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化”一語出自《內經》。其講水液的代謝,下輸膀胱,氣化州都,小便出焉。這就是氣化一詞的來歷。 “氣化”歷代名醫(yī)皆有注解,特別是近代名醫(yī)認為中醫(yī)講的“氣化”,就是西醫(yī)所講的功能,功能與氣化,只是中西醫(yī)之間對人體功能的稱謂不同而已。 知道了氣化與功能的含義,即可定性為,'氣化療法’,就是通過'方證’的組合,旨在以恢復人體原有生理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換句話說,就是崇尚自然而然的療法,即《內經》所講的'法天則地’之說。簡稱謂;“正氣化”。 “氣化療法”包括的內容,就是前面提到'逐日追氣復元’法。我通過學習提出自己的不成熟觀點以供同仁參考,如有錯誤請指正。其包含三項內容。 逐日;逐日就是時間療法,包括兩項內容,子午流注與五運六氣。子午流注就是人體氣血在經絡運行的規(guī)律,古人認為每日十二時辰與人體十二正經是相呼應的,即每一時辰主一條經絡,也可以說每一條經絡旺于其中一個時辰?!秲冉洝吩唬蛔游鐬榻?,卯酉為緯。什么意思呢,十二時辰中子時是陽氣的開始,午時是陰氣的開始。故《內經》曰;子時陽氣微生。古人認為寅時是氣血流注的開始,《金監(jiān)》有一歌曰,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 五運六氣更是一復雜的過程,除難學外,更是難以駕馭,因此恩師將以上流注與運氣使其簡約化,只以每日'方證’相銜接,達到復元的目的。 追氣;追氣就是五十營,《靈樞》中的五十營實際上就是《素問》的太過與不及。未致而致,是為太過,致而不致,是為不及,故經曰;其來可逢,其往可追。太過者削之,瀉之, 不足者補之,升之,是謂“追氣”。 復元;就是正'氣化’,逐日追氣是工具,復元是目的。'氣化’來于三元,內經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燥濕暑寒風,地有五行化五氣,以生生長化收藏,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憂思悲恐驚。三元皆原于一,即陰精,《內經》曰;厥陰之下陰精乘之。又曰;此生之本,神之變也。陰精是什么?我認為在宇宙就是太初之時,在人就是“爰有祖氣”,現(xiàn)代醫(yī)學稱為DNA中的生命之鏈。當生命之鏈——陰精被消耗殆盡之時,亦是生命終結之時。 《內經》曰;陰陽變化勝負異同推六步之源,列三元之根,因其氣變可侯吉兇。 師注曰;陰陽變化者,謂陰陽之數(shù)極即變,化生矣何也?冬至之復從太陰而生少陽,少陽變而生陽明,陽明變而生太陽,太陽變而生厥陰,厥陰變而生少陰,少陰變而生復生太陰。以合六部三元之本源,運應歲中六氣勝負以彰吉兇之兆也。 恩師將其所創(chuàng)的“氣化療法”從理論上給予闡述,從先后天入手,用'河洛’之說作為理論工具,撬動《內經》與《傷寒》兩大板塊使其融合,從而指導臨癥實戰(zhàn),以提高治療水平。 本篇是1973年師父教第子以問答的形勢所作,其言簡而意駭,理深而意達,初始并不理解,只將其背頌,慢慢來體會,讀《內經》與《易經》方得貫通,故本篇命曰;<;靈易篇>。每遇難療之疾便誦之,常常會頓開茅塞,提高治療效果。 《靈易篇》 師問曰;兩精相搏,合而成形,末成之先,爰有祖氣。見《靈樞》決氣篇。 答曰;略 師曰,所答的對于綱與[目]的意義是不對的,中有如云云種豆于土中,此句近義。