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我來寫作文】有獎征文活動
征文主題: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2018年高考江蘇卷作文題)
花解語,鳥自鳴,生活中處處有語言。不同的語言打開不同的世界,音樂、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語言豐富生活,語言演繹生命,語言傳承文明。
![]() 老鐵,雙擊666! 儂曉得伐? 這可能是公眾較為熟知的地方方言了吧? 都說“學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隨著經(jīng)濟交往的日益深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幾十年普通話推廣教育的不斷深入,普通話已經(jīng)滲透到我們?nèi)粘I罱涣鞯姆椒矫婷妗?/p> 而與之相對的,各地方言逐漸陷入“老人說、大人懂、小孩不學”的尷尬境地。 當然,并不是說普通話的強勢,導致了方言的衰落。方言的式微,不僅是文化多樣性的凋零,而且是地方集體記憶的斷裂,因為方言不僅是一種語音表達范式,更是流動的歷史見證者、地方文化的承載者、鄉(xiāng)愁的維系者。 方言,是流動的歷史見證者今人不識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正如方言的歷史演變和流轉,每個地方的方言都從歷史奔騰而來,歷經(jīng)各個朝代的交流碰撞,在兼收并蓄中成長成熟。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某個歷史時刻的投射,體會歷史事件的厚重。 比如,隋唐以金陵-洛下音為官話,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fā),大批北方人避難逃到閩南地區(qū),由于閩南相對封閉,所以較好地保留了古漢語的精髓的,你叫汝,吃叫食······如果現(xiàn)代人想了解唐朝人怎么說話,可能要去閩南語里找答案哦,用閩南語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可能更接近于當時的語音呢!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承載者俗話說,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特點,不同的方言,承載者各地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價值取向。 “效果杠杠的”“咋整”“可勁造吧”,代表了東北話的簡潔精準,是一種直接的文化; “儂曉得伐”“老娘舅”,代表了上海話的軟語溫柔,是一種含蓄的文化; 粵語更是博大精深,帶有古漢語的表達詞序,九個音調(diào),比普通話四聲調(diào)還要多一倍多,參與構建了廣東人的精神文化世界。 東北、上海、廣東地區(qū)的方言,相對來說,是目前比較強勢的方言語種,其實各個小地方的方言,也各有內(nèi)涵,承載地方文化的核心,都是不可復制的。 方言,是我們鄉(xiāng)愁的維系者方文山在歌曲《牡丹江》中說,“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xiāng)?!背思亦l(xiāng)美食,方言也能在一瞬間喚醒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我家位于河北中部,有時在車站聽到一句“外頭日頭兒忒強(ciang)”,就能準確地辨別出,這是家鄉(xiāng)人的聲音!那一時刻,不禁轉頭看向說話人,雖然面孔陌生,但我知道,我們來自同一片土地,這種親切感是無法抹殺的。 試想,在城市千城一面,小鎮(zhèn)拆遷重建的大背景下,如果連方言都消失了,我和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還剩下什么? 方言是我們的文化活化石,有必要一代代傳承下去。至于說到保護,我覺得太嚴重了,每個語言都有自身出現(xiàn)、成長、成熟、消亡或融合的歷程,保護是保護不來的。 方言因為日常應用而歷久彌新,因為不斷的使用而煥發(fā)新的青春,或吸收新詞匯納入自己的體系,或進入普通話體系提升地位,都是不錯的傳承途徑。 就像東北話,之所以像病毒一樣地迅速流行于全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以趙本山為主的東北小品在央視的持續(xù)輸出,在流行文化領域處于優(yōu)勢地位。那其他方言,是不是也可以借鑒呢?即使不能在央視大平臺播出,那地方電視臺、網(wǎng)絡上都是有不錯的渠道的。 另外一方面,對地方方言的傳承,還要有文化部門、文化學者對方言的資料收集和編纂,加強青少年對方言的學習和使用,只有在使用方言中,方能感悟到方言的實用和美好。 那么,從今天開始,你打算了解一下家鄉(xiāng)的方言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