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花黃精:為同屬植物多花黃精的根。生于山林,灌叢、溝谷旁的陰濕肥沃土壤中,或人工栽培。分布于中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生長于海拔500米至2,100米的地區(qū)。 熱河黃精:為同屬植物熱河黃精(又名多花玉竹)的根。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山西、遼寧、河北、山東等地,生長于海拔400米至1,500米的地區(qū),一般生于林下及陰坡. 和玉竹的區(qū)別僅在于根狀莖較粗壯,花序具較長的總花梗和較多的花。 滇黃精:為同屬植物滇黃精的根。生于林下、灌叢或陰濕草坡。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產(chǎn)云南、四川、貴州。生林下、灌叢或陰濕草坡,有時(shí)生巖石上,海拔7`00-3600 米。越南、緬甸也有分布 卷葉黃精:叉名老虎姜,鉤葉黃棒。為同屬植物卷葉黃精的根。莖高30-90厘米。葉通常每3-6枚輪生,細(xì)條形至條狀披針形,少有矩圓狀披針形,花序輪生,通常具2花,苞片透明膜質(zhì),花被淡紫色。漿果紅色或紫紅色,具4-9顆種子。花期5-7月,果期9-10月。西藏(東部和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甘肅(東南部)、青海(東部與南部)、 寧夏、陜西(南部)。尼泊爾和印度北部等 也有分布。生與海拔2000-4000米的林下、山坡或草地。該種變異幅度和輪葉黃精一樣大,不但與湖北黃精和黃精之間有中間類型,同輪葉黃精之間亦有中間類型的存在。 
 
 
 長梗黃精:分布于中國大陸的福建、江西、湖南、江蘇、廣東、安徽、浙江等地,生長于海拔200米至600米的地區(qū),常生長在灌叢、林下以及草坡。湖北分布:宣恩,鶴峰,恩施,利川,巴東,秭歸,五峰,長陽,神農(nóng)架,通山。 
 
 
 
 五葉黃精:狀莖細(xì)圓柱形,直徑3-4毫米。莖高20-30厘米,僅具4-5葉。葉互生,橢圓形至矩圓狀橢圓形,長7-9厘米,具長5-15毫米的葉柄?;ㄐ蚓撸?/span>1-)2花,總花梗長1-2厘米,花梗長2-6毫米,中部以上具一膜質(zhì)的微小苞片;花被白綠色,全長2-2.7厘米,裂片長4-5毫米,筒內(nèi)花絲貼生部分具短綿毛;花絲長3.5-4.5毫米,兩側(cè)扁,具乳頭狀突起至具短綿毛,頂端有時(shí)膨大呈囊狀;花藥長4-4.5毫米;子房長約6毫米,花柱長15-20毫米。花期5-6月。分布在遠(yuǎn)東地區(qū)以及中國大陸的吉林、河北等地,生長于海拔1,100米至1,400米的地區(qū),見于林下。 
 
 
 距藥黃精:分布陜西(秦嶺以南)、四川(東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等地,生長于海拔1,100米至1,900米的地區(qū),一般生于林下。根狀莖連珠狀,直徑7-10毫米。莖高40-80厘米。葉互生,矩圓狀披針形,少 有長矩圓形,長6-12厘米,先端漸尖?;ㄐ蚓?/span>2(-3)花,總花梗長2-6厘米、花梗長 約5毫米,基部具一與之等長的膜質(zhì)苞片;苞片在花芽時(shí)特別明顯,似兩穎片包著花 芽;花被淡綠色,全長約20毫米,裂片長約2毫米;花絲長約3毫米,略彎曲,兩側(cè)扁, 具乳頭狀突起,頂端在藥背處有長約1.5毫米的距,花藥長2.5-3毫米;子房長約5 毫米,花柱長約15毫米。漿果紫色,直徑7-8毫米,具4-6顆種子?;ㄆ?/span>5-6月,果期9-10月。本種以其花絲頂端具距,花?;烤咭慌c之等長的膜質(zhì)苞片,在本系中較為特 殊,和其它種容易區(qū)別,但多花黃精的花絲頂端具囊,有時(shí)囊較大時(shí),亦接近于距。 
 
 節(jié)根黃精:根狀莖較細(xì),節(jié)結(jié)膨大呈連珠狀或多少呈連珠狀,直徑5-7毫米。莖高15-40 厘米,具5-9葉,葉互生,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5-7厘米,先端尖?;ㄐ蚓?/span>1-2 花,總花梗長1-2厘米;花被淡黃綠色,全長2-3厘米,花被筒里面花絲貼生部分粗糙至具短綿毛,口部稍縊縮,裂片長約3毫米;花絲長2-4毫米,兩側(cè)扁,稍彎曲,具乳頭狀突起至具短綿毛,花藥長約、4毫米;子房長4-5毫米,花柱長17-20毫米。漿果直徑約7毫米,具4-7顆種子。分布于湖北(西部)、甘肅(南部)、四川、云南(東北部)。生長于海拔1,700米至2,000米的地區(qū),常生于林下、溝谷陰濕地和石巖上。 
 二苞黃精:根狀莖細(xì)圓柱形,直徑3-5毫米。莖高20-50厘米,具4-7葉。葉互生,卵形、卵狀橢圓形至矩圓狀橢圓形,長5-10厘米,先端短漸尖,下部的具短柄,上部的近無柄?;ㄐ蚓?/span>2花,總花梗長1-2厘米,頂端具2枚葉狀苞片;苞片卵形至寬卵形,長2-3.5厘米,寬1-3厘米,宿存,具多脈;花梗極短,僅長1-2毫米,花被綠白色至淡黃綠色,全長約2.3-2.5厘米,裂片長約3毫米;花絲長2-3毫米,向上略彎,兩側(cè)扁,具乳頭狀突起,花藥長4-5毫米;子房長約5毫米,花柱長18-20毫米,等長于或稍伸出花被之外。漿果直徑約1厘米,具7-8顆種子?;ㄆ?/span>5-6月,果8-9月。分布于中國東北、山西、河北等省份,國外也有分布。生林下或陰濕山坡,海拔700-1400米。 
 