又如天地者人之大父母-----,應解答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其它病例運用與對答亦不正確。 師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全面解答。見《易經》十翼 答曰;略 師曰;次解釋略談及陰陽的一部分,在實踐中是不完正的,今作解釋,子以切記,觸類旁通。 兩精相搏,合而成形,末成之先,爰有祖氣。人以氣化,而不以精化。精如實核中之仁,氣如仁中“生生”之氣,此氣即“爰有祖氣”。如得土氣既生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能生成者,精中之氣也。[既現(xiàn)稱DNA] 天地之理,動極則靜,靜極則動。靜則陰生,動則陽化。陰生則降,陽化則升,無有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升,降則為水,升則為火。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此陽之動極乃靜,一陰生于午也,陰盛則下 降九地而為水,其生水之根則在于天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此陰之靜極乃動,一陽生于子也,陽盛則上浮九天而為火,其生火之根則在于地。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陽自地生,末浮于天而為火,先升于左而為木,得乎天者親上。陽動而左升,故曰天生。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陰自天生,末沉欲地而為水,先降右而為金,得乎地者親下。陰靜而右降,故曰地生 凡萬物先生而后成。故以初氣生而終氣成。天于地旋相生成,故孤陽不能生,獨陰不能成也。 知到這個道理[天地之理],則知人的道理,男以應坎,外陰而內陽,女子象離,外陽而陰。男以坎交,女以離應。離中之陰是為丁火,坎中之陽是為壬水。陽奇而施陰偶,丁壬合結而凝成。陰陽末到,是為祖氣。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者輕浮而以動,濁著沉重而以靜。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戊為胃土,己為脾土,動靜之交是為中黃,中黃運轉,陽中之陰,沉重而降,陰中之陽,浮動而生。升則為火,降則為水。水旺則精濁,火旺則神發(fā)?;鹞挥谀?,水位于北。陽之升也自東而南,在東為木,神末發(fā)也,而神之陽魂已具,魂藏于血,升則化神。陰之降也自西而北。在西為金,陰之在西,精末凝也,而精之陰魄已成。魄藏于氣,降而生精。升降之間,黃庭四運,土中之意大焉。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亂治未亂。就是說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人之體質難得氣血兩平,偏于陰陽皆能為病。故用藥以助之,以匡偏盛之患。 方意淺解 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藥的效用。熟地治血虛陰衰。山藥治頭旋遺精。茯苓治小便多,少,赤白。澤瀉治淋漓。丹皮治瘀血,陰虛火旺。山藥治脾胃虛弱。肉桂,附子治相火不足。左尺脈虛細頻數(shù),治以六味地黃丸。應用證狀,耳鳴心悸,遺精遺尿,貧血,肺結核,糖尿病等。右尺脈虛細,見證虛瘦少氣,加肉桂,附子。