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行時間:2015大年初4-6 出行方式:自駕 出行人數(shù):2人 出行地點:山西省長治市壺關 出行計劃:探尋古道。 在長治戶外有一條經典的古道線路:貓路-天生橋-萬佛寺-英菇峽。路程有20公里,凈爬升有850米,累爬升有1250米。具體的位置在壺關的橋上鄉(xiāng)(山下)-壺關的鵝屋鄉(xiāng)(山上)。另一條古道在平順縣的虹梯關鄉(xiāng)虹梯關古道。 出行感受: 大家在春節(jié)假期出行時到哪都會有吃、住、行人滿為患、價格倍增、道路擁堵的感覺,而我們的線路卻是道路暢通、游人稀少、價格便宜的情景。 初4早晨8點出門,走G5轉G4至安陽轉S22高速,在林州下高速一路非常暢通,之后進入S327省道進入山區(qū),快進入山西省境時前方道路封閉,正在修建橋梁,改下土路。從村落中穿過道路狹窄,坑坑洼洼十分難走,愛車還被托底,艱難的駛過這段不久就進入到山西的壺關境內,不久進入到壺關大峽谷。整個壺關大峽谷的兩端(相距可能有4、50公里)都有大門和很大的停車場,但這里并不收門票。在具體景區(qū)才收門票,是否考慮今后整個大峽谷統(tǒng)一收票?壺關大峽谷包括好幾個景區(qū),有八泉峽、紅豆峽、五指峽、王莽峽、紫團山等景區(qū)構成,
峽谷內到處是刀削斧劈的懸崖,同時這里蘊藏著豐富的古道。曹操當年征戰(zhàn)高干途徑此地時,感慨賦詩《苦寒行》寫到:“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蚰c坂詰屈,車輪為之摧?!?nbsp;這就是我向往的探尋之地--壺關古道。 繼續(xù)驅車前行,于15:30到達鵝屋,行程640公里。我們因時間關系,沒有馬上去事先聯(lián)系好的農家院,而是直奔貓路。 鵝屋鄉(xiāng) 鵝屋的名字聽起來比較令人難忘,這里也有一個傳說,據(jù)說當年曾有金鵝在此筑巢,所以得了個如此浪漫的名字。鵝屋鄉(xiāng)在當?shù)乇环Q為壺關縣的“小西藏”,位于兩省三市交界處。兩省指山西和河南,三市指長治市、晉城市、河南的林州市。據(jù)說過去, 長治市壺關縣鵝屋鄉(xiāng)有個歡迎客人的習慣:看客人是不是從“貓路”爬上來的,如果是,他們會非常熱情地寬待的。因為這里以前交通極為不便,到壺關縣城必須繞道外地。鵝屋鄉(xiāng)嶺峻峰險,谷深崖陡,山巒起伏,溝壑迂回,土地貧瘠,氣候惡劣,干旱少水,無礦無藏,以及四面太行山斷裂形態(tài)所造成的巨大落差,直至90年代仍然要假途晉城市的陵川縣才能到達。從本縣縣城出發(fā)造訪一個本縣的山村,竟然要行程150公里、途經兩省三個地市的三個縣,這恐怕是笑談吧!然而,這確是真實的!不過近些年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實施,交通已經大有改觀。
見到此路牌因為看不到岔路口,誤以為岔路口還有1.5公里到貓路,繼續(xù)向前開。其實這牌子是告訴你:就在此地開始步行,到貓路距離還有1.5公里,這真是”猴吃麻花滿擰“。半路遇到一只20多人來自山東慕名而來的穿越驢友,可見該線路的名氣之大。 貓路 據(jù)傳說當年楊六郎兵敗壺關到此,后有追兵,前面懸崖,無路可走,焦急中有貓在崖壁上跳躍前行,楊六郎遂沿著貓的行走痕跡攀越懸崖逃過追兵,而終有此路。其實貓路就是在懸崖上盤旋而上的一條臺階路,此路原本是山民走出的很窄的羊腸小道,79年鵝屋人民公社和橋上人民公社同時發(fā)起修路,上下齊頭并進,把原來的羊腸小道修成了可以挑擔子行走的臺階路。據(jù)當?shù)厣矫裾f,當年橋上鄉(xiāng)燒的煤,都是從貓路由人工挑下去的。此路之所以出名,與“感動中國的馬幫郵遞員王順友”的壺關郵政局郵遞員趙月芳,10多年如一日,在這條山路上不管風吹日曬為鵝屋的鄉(xiāng)親送郵件分不開。他還是某一年的山西十大新聞人物,加之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驢友喜歡這條穿越路線而擴大了影響。
