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理論依據(jù):《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素問·平人氣象論》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今天我們這篇文說,繼續(xù)帶您領略中醫(yī)典籍里面,對生命的獨特認識和探索,從而更直觀地感受生命和健康的珍貴。 這里面,我們主要和您說的是,中醫(yī)診法中的“診虛里”。 虛里是哪啊?您把手放在自己左乳的下方,仔細體會,會發(fā)現(xiàn)有跳動之感應于手指。這個位置,就是虛里。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說,這里就是心臟跳動的位置。但是,在中醫(yī)學的語境下,這里體現(xiàn)的是人的宗氣。 古人是怎么認為的呢?您翻開《素問·平人氣象論》就知道了。先人告訴我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之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具體解釋一下吧。古人認為,足陽明胃經(jīng),有一條絡脈。這條絡脈,從胃開始,貫穿隔膜,聯(lián)絡于肺,然后出于左乳之下。這條絡脈,就是虛里。我們用手來感受左乳之下,就是來感受虛里之脈。您看,這條脈,從胃出發(fā),天然地自帶胃氣而上行,又貫穿于肺,故而攜肺氣。因此,胃中水谷之精氣,和肺通過呼吸而攝取到的天地之清氣,皆匯注于虛里。 而人的宗氣,恰恰就是由水谷精氣和天地清氣組成。所以,通過虛里,我們就能準確地判斷出人的“宗氣”充盛、正常與否。 宗氣,能干什么呢?答曰“灌心脈、司呼吸”。我們的心臟之所以跳動不息,我們呼吸之所以綿延不絕,就靠這一口宗氣。 所以說,古人非常重視“診虛里”。那虛里這個位置,什么情況下算是正常呢?前文提到了“出于左乳之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請注意,這個“應衣”,指的就是“應手”。就是說,把手放在虛里的位置上,能感到規(guī)律地、平和地跳動。這種跳動,就是宗氣行事的正常表現(xiàn)。相反,“絕不至曰死”,就是如果感受不到虛里處的搏動,意味著宗氣衰絕,心跳不能維系,故而主死。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宗氣外泄”。這是人的生命到了垂危階段的危候。古人說,這是“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這里面的“應衣”,指的就是虛里處搏動過甚,就連穿在外面的衣服也隨之而震動。這就是宗氣的輸注極其不穩(wěn)定的表現(xiàn),亦即宗氣外泄了。這種情況,就非常危險了。 可以說,以上,是中醫(yī)診斷學里面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我們普通人,不妨在沒事的時候,可以好好地用手來感受一下虛里。如果感覺搏動不規(guī)律,抑或過于輕微,則要考慮自己的宗氣是否正常。能影響它的,一方面可能是脾胃之氣不強,一方面可能是心肺功能不好。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