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門廣場位于南京明代石城門甕城處,地近楚金陵邑城、六朝石頭城。史載: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滅越之后,視這里山川形勢不凡,有“王者都邑之氣”,傳說他鑄造一對金人分別埋藏于鐘山和幕府山下,以鎮(zhèn)“山川靈異”。楚威王還看中臨江陡峭的石頭山(今清涼山),于是,在山上修筑城寨,取名金陵邑(這即是碑記中“地近金陵邑城”的出處)。

城門始建于南唐(公元937-975年),為南京現(xiàn)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城門
公元211年,孫權自京口(今鎮(zhèn)江)徒治秣陵。公元212年,孫權便下令在楚金陵邑的基礎上加建石頭城。筑城長7里100步,南開二門,北開一門,最南端之門名日“石城門”。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擴建金陵城,在此基礎上加筑翁城,并沿襲東吳時故名,仍稱“石城門”。1931年,民國政府在此北側正對漢中門另辟一門,稱“漢中門”。由此可見,今漢中門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11年,孫權時期開筑的“石城門”,迄今,座古老的城門已經(jīng)歷了近1800年的歷史。歷經(jīng)近1800年的石城六留下了無數(shù)人文史話,其中,堪稱奇聞的是--公元280年,晉代大將王睿攻進石城門后,東吳后主孫皓平日淫兇殘暴,亂殺無辜,見敵人打進來卻束手無策,竟叫人抬著棺材同自己到石城門受降,祖先創(chuàng)出的江山,便由此斷送掉。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曾寫過一首《西塞山懷古》以記其事:“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南京民間盛傳的朱元璋的四子,相傳即是假裝成市民從石城門逃命。明朝應天府城完工后,朱元璋率文武百官和四子朱棣登上后宰門,觀看城墻。他問眾人,城墻造得如何,大臣們贊不絕口,惟獨時年7歲的朱棣語出驚人“城墻造得不好”。朱元璋沉下臉問:“如何不好?”朱棣答道:“紫金山上駕大炮,炮炮打到后宰門”。朱元璋倒吸了一口冷氣,卻不動聲色遞給朱棣一個剝了皮抽了筋的桔子。回宮后,朱棣把此事告訴馬皇后,馬皇后大驚失色道:“兒啊,剝皮抽筋即是父皇要賜你一死,你快到燕京逃命吧?!庇谑牵隈R皇后的精心安排下,朱棣扮裝市民混出石城門逃出。后來,一語成讖,朱元璋駕崩后,燕王朱棣殺回南京,果然第一個破了父皇苦心經(jīng)營了二十一年的城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