因為時間不多,加之還要去天生橋。所以貓路沒走多長,原路折返去尋找天生橋。 天生橋是太行山大峽谷中獨特的景觀之一,它位于貓路之南,英菇山峰頂。是迄今我國北方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天然石拱橋。天橋飛跨于南北兩座危崖之間,跨度50米,高200米,寬5米,厚度10米以上,呈天然石拱橋狀。遠遠望去頗似一座巨大的山門洞開。其形狀、構造與古今中外人造磚石拱橋有異曲同工之妙,真乃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的世間奇觀。天生橋是喀斯特地貌的產物,這里是石灰?guī)r分布比較廣泛的地區(qū),大自然形成了很多的溶洞,這些溶洞經過億萬年的風化瓦解,終于坍塌了,但也有特殊的溶洞存在,周邊都坍塌了,僅僅保留了頂部的天花部分,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天生橋”。
游覽線路是個小環(huán)線,大約3公里,起伏150米左右。 18:30點我們到達鵝屋村農家院,看到有一只騎行隊已在此住下,經了解他們來自安陽。
這里確實是戶外之家。山上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家農家院,每人住宿20元,一間可住4人,公衛(wèi),不能洗澡,屋里不冷有土暖氣。飯菜味道說的過去,當晚45元在那買了一瓶山西汾酒已解旅途之乏,也同時慶祝一下見到美景的喜悅。 初5早飯后在農家院老板女兒的推薦下,我們驅車6公里去往黃崖頭村姊妹山觀景。去那里的道路很窄,只能單車通過,如遇對方來車需找錯車帶十分麻煩,幸好未遇錯車。
站在黃崖頭俯瞰黃崖底。 黃崖底村是離縣城最遠、交通最不方便的行政村。元末天下大亂,中原大地戰(zhàn)火連天,為躲避戰(zhàn)亂,中原百姓走進了太行山,來到了黃崖底,借助山間的巖洞御寒躲兵。據(jù)說,朱元璋因兵敗曾在此躲避,溝壑里的躲兵窯大小有七八處。后來,躲得人多了,便有了簡易房舍,這就是最初村落的雛形。從鵝屋鄉(xiāng)到黃崖底村,大約20公里左右, 步行就要攀越一條很險的崖壁小道“石鐘路”,本次因為時間原因,未能去黃崖底看看,甚是遺憾。從河南輝縣的天柱溝,可以翻山到黃崖底,攀越石鐘路以后,能到鵝屋鄉(xiāng),途中要經過一個很美麗的水庫“柿園水庫”(水庫屬于河南)。黃崖底兩邊高聳入云的山峰,分別被當?shù)厝嗣麨轸ぽ缴?、老子山等等,環(huán)列在黃崖底村四周。這里還曾是清末民初山西省藥材巨商馮金羊販賣黨參的“黨參之路”,駝隊從壺關縣樹掌鎮(zhèn)出發(fā),經過申掌、淅水、鵝屋牛洞上、黃崖頭、黃崖底,將黨參運往河南省滑縣道口藥材集散地,經道口裝運后,然后到達漢口,再運至杭州,直到海外。這里還有很多很多古樹名木,尤其有北方罕見的紅豆杉。古兵寨還在山顛聳立著,陪伴著黃崖底村人朝朝暮暮。
終于找到姊妹山。我們在崖邊拍照,一個老鄉(xiāng)不停地叫我們上來。說看我們站在崖邊他就緊張,生怕我們出什么意外。太樸實了、太善良了。那里的游人也太少了,偶爾有驢友要在村里住宿,他們都說接待不了。商業(yè)意識較淡。雖然這里很窮,但他們并沒不抱怨大山的險峻阻礙了與外界的交往,依舊贊美這里的美麗??梢娺@里人們的心態(tài)是非常的平和與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老鄉(xiāng)還熱情地帶我們去看那里的天坑,只可惜我們不是玩兒探洞的。 午后去往萬佛寺、英菇峽。已經知道這里路牌的含義,我們見到萬佛寺的路牌就停車,沿土路順利到達萬佛寺。萬佛寺其實是一個很小的無人住持的野廟,廟建在一個孤零零的小山頂上,四周都是懸崖,頗有些仙風道骨的神秘感覺。從隔壁的山頂上看過去,小廟會給人有孫大圣尾巴變成的土地廟的印象。 據(jù)說萬佛寺的歷史最早可以追尋到元末明初,原廟是在山邊的懸崖下依山而筑,鑿山為窟,雕了很多的造像,后因兵火而毀。原址目前僅存一個石窟,里面有三尊造像,因為石窟在半空中,也不知道造像是歷史遺留還是后人添補的?,F(xiàn)在的小廟是異地重建的,離懸崖有幾百米的距離,現(xiàn)在小廟的建成年份已不可確知。這廟叫萬佛寺倒也名副其實,廟中供奉的神佛五花八門,有佛陀、觀音、財神、土地、龍王、彌勒、大肚羅漢、藥王,林林總總地,讓人數(shù)不清,各式造像工藝差別很大,有雕刻的,有石膏模具作的,有手工泥捏的,不過工藝普遍比較低劣,中間有一尊羅漢的雕像比較古樸可愛。鑲在主殿墻壁上的成片小佛像,很多已經被損毀,后人修補的工藝明顯不如原型,難免讓人產生狗尾續(xù)貂的想法。小廟要進到最上層,還需要鉆過一道窄窄的石縫,胖子過去就比較困難。小廟原址上方的山崖有水向下流,形成一個滴水崖,不過水量比較小,冬天估計能形成冰瀑布。萬佛寺的對面,有一個小戲臺,估計是在節(jié)日做法會的,里面倒是可以扎下幾頂帳篷。
