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華放射學雜志,2019,53(4): 314-315 作者:李智 胡波 閆樂樂 徐家晨 李明明 沈健 鄒建偉 倪才方
報道24例(32側)超聲聯(lián)合DSA引導的經(jīng)皮順行雙J管植入術治療輸尿管梗阻的結果和經(jīng)驗。患者在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腎盞,然后在DSA引導下采用導絲交換法植入雙J管。其技術成功率為90.6%(29/32),臨床有效率為84.4%(27/32),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輸尿管梗阻是泌尿系統(tǒng)常見疾病,如處理不及時,可導致腎積水、上尿路感染,甚至腎功能衰竭[1]。2015年始,筆者在超聲及DSA的引導下,采取經(jīng)皮穿刺的方法,順行植入雙J管,取得了良好療效,報道如下。一、資料與方法 1.病例資料: 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我科收治24例輸尿管梗阻患者。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齡26.0~89.0(53.5±13.7)歲;16例單側病變,8例雙側病變;惡性腫瘤及轉(zhuǎn)移所致梗阻12例,外科手術及損傷所致7例,炎癥及其他因素所致5例。24例患者共32側輸尿管梗阻,其中內(nèi)鏡逆行置管失敗者13例(17側),首診11例(15側)。 2.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檢測凝血常規(guī),并糾正異常指標。同時檢測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等。手術在局部麻醉配合藥物鎮(zhèn)痛下進行,患者取俯臥位或側臥位(腎移植患者取仰臥位),采用超聲(蘇州,VINNA G60)和DSA(東芝INFX8000V)兩種影像設備引導。超聲引導:(1)超聲探頭在脊柱、腋后線、第12肋圍成的區(qū)域縱向掃查,獲得腎臟縱切面。選取穿刺點,并標記。消毒鋪巾,1%利多卡因5 ml局部麻醉穿刺點,做3 mm皮膚切口。將21 G穿刺針(Cook NPAS-100-RH-NT,美國)經(jīng)腎盞刺入擴張的腎盂內(nèi)(圖1)?;爻丰樞?,見尿液流出。(2)在DSA透視下,經(jīng)21 G穿刺針手推注入對比劑(碘佛醇,江蘇恒瑞)5 ml,顯示擴張的腎盂、輸尿管(圖2)。引入鉑金導絲,交換6.0 F導管鞘(Cook NPAS-100-RH-NT,美國)。(3)在DSA下,引入4.0 F單彎導管(Cordis,美國),在0.035 in(1 in=2.54 cm)超滑泥鰍導絲(Terumo,日本)配合下,順行通過梗阻的輸尿管,進入膀胱(圖3)。經(jīng)單彎導管注入對比劑,證實導管位于膀胱后,交換0.035 in超硬泥鰍導絲(TERUMO)。(4)退出6.0 F導管鞘,沿超硬導絲引入10.0 F導管鞘(Cordis,美國)。建立經(jīng)皮膚至腎盂的10.0 F通道,以及貫通膀胱、輸尿管、腎盂,直至體外的導絲軌道(圖4)。(5)沿超硬導絲,經(jīng)10.0 F導管鞘引入7.0 F雙J管(Bard,美國),帶固定線端位于腎盂。用推送桿(中空,可通過導絲)推送雙J管,使其遠心端位于膀胱內(nèi),近心端位于腎盂或輸尿管狹窄段以上(固定線位于體外)。對于嚴重狹窄,雙J管推送困難的患者,選用6 mm×60 mm的球囊(INVATEC,意大利)進行預擴張。(6)退出10.0 F導管鞘,沿超硬導絲引入8.5 F豬尾巴引流管(Cook G09501,美國)。當側孔完全位于腎盂后,退出超硬導絲,回拉固定線,使豬尾巴導管頭端盤曲在腎盂內(nèi)。(7)回拉雙J管的固定線,使遠心端位于腎盂內(nèi)(圖5)。位置滿意后,剪斷固定線環(huán)路,使之成為單股,拉出體外。(8)開放外引流,當尿液清澈后關閉(圖5)。1周后經(jīng)外引流管注入對比劑,復查造影,證實雙J管位置良好,引流通暢后,再拔出外引流管(圖6)。 