即八味地黃丸。所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師問曰,七節(jié)之旁有小心,以相火代君火以行事。故曰小心,此為腎中之陽也。即天一生水之論。予以解答。 弟子答曰:經曰;'小心’。疑為現(xiàn)代解剖學之腎上腺。古人認為五行惟火有二,曰君火,相火。使五行成為六行,以陪三陰三陽。乃陰中之陽,陰之內守也。陰不斂陽,則相火遠游。心主火并主宰諸臟府。君火在自然界是雷電之火。在人則如神經之放電,例心臟竇房節(jié)之電激動。相火是人體脂肪燃燒,以維持人體恒溫。古人稱'相火’。為桑薪之火,其功緩緩以溫煦。 腎上腺分為髓質皮質。與其它內分泌腺,構成人體的內分泌系統(tǒng)。該 系統(tǒng)通過微量元素來調節(jié)植物神經系統(tǒng)。使植物神經能自行支配,自行調節(jié)內贓的功能。這就是中醫(yī)的'君火不當令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小心藏'相火’,此腎中之陽,能蒸騰水液而成霧,復化為雨,此即天一生水之論。丹溪曰;'陰常不足’。治以知柏地黃丸,以降相火。病機是水少而成渴,是陰之守陽也。以合天一生水。五贓腎二,腎主水,'小心’主火,經曰;兩贓主陰陽。小心火衰寒即內生。故河間曰;'陽常不足’。治以八味丸則陰罹解。此乃火衰,水液不能蒸騰而成渴。故消渴病有因水涸而成渴,有因火衰而成渴。 我作次解答以是恩師去世20余載,而無人斧正,如有不當之處,盡請批評指正,表示感謝。為更好的演示氣化療法今選病歷一案,以更參考。 病案舉例 肝 癌 姓名 李玉英 女 71歲住青島市滄口區(qū)保和路35號 初診日期 1976年12月13日 主訴;因病重不能活動,由家屬代訴病情,本病經某醫(yī)院診斷為“肝新生物” 癥狀;口干舌燥咽喉不利,劍突下右側有一腫塊,高出右腹肋角部。自覺痛重。捫之腫塊上發(fā)熱,溫度較高于其它部位,輕按則痛重。面色蒼白,時惡寒發(fā)熱,不能飲食,腫塊牽引腰部痛,大便黑色,小便黃綠。舌色暗紅,舌苔白黃厚膩。 脈象,浮取左右具洪,沉取右脈牢。 病機,牢脈為氣滯血瘀,因積聚成塊。洪脈熱盛陰傷。 處方 推氣散合二陳湯 半夏10克 陳皮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香付10克 片姜黃10克 神曲10克 麥芽10克 焦楂10克 萊菔子10克 赤芍10克 干姜10克 . 只殼10克 大棗2枚 生姜18克 2劑水煎分溫三服 方義《金匱》曰;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秲冉洝吩?,土郁削之。脈牢弦大硬,久病積聚之脈。故以二陳湯化痰理氣,通利三焦之孔穴,開經隧之壅滯。推氣散推動邪氣而行,行氣活血而消徵瘕積聚。四仙湯消食進谷,以利胃氣。用胃痛方治宿有之胃疾。本方為大復方,面面具到。先用削法,以備土氣。 2診 2月15日 復診,代訴諸證悉減,脈以不硬,微有滯象。 處方半夏厚樸湯合黃解散合排膿湯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厚樸10克 蘇子10克 枳實10克 桔梗10克 黃芩10克 黃連10克 枝子10克 生姜18克 2劑水煎分溫三服 方義;半夏厚樸湯解瘀積之患,本病雖由氣結,但多挾痰留濕,故舌苔黃白而厚。半夏厚樸枳實蘇子,皆能開痰結,寬中下氣,以利中焦壅滯。故聚濕結痰得化,用茯苓使痰化為水從小便而解。瘀結得開方合排膿湯用,是半夏厚樸湯與第一黃解散兩方之樞機方,義在除宿積之留,使癌腫無以繼也。