而極易出現(xiàn)各種疾病。 一. 高血壓是導(dǎo)致死亡的第二大可控風(fēng)險因素 心腦血管疾病是導(dǎo)致中國人死亡的首位原因,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最主要風(fēng)險因素,也是僅次于不良飲食的第二大可控死亡風(fēng)險因素,由高血壓導(dǎo)致的死亡占2017年死亡總數(shù)的30%左右。 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成人收縮壓≥140mmHg(21.3kPa)時即可確診為高血壓。在中國,35歲以上成年人中將近一半出現(xiàn)高血壓,但其中只有不到1/3的人進(jìn)行治療,只有不到1/12的人血壓得到良好控制。而控制好血壓能降低三成左右的死亡風(fēng)險。 高血壓是一種明確可防可控的疾病,臨床上有多種藥物可控制血壓,可怕的是血壓控制不良引起的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比如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和中風(fēng)。 除了藥物,運動、戒煙限酒以及飲食調(diào)節(jié)都有助于血壓控制。國際上對于血壓防控有一種專門的飲食方式,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簡稱DASH飲食,這種飲食2019年初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評為全球最健康飲食方式第二名(第一名為地中海飲食)。 DASH飲食主要特點如下: ①限制食鹽攝入,<3g/日; ②主食多用全谷雜豆,盡量少用或不用精米白面(白米白面制作的食物); ③肉類多吃魚肉和禽肉,如果吃紅肉一定吃少脂肪的瘦肉; ④多吃低脂乳制品,包括牛奶、酸奶和奶酪等; ⑤多吃蔬菜,適量水果,適量堅果; ⑥盡量少吃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包括動物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 ⑦盡量不吃甜食、點心和甜飲料。 二. 高血糖是導(dǎo)致死亡的第四大可控風(fēng)險因素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也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唯一單獨列出的慢性非傳染致死疾病。高血糖(空腹血糖高于6.1mmol/L)是導(dǎo)致死亡的第四大可控風(fēng)險因素。 根據(jù)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數(shù)據(jù),近幾十年來,中國糖尿病發(fā)病率飛速增長,2015年患病人數(shù)已超過一億(總?cè)丝?/span>10.6%,還有研究認(rèn)為更多為11.6%),成為世界第一,目前還在增加中。 早期血糖異常可以通過藥物、飲食和生活方式調(diào)整等方法逆轉(zhuǎn),確診糖尿病也可通過降糖藥、胰島素、飲食和生活方式等控制血糖。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良使得身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引起的其他器官功能損傷,比如腎功能損傷、視網(wǎng)膜出血、大腦功能損傷或癌癥等。也就是說,糖尿病并不直接致命,長期高血糖導(dǎo)致的其他并發(fā)癥才是直接殺手。 在中國,一半以上患者(54%)并未確診,即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血糖高或者有糖尿病,并未控制血糖,因而出現(xiàn)并發(fā)癥風(fēng)險極高。 中國人罹患糖尿病的主要風(fēng)險因素包括高BMI指數(shù)、不良飲食(如全谷物攝入不足)、抽煙和缺乏運動等。 健康飲食對于血糖控制至關(guān)重要。《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排名的糖尿病最佳飲食方式前三名依次為: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和彈性素食。 三. 高低密度膽固醇/LDL-C是導(dǎo)致死亡的第七大可控風(fēng)險因素 高血脂/高脂血癥,指血液中含有過高的脂類(包括甘油三酯、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LDL-C,即人們常說的壞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脂蛋白(HDL-C,即人們常說的好膽固醇)等)。一般以血漿總膽固醇濃度>5.17mmol/L或血漿三酰甘油濃度>2.3mmol/L為診斷標(biāo)準(zhǔn)。但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低密度膽固醇/LDL-C(正常值為0.7-1.3mmol/L)具有更高的疾病預(yù)測價值。 2017年,由高LDL-C導(dǎo)致的死亡案列占總體12.7%左右,是第七大可控死亡風(fēng)險因素。高LDL-C并不直接致命,但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中風(fēng)等心腦血管疾病。 高LDL-C并不可怕,通過藥物、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調(diào)整能明顯改善甚至逆轉(zhuǎn)高LDL-C和高血脂。但高LDL-C誘發(fā)的心腦血管疾病卻不能不重視,控制好血脂能明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死亡風(fēng)險,反之則會增加風(fēng)險。 雖然近年來中國人通過減少飲食中的膽固醇攝入(如每天不超過兩個雞蛋)和動物油脂攝入(烹飪時用植物油取代動物油)來有意識地避免升血脂,但不良飲食、肥胖、缺乏運動、抽煙、飲酒等因素依然會干擾脂代謝增加血液LDL-C濃度。 適用于高血壓和高血糖的健康飲食同樣適用于高血脂,糾正中國人不良飲食的四種缺點(1髙鹽2精加工3加工食品4吃太多)也有助于改善血脂。同時高血脂個體飲食中更需要警惕富含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食物,比如中西甜點、方便面、油炸食品和加工零食等。 四. 