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為了招納天下賢才,曾經先后下過三道詔賢令。按理說,曹操下令招賢,而且還先后三次,可見得他對天下賢才的尊重,可是,后人一提起這三道招賢令,卻一點兒都不買曹操的帳,反而要說這三詔令“貽害千年”。曹操到底做錯了什么?為什么本來的好事兒,到他這卻來了個翻轉。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為何這樣一個有作為,有擔當,有權謀的曹操,會被冠以“奸臣”的標簽?您往下看,就知道了。
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年,曹操先后下了三道詔令,小編查了一下,這三道詔令加上標點,一共要209個字。詔令目的就是詔告天下,當今天下未定,正是急需要人才的時候,所以,只要是賢才的,都可入我門下,為我所用。
小編先說正常的求賢令是什么樣的。求賢作為一項詔令,卻不能只是求賢,一味求賢,那是尋人啟示。正常的求賢令,首先要向民眾傳達求賢者的正確的治國理念,要傳達國家正確的思想精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傳遞出正能量。其次,還要詔告天下,我們是正義之師,正義之國,行的是正義之事。不然,賢才找你干啥,棄明投暗嗎?最后,才要告訴大家,我們要找的,是德才兼?zhèn)涞娜?,只有德才兼?zhèn)洳拍芩愕蒙腺t,這一點,從古至今,從不打折扣,因為歷代君王都是這樣干的。
再看曹操同志的求賢令,小編先將“關鍵”的地方摘抄幾處。“今天下得無盜嫂受金,未遇無知者乎?”,“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前兩道詔令,直言只有要本事,做壞事的也要,第三道詔令更是直白,“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真有能治國用兵,品質敗壞都行。
古人有云:德不勝位,必有殃災。曹操的三詔令,雖然在短時期內,找到了一些治國的“歪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整個歷史角度來看,等于用茅廁的磚頭蓋樓房,他所建立的魏國政權,是有很大的瑕疵的。所以,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牢記,德才兼?zhèn)?,才是真正的賢才。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張洪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