第一黃解散,解諸毒, 清胃心肺之熱壅,治療脈洪大。師宗上治法而變方治之。 3診 1976年 12月 17日 復診,代訴病情又見好轉,右脅處腫塊仍熱而硬痛。脈象轉平 處方 桂枝茯苓丸和干姜附子湯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丹皮10克 生白芍10克 炙草10克 川椒3克 干姜10克 川附子10克 半夏10克 從容10克 2劑水煎分溫三服 方義桂枝茯苓丸破積聚消痞塊,師今去桃仁恐有血之變(出血)。原方中丹皮伍桃仁能散血中之凝滯,使瘀血消解。桂枝引諸藥下行而通經脈。'芍藥甘草湯'益陰緩急調血運行而鎮(zhèn)痛。川椒下行引火歸元,治腎氣上沖之腰痛,能破水積有大建中之義。干姜附子湯,熱因熱用以合“運氣之勢”。半夏附子合用,亦甘草海藻之意。從容益肝腎而通便,積聚隨去。 4診 1976年12月19日 復診,代訴病情又好轉,飲食已如常,下焦沖氣亦止。脈舌漸平。 處方 師家傳方 金石斛45克 山茱萸18克 生姜18克 2劑水煎分溫三服 方義;石斛有五種,分為木,鐵,金,環(huán),釵。石斛味甘寒,能補虛勞,暖水藏,續(xù)絕傷,大補陰氣,而能止血。 山茱萸肉,能收斂強中,溫肝逐風,澀精秘氣,《經疏》云,精氣充則九竅通,其味酸入肝。二藥同用,有酸甘化陰之意。一入肝,一入脾。甘補酸收,盡其妙也。 按癌癥常至人虛,虛則補之。但補藥中人參不可妄用。人參是草中之王,癌細胞是細胞之王,兩王相合則著熱勢更甚再無藥可制,必血管迸裂而亡。這就是人參之毒。 黃芪亦不可多用。黃芪能使沖逆之氣加快,使癌細胞轉移加快。師醫(yī)案主訴多治沖氣,我問師父何義?師曰;那一臟虛,沖氣則往何處,此既癌細胞轉移之侯。此觀點只是我臨癥經驗之談,并無直接證據。 5診 1976年12月21日 復診,代訴服上藥后,小腹微痛,片刻即止。 處方 <外臺>蘇梗湯 只殼10克 陳皮10克 蘇梗18克 生姜30克 2劑水煎分溫三服 方義;本方能速降胃中上沖之氣。紫蘇一物三用,葉走表能散,梗能降氣寬胸,子能降痰止咳嗽。只殼因氣痛用之,因血痛用丹參,無痛則去之。 師用本方多做治病第一方。其意義在,胃氣降則諸氣降,降極則升。脾氣升則諸氣皆升。本方常為樞機之品,不可因方小而輕視。 6診 1976年12月23日 復診,代訴飲食已如常。腰痛亦減輕,已能作正常家務勞動。 處方 師方 石斛茱萸湯 金石斛30克 山茱萸25克 生姜3克 1劑 水煎分溫3服 方義 師囑,此方如有經濟能力則多服之。能代替昂貴藥品之用。 7診 1976年12月24日 復診,代訴原有腫塊逐漸縮小,重按方覺痛。服藥后仍微覺少腹疼,少時即止。精神好轉,氣力倍增。已能 發(fā)面做饅頭。做較重家務勞動。飲食甚好。舌淡紅,苔轉薄白。脈象八九動時滯。 處方 加味溫膽湯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陳皮10克 炙草6克 枳實克 制南星5克 竹茹10克 三棱10克 干姜10克 赤勺10克 香付10克 大棗2枚 生姜18克 2劑水煎分溫三服 方義;膽為中清之腑,肝之余氣所化。故治肝先治膽。中清者不得有濁,有濁則十二官皆無主,所謂無主,膽藏相火,相火即人體正常體溫。人的正常體溫保持,須膽汁參與調節(jié)脂肪與糖之燃燒,相火不明故曰十二官危。證見失眠健忘,難以入睡,睡時易驚易醒,癔病等失神病,屬實證者用本方。虛則用養(yǎng)心湯。 8診 1976年12月26日 復診,代訴腫塊同前,因勞累過度,腰痛又發(fā)。 處方 《良方》止痛如神湯 炒杜仲18克 炒白術10克 當歸10克 澤瀉10克 1劑水煎分溫三服 方義;原方有肉桂,元胡,經師增損,有幾種變化。