圖1~6 女,54歲,宮頸癌術后復發(fā),右側腎盂積水。圖1顯示超聲引導,21 G穿刺針(↑)經(jīng)后腎盞穿刺腎盂。圖2顯示DSA下,經(jīng)穿刺針注入對比劑,輸尿管上段呈S形扭曲(*),下端梗阻,呈'鼠征'(↑)。將導管置于近梗阻處,注入對比劑,顯示輸尿管下段重度狹窄(↑),膀胱(*)顯影(圖3)。導絲、導管配合,探過梗阻段。建立貫通膀胱、輸尿管、腎盂,直至體外的導絲軌道(圖4)。置入雙J管,并置入外引流管,封閉穿刺(圖5)。1周后拔出外引流管,雙J管位置良好(圖6) 圍手術期,注意水電解質(zhì)平衡,檢測血肌酐變化和尿量,合并泌尿系感染的患者予以抗生素,出現(xiàn)肉眼血尿者予以臥床制動及止血治療。術后行尿路X線或B超檢查1次/月,隨訪雙J管位置。術后每6個月膀胱鏡下更換雙J管。
二、結果 24例患者32側梗阻輸尿管中,21例(共29側)采用順行途徑成功植入雙J管,技術成功率90.6%。其中,5例(7側輸尿管)腎盂高度擴張,在放置外引流后1~2周內(nèi)Ⅱ期置入雙J管;13例(17側輸尿管)為膀胱鏡逆行置管失敗病例,改用順行途徑,14側成功置入雙J管,技術成功率也達82.4%(14/17)。失敗的3例皆因輸尿管嚴重狹窄,導絲難以通過所致。技術成功的患者中,1例宮頸癌患者夾閉外引流管后,穿刺點滲尿,復查造影,顯示對比劑滯留,未能拔出外引流管;1例后腹膜纖維化患者,復查造影提示腎盂萎陷不明顯,對比劑排入膀胱緩慢,考慮患者為孤立腎,遂保留外引流管。因此,臨床有效率84.4%(27/32)。 門診及電話隨訪,隨訪時間1~3年。期間,1例在拔除外引流管時,雙J管移位,部分進入腎實質(zhì),經(jīng)膀胱鏡調(diào)整后,位置恢復。7例肉眼血尿,臥床1周內(nèi)緩解,未行輸血和介入栓塞。1例出現(xiàn)患側腰痛,對癥處理后緩解。1例發(fā)生尿路感染,經(jīng)抗生素治療后緩解。無其他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三、討論 本組患者29側采用順行途徑成功植入雙J管。其中17側膀胱鏡逆行置管失敗的病例中,改用順行途徑,14側成功植入雙J管。這說明影像引導的順行途徑較膀胱鏡引導的逆行途徑,在技術上具有顯著優(yōu)勢。筆者采用超聲聯(lián)合DSA的模式,整合了超聲實時引導與DSA整體觀強的優(yōu)勢[2]。 雙J管的跟進是順行置管的難點,我們有如下體會。第一,經(jīng)中極入路。單純腎造瘺時,習慣上采取下極入路,盡可能沿Br?del線穿刺,避免損傷血管。但導絲經(jīng)下極進入輸尿管會形成銳角折曲,降低推送力。而所謂Br?del線指的是腎動脈前、后支供血區(qū)之間的相對乏血管平面[3]。該線位于腎臟側凸的后方,沿長軸走行,并非腎下極所特有。因此,對于需要順行置管的病例,我們選擇經(jīng)后腎盞的中極入路。第二,使用10.0 F導管鞘。導絲軌道建立后,我們首先引入10.0 F導管鞘。這不僅消除了腰背部肌群的摩擦力,而且鞘的頭端可達腎盂輸尿管連接處,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雙J管遇到阻力時在腎盂內(nèi)的弓起。第三,球囊導管預擴張。對于輸尿管嚴重梗阻的病例,我們引入直徑6 mm球囊進行預擴張。需要指出的是,預擴張前必須放置導管鞘。因為球囊癟陷后呈不規(guī)則狀,回撤時對腎實質(zhì)的損傷遠大于10.0 F鞘。第四,Ⅱ期置管。對于腎盂嚴重擴張的病例,筆者先放置外引流管。待腎盂萎陷、輸尿管水腫消退后再Ⅱ期置入雙J管,難度相對降低。此外,文獻還報道了使用抓捕器經(jīng)尿道拉出導絲的引線技術[1]、用生理鹽水充盈膀胱以調(diào)整解剖結構的方法。 雙J管頭端的位置是順行置管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如頭端過低,則難以卷曲成襻,容易向下移位;如頭端過高,則有突入腎實質(zhì),導致出血可能。因此,我們在置入雙J管后,繼續(xù)沿導絲送入外引流管。其作用不僅是壓迫穿刺通道,防止出血及尿瘺,而且在穿刺通道封堵狀態(tài)下,回拉雙J管固定線可確保其頭端位于腎盂而不突入腎實質(zhì)。 總之,經(jīng)皮順行雙J管置入術是治療輸尿管梗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對于膀胱鏡逆行置管失敗的病例也有較高的成功率,超聲聯(lián)合DSA的引導模式具有明顯優(yōu)勢。
參考文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