 大苞黃精:根狀莖通常具瘤狀結(jié)節(jié)而呈不規(guī)則的連珠狀或?yàn)閳A柱形,直徑3-6毫米,莖高 15-30厘米,除花和莖的下部外,其他部分疏生短柔毛。葉互生,狹卵形、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5-8厘米?;ㄐ蛲ǔ>?/span>2花,總花梗長4-6毫米,頂端有3-4枚葉狀苞片;花梗極短,長1-2毫米;苞片卵形或狹卵形,長1-3厘米;花被淡綠色,全長 11-19毫米,裂片長約3毫米;花絲長約斗毫米,稍兩側(cè)扁,近平滑,花藥約與花絲等長;子房長3-4毫米,花柱長6-11毫米?;ㄆ?/span>5-6月。分布于甘肅(東南部)、陜西(秦嶺)、山西(西部)、河北(西南部)。生長于海拔1,700米至2,500米的地區(qū),多生于山坡及林下。 
 
 獨(dú)花黃精: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高不到10厘米。根狀莖圓柱形。葉幾枚至10余枚,常緊接在一起,條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4.5厘米,寬3-8毫米。5-6月開花,通常僅1朵花,少2朵;花被紫色,全長15-20(-25)毫米,花被簡直徑3-4毫米,6裂,裂片長6-10毫米。漿果紅色,直徑7-8毫米?;ㄆ?/span>5-6月,果期9-10月。分布西藏(南部和東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甘肅(東南部)和青海(南部.)。生 林下、山坡草地或沖積扇上,海拔3200-4300米。錫金也有分布。 
 點(diǎn)花黃精:根狀莖多少呈連珠狀,直徑1-1.5厘米,密生肉質(zhì)須根。莖高(10-)30-70厘米,通常具紫紅色斑點(diǎn),有時(shí)上部生乳頭狀突起。葉互生,有時(shí)二葉可較接近,幼時(shí)稍肉質(zhì)而橫脈不顯,老時(shí)厚紙質(zhì)或近革質(zhì)而橫脈較顯,常有光澤,卵形、卵狀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6-14厘米,寬1.5-5厘米,先端尖至漸尖,具短柄?;ㄐ蚓?/span>2-6(- 8)花,常呈總狀,總花梗長5-12毫米,上舉而花后平展,花梗長2-10毫米,苞片早落或不存在;花被白色,全長7-9(11)毫米,花被筒在口部稍縊縮而略呈壇狀,裂片長1.5-2毫米;花絲長0.5-1毫米,花藥長1.5-2毫米;子房長2-2.5(-4)毫米,花柱長1.5-2.5毫米,柱頭稍膨大。漿果紅色,直徑約7毫米,具8-10余顆種子。花期4-6月,果期9-11月。分布在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貴州、廣西(西南部)、廣東(海南)。生林下巖石上或附生樹上,海拔1100-2700米。越南、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也有分布。 
 
 棒絲黃精: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連珠狀,結(jié)節(jié)不規(guī)則球形,直徑約1.5厘米。莖高0.6-2米。葉極大部分為對(duì)生,有時(shí)上部或下部有1-2葉散生,少有3葉輪生的,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 長7-15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近無柄或略具短柄,下面帶灰白色?;ㄐ蚓撸?/span>1)2-3花,總花梗長1.5-3厘米,俯垂,花梗長5-10毫米;苞片膜質(zhì),微小,位于花梗上,早落;花被圓筒狀或多少鐘形,淡黃色或白色,全長11-15毫米,裂片長 2-3毫米;花絲長2-3毫米,向上彎曲,頂端膨大呈囊狀,花藥長3-4毫米;子房長 5-7毫米,花柱長約4毫米。漿果橘紅色,直徑約7毫米,具2-4顆種子?;ㄆ?6-7月,果期9-10月。分布在西藏(東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錫金也有分布。生長于海拔2,400米至2,900米的地區(qū),見于林下。棒絲黃精的花絲頂端膨大似囊,似乎和多花黃精有聯(lián)系,但后者葉為互生,花大,花柱長為子房的2-4倍,迥然不同。棒絲黃精以其花的形態(tài)和葉對(duì)生等性狀,顯然和對(duì)葉黃精相接近。 
 
 對(duì)葉黃精:根狀莖不規(guī)則圓柱形,多少有分枝,直徑1-1.5厘米。莖高40-60厘米。葉對(duì)生,老葉近革質(zhì),有光澤,橫脈顯而易見,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6-11厘米,寬 1.5-3.5厘米,先端漸尖,有長達(dá)5毫米的短柄?;ㄐ蚓?/span>3-5花,總花梗長5-8毫 米,俯垂,花梗長5-12毫米;苞片膜質(zhì),微小,位于花梗上,早落;花被白色或淡黃綠色,全長11 13毫米,裂片長約2.5毫米;花絲長3.5-4毫米,絲狀,具乳頭狀突起, 花藥長約4毫米;子房長約5毫米,花柱長約6毫米?;ㄆ?/span>5月。分布在西藏(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 北部也有分布。生長于海拔1,800米至2,200米的地區(qū),多生長在林下巖石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