例如本方去肉桂加白芍,紅花治療婦女瘀血腰痛。 本方用杜仲入腎為君,補虛止痛,強腰膝以助腎陽。當歸為臣,主諸臟血不足,養(yǎng)血充形,血暢通則痛止,入腎益腎養(yǎng)陰。肉桂為使,助當歸速生其血,并能溫經散寒止痛,引相火歸元。元胡為佐,活血止痛,為治諸痛之常品。師今加白術,澤瀉制水以治腰痛。 9診 1976年12月28日 復診,代訴服上方后,腰痛即止,停藥后又痛。 處方 止痛散 藥不詳 方義;現(xiàn)有藥而無方,師常以本藥治療痛疼,包括癌痛。冷水服下其痛疼常在5——10秒之間立止,真神藥也。 10診 1976年12月30日 復診,代訴腰已不痛。余證同上。 處方 單方 山豆根30克 1劑 方義; 師曰此藥單用即能防癌癥擴散。決不克輕視。能加合歡皮既槿樹皮亦可。 山豆根治咽喉要藥,少許嚼服下咽痛即止。苦寒瀉心火,而保肺金。祛肺,大腸之邪火,消腫止痛。所以能治咽喉痛腫,喉痹,齦齒腫痛。氣喘胸滿,五痔,諸瘡癢,解百藥毒,(宜單用)疔瘡,人馬急黃。外敷治禿瘡。 11診 1977年1月1日 復診,代訴昨日起感冒,自覺惡寒發(fā)熱。 處方 荊防敗毒散 每服6克,6包 日三服 扁豆葉煮水送服。 方義四時不正之氣,外感風寒初期者。 12診 1977年1月3日 復診,代訴外感已愈,原癥好轉。 處方 陳平湯 蒼術10克 厚樸10克 陳皮10克 炙草6克 半夏10克 茯苓10克 赤勺10克 枳實10克 神曲10克 香付10克 大棗2枚 生姜18克 3劑 水煎分溫三服 方義;病輕用方則輕,病重用方則重,是為“道”。一為克伐,不知進退,則徒傷正氣。不死于病,反死于醫(yī)。調肝和胃之法。本病病機是邪氣寄予肝膽,傳之于胃,胃健而不受,復還于肝 肝,肝旺于春不受邪,寄予肝外。 平胃散行氣燥濕,以建脾胃。二陳湯化痰開瘀,以治邪結。香付入肝調氣止痛。赤勺入脾行瘀止痛。神曲消食。枳實開痰。姜棗調藥。 13診 1977年1月6日 復診,代訴諸癥悉減,肋部腫塊已捫不到,按之不痛。 處方 柴胡疏肝散 柴胡15克 陳皮10克 只殼10克 川芎6克 香付15克 生白芍10克 炙草 6克 3劑 服法;先用2劑水煎分溫三服,后用1劑為散,每日三次,每次6克,白開水送下。 方義;本方能治脅痛善怒,胸悶不適。為“四逆散”加味而成。柴胡入少陽所過,瀉熱以疏理經氣。只殼行氣止痛而專于胸脅。白芍益陰和營,行陰之滯而解攣痛。甘草緩急止痛而厚腸胃。川芎當歸名“佛手散”專活血行氣于動脈之瘀。川芎白芍行陰液入靜脈,開淋巴之滯。陳皮只殼相伍,陳皮行氣則重在化痰而入腹。只殼化痰則重在行氣而胸。香付為婦人肝家少腹之要藥,溫經止痛不可缺。婦科尤珍。香付白芍甘草皆能止痛,但各有所專,合用相互增加緩急止痛之功效。為散服以消磨病灶善其后也。 后 話 李玉英是我同門師兄,楊子美老先生之妻侄女。經青島某大醫(yī)院診斷為肝癌.“肝新生物”是當時流行病名。其治療經過是,楊老先生先到其家診脈,后到師父家代訴病情。師給予處方治療。醫(yī)患之間并沒見面。經以上治療竟以外痊愈。10余年后,在德平路楊子美家遇到李玉英,當年已經84歲。雖已蒼老但仍健康。談及當年治療過程,亦稱是一段佳話。 我不知到我的恩師,是否是第一位。將古人發(fā)現(xiàn)的DAN闡明的人,恩師將《靈樞》的'爰有祖氣’解釋為'生生’之氣。第一個生是動詞,第二個生是名詞。從字意可解為,能生長生命的氣。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能復制生命的動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