高BMI指數(shù)是導(dǎo)致死亡的第六大可控風(fēng)險因素 BMI/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是最常用的體重衡量標(biāo)準(zhǔn),計算方法為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單位為Kg/m2。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的正常BMI范圍為20-25,BMI大≥25即為超重,BMI≥28為肥胖??紤]到蒙古人種與高加索人種的差異,目前中國標(biāo)準(zhǔn)為:BMI=18.5-23為正常體重,BMI<18.5為偏瘦,BMI≥23為超重,BMI≥27.5為肥胖。 BMI指對于衡量個體健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還有研究者認(rèn)為腰臀比/WHR(WHR=腰圍/臀圍)相比BMI更能反映健康,因為腰臀比能更好判定中心性肥胖。一般認(rèn)為,男性WHR≥0.9,女性WHR≥0.8即為中心性肥胖/內(nèi)臟型肥胖/腹型肥胖,中國粗略標(biāo)準(zhǔn)為男性腰圍≥85cm,女性腰圍≥80cm。雖然BMI對于中心性肥胖的指示意義遜于腰臀比和腰圍,但目前最常用指標(biāo)依然為BMI。 與其他三高不同,高BMI只能提示超重或肥胖,并非臨床確定的疾病狀態(tài),但其對于健康和生命的威脅卻不容忽視。2017年,高BMI指數(shù)帶來的死亡風(fēng)險甚至超過高LDL-C,位列可控致死風(fēng)險榜第六位。 由于國際上采用的標(biāo)準(zhǔn)為WHO標(biāo)準(zhǔn),即BMI≥25為超重,國外研究中中國的超重率實際上被嚴(yán)重低估。 近幾十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中國超重率和肥胖率不斷增加,目前已經(jīng)成世界上肥胖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而比超重和肥胖增長更快的,是中國中心性肥胖/內(nèi)臟型肥胖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中國人體重正常群體中也有相當(dāng)一部分為中心性肥胖。
簡言之,目前中國的肥胖超重現(xiàn)狀遠(yuǎn)超國際預(yù)期,超重肥胖帶來的死亡風(fēng)險被大大低估。而更讓人憂心的是,中國人對于高BMI的致死風(fēng)險明顯重視不足。 實際上,高BMI的影響范圍甚至超過其他三高。肥胖和超重并不是簡單的Fat或者stocky,而是Obesity,肥胖癥!它能擾亂人體代謝和內(nèi)分泌、降低免疫力、削弱運動能力、增加各種疾病風(fēng)險。除了增加三高風(fēng)險,高BMI還能增加癌癥(如肝癌、胰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白血病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疾病、呼吸道疾病、心理疾病、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和運動疾病患病風(fēng)險,增加傳染性疾病如流感風(fēng)險。 一般來說,隨著年齡增加,個體更容易超重甚至肥胖,人生早期如兒童或青春期肥胖的不良影響遠(yuǎn)超成年肥胖。而近幾十年來,中國兒童超重肥胖率不斷增加,這就意味著這些孩子成年之后超重肥胖風(fēng)險高于父輩祖輩,意味著他們比父輩祖輩在更年輕時就面臨著嚴(yán)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風(fēng)險。 與其他三高相比,高BMI無疑最容易控制的一個,只要“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就能減輕體重,但卻沒有幾個人實際做到或者說沒幾人真正重視超重的危害。 五.小結(jié) 給人類帶來最大死亡風(fēng)險的代謝因素為四高,依次為高血壓、高血糖、高BMI和高低密度膽固醇,分別位列可控致死風(fēng)險榜第二、第四、第六和第七位。 高血壓、高血糖、高BMI和高低密度膽固醇中具有其中一項就意味著個體健康水平的下降和慢性疾病風(fēng)險的提升。同時,四高互為風(fēng)險因素,任何一個都會增加其他三個的風(fēng)險。也就是說,個體往往并不是只具有一高,而是同時具有或者在一段時間后同時具有二高、三高、甚至四高。 四高是代謝綜合征的基本特點,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對于代謝綜合征的標(biāo)準(zhǔn)為:中心性肥胖加以下四項中的任兩項,即高血壓、高空腹血糖,高甘油三酯和高低密度膽固醇。一般來說,高BMI加任意二高即為代謝綜合征。
代謝綜合征標(biāo)志著個體的菌群老化和慢性代謝性炎癥,意味著個體的生命時鐘走的比別人更快,更早走到生命終點。
而中國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率2012年已達(dá)到24.2%(男24.6%女23.8%),且還在不斷增加中。 雖然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但健康飲食和體育鍛煉能明顯抑制和預(yù)防代謝綜合征發(fā)生。 四高的相互正向影響不僅意味著災(zāi)難,同時也蘊(yùn)含著希望。即控制好其中一高,就有助于控制其他三高。目前四高都具有明確的控制方法,比如藥物、健康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愿不愿意控制,取決于您自己的選擇。
要想控制好四高,健康飲食是必經(jīng)之路。而采用健康的飲食方式,控制好四高,則能減少一半以上的死亡風(fēng)險。 下期食與心將介紹其他5大可控致死風(fēng)險,敬請關(guān)注!