沿萬佛寺戲臺邊平走就到滴水崖(冬季便是冰掛),沿這條古道走就可經老鴨陀到英菇峽。
古道平時人走的少了,荊棘叢生,但路是明顯的,路上不停地撥開荊棘前行,走出1公里左右看到古道已經坍塌,崖高5、6米,無奈只得回走,突然發(fā)現(xiàn)有條驢友走出來的道可以走到土路上,可坡度大些,但不危險。 到土路后正好遇到一輛面包車,是老鴨陀村的。向師傅問路,告知還有2公里才能到達英菇峽,看看時間已經16點了,原計劃當日要住平順(還有130多公里),想想今天已經多玩了姊妹山,英菇峽就留待下次穿越時再走吧。 徒步回到萬佛寺路口后駕車18公里,從海拔1400多米下降至海拔600多米的橋上鄉(xiāng),這里有一個4A景區(qū)叫做八泉峽。 網上介紹:八泉峽旅游風景區(qū)是山西太行山大峽谷內風景最為壯美、內涵最為豐富、氣勢最為宏大的高品位景區(qū)之一。由于太行山大峽谷中的橋后山溝有八股泉水同出一地,自古以來民間就稱之為“八道水”,加之峽谷中部又有兩處泉群均為八個泉眼,三處泉水數(shù)量均為八,所以太行山大峽谷此處的景區(qū)被命名為“八泉峽”。太行山大峽谷中的八泉峽南起橋上村古橋,北至石子河畔,東附梯腦山脈,西連石河沐山脊,總面積170平方公里。境內,群峰競秀,高聳入云;萬壑爭奇,激流勇進;幽幽峽谷綿延數(shù)十公里,潺潺水流遍布整個景區(qū)。泉源百余處,飛瀑幾十條,泉水叮咚綿遠流長、瀑布咆哮一瀉千里。臨澗可觀峽聞濤,朝夕能觀日出日落,霧雨可賞霧海靈光。舉首仰望,峽頂峰頭經風歷雨,奇石如筍,洞若門戶。蜿蜒長峽,如同一幅潑墨長卷,將峽谷氣勢、山泉飛瀑、激流浪花、奇峰異石濃縮于此,形成一幅巨大的太行山大峽谷風景畫。國家地質專家實地考察后都驚奇地贊嘆到:八泉峽是太行山大峽谷地質公園的中心區(qū)域,出露的片麻巖真是國內一大奇跡。八泉峽被中科院旅游研究與規(guī)劃設計中心譽為“世界級極品旅游資源”和“太行第一雄峽”。由此可見山西太行山大峽谷內的八泉峽可謂是自然觀光,生態(tài)旅游、地質科考、休閑度假的絕佳勝地。 我也在網上看到八泉峽景區(qū)因改造施工,不接待游客。既然已經到跟前了,好奇心驅使我將車開至景區(qū)門口,剛好遇到安陽的一只100人戶外穿越出景區(qū)大門。試著進入景區(qū)大門,發(fā)現(xiàn)無人看管,來到正在建造的直拔纜車,直插藍天,兩邊的斷崖足有百米,上下有兩三層棧道懸在崖上,十分壯觀。這種景象足以使我臨時改變原計劃探尋虹梯關古道的行程,于是決定在附近住下。聯(lián)系到丁家?guī)r村又一村農家院,80元一間,帶獨衛(wèi),可洗澡。只是晚上睡覺很冷,兩床被子、秋衣、秋褲加毛衣而睡。
初六進入八泉峽景區(qū),依舊無人看管,景區(qū)冷冷清清沒有一人。8:20點我們開始爬山,雖然網上只是介紹了景區(qū)的水,但在爬山的過程中眼見山體如刀劈斧砍,氣勢宏大而震撼。
誤以為穿過塌方區(qū)能下行至景區(qū)大壩水路棧道,后來發(fā)現(xiàn)這樣走下去,越走離景區(qū)越遠。這是危險的行走,下面全是懸崖,稍有閃失后果很嚴重,只得小心翼翼的返回。
一直到14:50點才出景區(qū),途中一個游人也未遇到,即享受了免費游覽又享受包園觀光的超級待遇,太幸福了。分析原因可能是施工人員春節(jié)都回家過年去了。景區(qū)的山路我們幾乎全部走到,如還有遺憾的話,沒走水路(景區(qū)正在筑壩無水)。景區(qū)全程行走14.8公里,累計爬升850米,用時近7小時。 三天的長治壺關游覽很快過去,但壺關古老的山道、幽靜的峽谷、刀劈的崖壁、凌空的棧道使我難忘。我對著山體呼喊:我還會來的!山谷回聲:會來的…………會來的………… 本次費用:1、油費800元;2、鵝屋吃住145元(兩人,初4晚餐、初5早餐、一天住宿);3丁家?guī)r吃住140元(兩人,初5晚餐、初6早餐、一晚住宿)。 |
|
|
來自: 風影vfw3ztg1cp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