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迷上了攝影,除買了單反相機,也看了不少攝影書。由于長期讀書落下的“毛病”,非要把相關成像原理研究個水落石出,經(jīng)過查閱資料和思考,基本想通了相機的成像、虛化和景深的原理。這里借助其他愛好攝影的研究資料,對相機的成像和虛化原理做一剖析。 (一)相機的成像原理 一個發(fā)光的普通物體,不管其是主動發(fā)光還是被動發(fā)光,產(chǎn)生的是漫射光,漫無目標地向四周空間照射。如果在一個投影面的前面放一個發(fā)光的小點,我們在投影面上看到的不是一個光點,而是茫茫的一片,是這個光點的漫射光的一部分(光束,圓錐體)照亮了投影面,見圖1。 圖1:發(fā)光體的光束投射 如果在光點與投影面之間的適當位置放一個凸透鏡,光束通過透鏡時,所有的光線改變方向重新匯聚到一點,這樣在投影面上就形成一個亮點,這就是那個發(fā)光點的“像”,如圖2。 圖2:凸透鏡成像原理 相機和人的眼睛一樣都是凸透鏡聚焦成像。人眼的晶狀體相當于一個可變焦的凸透鏡,相機的鏡頭就是由一組鏡片組成的定焦或變焦凸透鏡。 當一個物體能夠被我們看得見時,是因為這個物體在發(fā)光。一個物體發(fā)光,可以看成是有無窮多的點在發(fā)光。如果通過凸透鏡將每個發(fā)光點的“像”準確地投射到投影面上(人眼的視網(wǎng)膜或相機的感光膠片、感光半導體),則投影面上就會出現(xiàn)這個物體完整的“倒像”,見圖3。圖中只表示了三個點的成像路線,僅作示意。 圖3:相機成像原理 (二)相機成像虛化原理 某個發(fā)光點的光束經(jīng)過凸透鏡后,光束逐漸匯聚到一個點,此點即為焦點。隨著光線的繼續(xù)前進,光束又發(fā)散開來。如果感光平面(象平面、投影面)恰好位于焦點上,則發(fā)光點在平面上的像為一清晰的點。如果感光平面不在焦點位置,不管其靠前或靠后(圖中虛線部分),光點在平面上的成像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圓(光斑),行話叫做彌散圓,見圖4。 圖4:虛化即成像彌散 當彌散圓直徑很小以至于肉眼不能分辨時,那么物體的成像看上去是清晰的。如果彌散圓的直徑增大,物體的像就變模糊了。 凸透鏡能夠?qū)l(fā)散的光束聚焦到一點(焦點)上,此點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稱為焦距。由不同距離射入的發(fā)散光束,由于光束的發(fā)散角不同,經(jīng)過凸透鏡折射后其聚焦的位置也不同——物距越遠,焦距越?。晃锞嘣浇?,焦距越大。所以,遠近不同的小點在感光平面上的成像是不同的,有些是清晰的小點,有些則是彌散開來的小圓,見圖5。 圖5:不同物距的物體聚焦或彌散程度不同 如此一來,當調(diào)節(jié)相機對著拍攝主體聚焦后,主體成像(如B點)很清晰,但位于主體前(近景或前景,如A點)和主體后的物體(遠景或背景,如C點)就比較模糊或者很模糊了。 為了突出拍攝主體,通常做法是讓背景變得模糊,即虛化背景。虛化背景的本質(zhì),就是使背景的每一個點在感光平面上呈彌散圓狀。彌散圓直徑越大,背景的像就越 “虛”。 那么如何將背景更好地虛化呢?光圈、焦距如何影響虛化?下面就這兩個因素分別進行分析。 1.光圈 在保持焦距不變的前提下,增大光圈實際就是加大光圈的通光孔徑。由圖6可以知道,隨著光圈孔徑的增加,背景光點彌散圓的直徑成比例地增加,虛化程度加強。 圖6:光圈越大,虛化程度越高 2.焦距 改變凸透鏡的凸度,就可以改變成像的焦距。焦距越大,則不同發(fā)散角的光束折射后形成的焦點間的距離就越大,遠點(C點)在感光平面上所成的彌散圓直徑就越大,因而背景就越模糊(見圖7)。因此,虛化背景的方法之二就是加大鏡頭的焦距。 圖7:焦距越大,虛化程度越高 有空再研究一下相機攝影景深的原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