參考文獻(xiàn) 1,Chen W, Xia C, Zheng R, et al.Disparities by Province, Age, and Sex in Site-Specific Cancer BurdenAttributable to 23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China: A ComparativeRisk Assessment.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9, 7: e257-e69. 2,Wang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Lancet, 2018, 391: 1706-17. 3,CollaboratorsG R F.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84Behavioural,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and Metabolic Risks or Clusters ofRisks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7. Lancet, 2018, 392: 1923–94. 4,CollaboratorsG N.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1990–2016_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Lancet Neurol, 2019, 5,CollaboratorsG D a I I a P.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54 Diseases and Injuries for 195 Countries andTerrito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 Lancet, 2018, 392:1789–858. 6,AfshinA, Sur P J, Fay K A, et al. Health Effects of Dietary Risks in 195 Countries,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The Lancet, 2019, 7,CollaboratorsG C o D.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Specific Mortality for 282Causes of Death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80–2017_ a Systematic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2018, 392:1736–88. 8,MaD, Sakai H, Wakabayashi C,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 ControlAssociated with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Journal ofepidemiology, 2017, 27: 568-73. 9,LiuM, Liu S W, Wang L J, et al. Burden of Diabetes, Hyperglycaemia in China fromto 2016: Findings from the 1990 to 2016,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Diabetes & metabolism, 2018, 10,TianY, Jiang C, Wang M, et al. Bmi,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Fitness in Adults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Series of National Surveys, 2000–14.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6, 4: 487-97. 11,(NCD-RisC)N R F C. Worldwide Trends in Body-Mass Index,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Obesity from 1975 to 2016_ a Pooled Analysis of 2416 Population-BasedMeasurement Studies in 128·9 Mill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lancet,2017, 390: 2627–42. 12,MaoweiCheng, Huijun Wang, Zhihong Wang,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Factorsand the Number of Altered Metabolic Syndrome Components in Chinese Adults_ aCross-Sectional Study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BMJ open, 2017, 13,FeiDong, Annie Green Howard, Amy H Herring, et al.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Away-from-Home Eating, Snacking, Screen Time,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Their Pare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7, 106:168–78. 14,FranceschiC, Garagnani P, Parini P, et al. Inflammaging: A New Immune-Metabolic Viewpointfor Age-Related Diseases. Nat Rev Endocrinol, 2018, 14: 576-90. 15,LiY, Zhao L, Yu D, 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Prevalence and Its Risk Factorsamong Adults in China: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PloSone, 2018, 13: e0199293. 圖文來源:食與心 |
|
|
來自: 中國生命營養(yǎng) >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