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曾經(jīng)說過,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孔子對自己的施政才能,有著強烈的自信。他堅信推行周禮可以結(jié)束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狀況,建立仁政德治的文明國度。 如果真的將魯國交給孔子治理,會不會真的改變歷史的進程呢? 針對這個有些腦洞的問題,我們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 一、孔子曾經(jīng)真的治理過魯國,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并迫使齊國與魯國會盟和好 。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僅僅上任一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績,”四方皆則之“。于是,孔子也順利升了官,從中都宰升任司空,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 魯國重用孔子,引起了周邊諸侯國的恐慌。齊國大夫黎鉏就曾對齊景公說:”魯國任用孔子,對齊國極為不利?!坝谑驱R國決定與魯國結(jié)盟和好,這就是史上的”夾谷之會“。在這次會盟中,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行相事。他詳細地規(guī)劃了整個會盟的禮樂安排,并告誡魯定公:“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于是魯國提前安排軍隊為會盟保駕護航。事實證明,孔子是對的。魯國的文武兼?zhèn)?,使得齊國不敢輕舉妄動,還主動退回了先前侵占魯國的土地。 這一記載說明,孔子具有卓越的理政、外交甚至軍事上的才干,是當時杰出的統(tǒng)帥級的人物。 二、孔子的軟肋。 孔子的軟肋在于,他沒有龐大的家族勢力來來支持他的政治事業(yè)。在我國古代,豪門望族的龐大勢力足以把持一個政府,對政治的發(fā)展走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鬃印般娜肌钡氖?,就是由于魯國”三桓“勢力的過于龐大,導致計劃功敗垂成。 沒有家族勢力的支持,孔子在政治上的唯一的支持力量就是魯國國君。這一支持力量看似強大,實際上作用有限,有著巨大的政治風險。比如魯定公,在前期對孔子非常支持,但自從接受了齊國的女樂之后,不理朝政,對孔子的勸說也視若無睹,所以孔子只好離開了魯國。 因此,如果真的把魯國交給孔子治理,除非得到國君強有力的連續(xù)不斷的支持,才能打擊舊貴族舊勢力,推行新政,逐步改善魯國,提升國力,至少在春秋時期稱霸是沒有問題的。但若問能不能改變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因為畢竟孔子壽命有限,他的施政理念要想傳承下去,除非是培養(yǎng)出以孔門弟子為主力的政治集團,才能將政治主張一以貫之地執(zhí)行下去。 如果魯國能成為霸主,那么齊國勢必被排擠出第一梯隊,甚至被魯國吞并也未可知。那么戰(zhàn)國七雄中,魯國會接替齊國的位置。又因為魯國是西周周公旦的后裔,與周天子同宗同姓,一脈相承,在周王室名存實亡的情況下,魯國則成了最佳的接任者,名正而言順。到那時,統(tǒng)一天下的將是魯國,而不是秦國。中國歷史也會隨之發(fā)生巨大的改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