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昨天在寫《人間詞話里那些莫名其妙的名字(2):湘真、半塘、疆村、竹垞》時,發(fā)現(xiàn)王國維有這么一段話很有玄機(jī):
王國維說“已開北曲四聲通押之祖。”這句話說了什么意思呢?我們先看看辛棄疾和韓玉的這幾首作品就明白了。 一、辛棄疾《賀新郎》《定風(fēng)波》1、《賀新郎·柳暗凌波路》[宋] 辛棄疾
宋人填詞還是用詩韻,上去是可以通押的,清朝戈載就根據(jù)宋人用韻的情況,歸納編撰了《詞林正韻》,其中第四部合并了詩韻的語、虞、御、遇四個韻部, 我們細(xì)細(xì)看一下辛棄疾這首詞的韻腳:路、【綠】、去、語、句、櫓、數(shù)、苦、暮、渡、舞、否、訴。會發(fā)現(xiàn)【綠】這個字很扎眼,喜歡作詩填詞的朋友對于這個字很熟悉,因為【綠】這個字是最常見的入聲字之一。而入聲字在作詩填詞時和其他三聲(平上去)是完全不可以通押的。 但是,辛棄疾這首詞卻是入聲韻與上去韻通押的。而且王國維還點出了辛棄疾的另一首詞也有這種現(xiàn)象,就是《定風(fēng)波》 2、《定風(fēng)波·金印累累佩陸離》辛棄疾 《定風(fēng)波》這個詞牌與《賀新郎》不同,賀新郎不換韻,而定風(fēng)波是一個換韻的詞牌。
定風(fēng)波押平聲韻是一個韻部,另外有六句換仄聲韻,每兩句為一組,這一組自己要相互押韻,例如第3、4句的韻腳:去、處屬于一個韻部;第6、7的韻腳:士、醉屬于一個韻腳。 但是在第9、10句出現(xiàn)問題了,夜和熱不是同一個詞韻的韻部,一個第十部一個第十八部;在詩韻中也不是一個韻部,夜屬于去聲【祃】部,而熱是入聲字,屬于入聲【屑】部。無論是作詩還是填詞,入聲都是獨用的,不和上聲、去聲通押的。 所以王國維特意點出,辛棄疾在這兩首詞中,把"綠""熱"二字當(dāng)作上聲、去聲一起使用了
但是這種通押的現(xiàn)象不僅僅在辛棄疾的詞中出現(xiàn),王國維還點名了韓玉的兩首詞。 二、韓玉 《賀新郎·綽約人如玉》 《卜算子》韓玉,字溫甫,南宋詞人,本是金人,紹興初挈家南渡。著有《東浦詞》,世人又稱其"韓東浦"。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出韓玉和辛棄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呢?這個老街先不說破,大家可以想一想。 1、《賀新郎·綽約人如玉》 我們先看看韓玉的《東浦詞》中的兩首詞,第一首《賀新郎·綽約人如玉》:
這首詞押韻上去韻:注、舞、侶、女、主、雨、許、與、處、語,但是中間夾雜了兩個入聲字:玉、曲。剛才說過,在填詞時,入聲獨用,不可平上、去通押。所以王國維說韓玉在這首《賀新郎》中:
這里多說一句,作詩的時候,平聲、入聲當(dāng)然都是獨用的,上聲與去聲偶有通押現(xiàn)象,但是極少極少;不過填詞時不同,上聲和去聲是允許通押的,而且極為普遍。但是入聲和平聲依然是獨用。 另外,大家要明白在換韻的詩詞中,同一組韻也是重要遵循這個規(guī)則的。例如上面舉例的辛棄疾《定風(fēng)波》。 2、《卜算子·楊柳綠成陰》 我們再看看韓玉的另一首《卜算子·楊柳綠成陰》
卜算子這個詞牌有四個韻腳:節(jié)、夜、謝、月,這里又出現(xiàn)問題了,夜、謝是去聲,都屬于【祃】韻,而節(jié)、月屬于入聲,韓玉又把不可通押的入聲、去聲混用了。 不過,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王國維說:
意思是第二句最后一個字是:食,而不是節(jié),但是老街味道看到的這首詞是“初過寒食節(jié)”,結(jié)尾是“節(jié)”而不是“食”。 欽定詞譜中卜算子有7體,第二句◎●○○▲,第四個字都是平聲,而“食”也是一個入聲字,并不符合聲律,或者韓玉把食當(dāng)作平聲用了?或者王國維看到了另外一個版本,最后二字是“寒食”? 三、平、入獨用,上、去通押從齊梁時期沈約等永明體詩人出現(xiàn)以后,詩人們作詩都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老街在上面說過,在不換韻的情況下,平聲和入聲永遠(yuǎn)是單獨使用的。 1、入聲獨用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押入聲韻:絕、滅、雪。
2、平聲獨用 李白《靜夜思》押平聲韻:廣、霜、鄉(xiāng)。
3、上聲韻的詩 上聲韻和去聲韻在詩中很少通押,也基本是獨用的,例如王維《鹿柴》押韻上聲:響、上。
4、換韻詩中的一組去聲韻 又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換韻的古風(fēng),最后四句是一組韻,押去聲韻: 去、路、處。
5、詩中的上去通押現(xiàn)象 詩中上去通押的現(xiàn)象極少,王力教授在《漢語詩律學(xué)》說上去通押“在盛唐以前幾乎沒有,直到中晚唐以后才較多一些”。例如杜甫的《石壕吏》中第5、6、7、8是一組韻:怒、苦戍。其中苦是上聲:
6、詞的上去通押是常態(tài),但是入聲與上去通押極少見 押仄聲韻的詞中,入聲韻獨用,上去韻是可以通押的。例如岳飛這一體《滿江紅》是押入聲韻的,絕對不會摻雜上聲和去聲韻:
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押的是上去韻:雨、去.......
四、入聲字的消失:入派三聲南宋以后,入聲字派入了其他三聲“平、上、去”,例如食、石、集、叔等入聲成了今天的平聲字,入聲字“曲、法、谷”變成了上聲字,入聲字“玉、闊、 物”變成了去聲字。 在元曲中,“玉、曲”是可以和注、舞這些字通押的,都屬于《中原音韻》中的【魚摸】韻部。因此王國維說:
北曲就是指元朝后興起于北方的雜劇和散曲,元曲雖然有定格,但是比起近體詩和詞牌來說靈活得多,有些曲牌還可增句、加襯字、允許平仄通押。 結(jié)束語老街在說到韓玉的時候,留了一個伏筆,說韓玉和辛棄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實熟悉辛棄疾的朋友一定能看出來,這個共同點就是韓玉和辛棄疾原先都是金國人,兩個人都是在南宋紹興年間從北方南渡到宋朝任職。 金國人作詩、填詞甚至包括科舉考試,雖然都采用漢人的方式,但是生活中的語音或許和南方的漢人有些許不同,所以這兩個人會有入聲混用的現(xiàn)象。這是老街個人的猜測,沒有調(diào)查和研究,不必當(dāng)真。 @老街味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