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義 1. 是指各種宮腔創(chuàng)傷、感染等物理、化學原因刺激子宮內膜后,造成子宮內膜基底層破壞,導致子宮肌層相互粘著,形成宮腔部分或全部粘連甚至閉鎖。粘連包括子宮體腔、子宮峽部、子宮頸管,由于宮腔粘連,引起月經量少,不孕,部分患者繼發(fā)痛經,閉經等一系列臨床癥狀。臨床稱為子宮粘連綜合征(簡稱IUA)。 2. 宮腔粘連系指宮腔手術操作或因放射,感染造成了子宮內膜基底層破壞,引起了子宮腔部分或全部粘連,出現腹痛,月經過少,反復流產,繼發(fā)性閉經,不孕等一系列臨床病癥。僅有宮頸內口呼峽部粘連時,子宮內膜未受損,故仍有周期性剝脫和出血,而經血不能經宮口流出,積聚在宮腔內,可引起周期性腹痛,隨病程進展,宮腔內積血可逆流到輸卵管,盆腔。 3. 近年來,由于人工流產,宮腔治療人數的增多又常有不規(guī)范的手術操作,致使IUA的發(fā)病率呈較明顯的增高趨勢。宮腔粘連在婦科疾病中已非少見,且常引起不孕、流產、早產、產后大出血等等,因此宮腔粘連的及時診斷和治療,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作用。 病因 1、多見于有反復刮宮病史患者;人工流產術、自然流產的刮宮術以及產后出血刮宮術等。由于妊娠子宮壁較軟,刮宮時容易將子宮內膜基底層刮掉,產生術后宮腔粘連。 2、子宮內膜結核、子宮肌瘤挖除術、診斷性刮宮術等。 任何造成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的因素均可導致IUA。常見的病因如下: 1.宮腔操作:不規(guī)范的人工流產,宮腔手術操作反復吸刮宮頸管及宮內膜或刮宮時動作粗暴,均可造成子宮頸管內膜、宮體內膜及肌層的過度損傷而導致IUA;另外,有不少文獻報道,如子宮肌瘤剔除術、診斷性刮宮術、剖宮產術及子宮填塞等也可導致IUA,但較為少見。 2.宮內感染:宮內膜亞急性或急性感染。子宮內膜、宮頸管感染,尤其是反復人工流產,子宮內膜損傷及感染機會增多,造成宮腔粘連的可能性增大;藥物流產后,絨毛組織雖排出,但蛻膜組織長時間殘留宮腔內影響子宮收縮,引起長時間流血,繼發(fā)宮內感染,導致宮腔粘連。 3.女性生殖器結核:是引起IUA顯著高發(fā)的因素。該病所導致的IUA往往是嚴重粘連,整個內膜被破壞,宮腔閉鎖,臨床表現為閉經,預后較差。 4.遺傳因素:有文獻報道與遺傳因素有關。 總之,宮腔粘連原因很多,但絕大多數是由于流產或產后刮宮術造成。 發(fā)病機制 目前IUA形成的發(fā)病機制尚存在爭議。 1,宮頸內口是一特殊的神經分布區(qū)域,有大量的神經節(jié)及高度分化的感覺小體,刮宮時內口反射性痙攣,使得無完整上皮的裸露部分易于粘連的傾向,若這種痙攣持續(xù)存就可能發(fā)生粘連。 2,有國外學者認為IUA發(fā)生與子宮內膜修復障礙有關。子宮內膜出現創(chuàng)傷后,內膜及相應小血管再生能力下降,同時纖維組織增生,若內膜中成纖維細胞溶解酶活性降低,膠原蛋白過度增生,內膜受抑制,粘連形成。 3,子宮內膜受損后,供應子宮內膜的動脈血管修復缺損,導致雌激素應激能力下降,這種低激素狀態(tài)也可能是促成子宮內粘連形成的原因之一。 4,個體差異,體質因素對發(fā)病亦有著重要影響。 臨床特點 1.月經量減少,至閉經,功能性內膜面積明顯減少。 2.月經周期的改變:粘連帶的存在使月經血引流不暢,在宮內積聚,可引起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或出血淋漓不盡。 3.反復流產,不孕等。 4.下腹隱痛,繼發(fā)性痛經:如宮腔下段或宮頸內口處發(fā)生粘連,可引起局部阻塞;由于子宮內膜未受損,仍會出現周期性剝脫和出血,而經血不能經宮口流出,積聚在宮腔內,嚴重者并可逆流到輸卵管,盆腔。 5.閉經:完全性宮腔粘連,子宮內膜徹底破壞。 分型 1.宮腔內中央型粘連(位于子宮前后壁或者側壁) 2.宮角處中央型粘連 3.宮頸 - 峽部粘連(圖 C/G) 4.導致除宮頸 - 峽部處以外宮腔閉塞的廣泛粘連 超聲特點 1、子宮內膜回聲中等不均,有斷續(xù)條狀低回聲帶阻斷; 2、單層內膜回聲不均,中間有斷續(xù)線狀強回聲,其上方有積液或宮腔斷續(xù)積液。 2D-US聲像圖特征 宮腔粘連在二維聲像圖中,子宮內膜回聲不均勻,內膜局部回聲連續(xù)性中斷,宮腔積液或無明顯異常改變。 3D-US圖像主要特點 三維是在二維的基礎上增加了最能體現宮腔形態(tài)子宮冠狀切面的顯示。 1.子宮內膜線不規(guī)則,回聲不均勻,內膜厚薄不均,最厚處小于0.5cm。 2.內膜回聲顯示不清,邊緣粗糙,內可見部分扭曲的線樣強回聲,宮內膜周邊或內部可見多處不規(guī)則低回聲區(qū)或低回聲帶(前后壁肌層粘連),使子宮內膜回聲連續(xù)性中斷,內膜與肌層回聲分界不清。 3.宮腔形態(tài):可不規(guī)則或減小。 4.宮腔及宮頸管分離積液,該類患者為子宮峽部和宮頸外口處內膜分別粘連而使經血外流受阻,導致宮腔有不同程度積液。 根據宮腔鏡證實,宮腔分離越明顯,則提示粘連程度越輕。而子宮內膜厚度越薄,提示粘連程度越重。 宮腔部分粘連超聲表現 1. 子宮內膜厚薄不均,內膜菲薄 2. 宮腔粘連處宮腔線消失,造成內膜缺損的聲像 3. 粘連以外的內膜回聲正常。 4. 宮腔內有積血時,顯示宮腔分離或宮內無回聲區(qū)。 5. 宮內可見不規(guī)則的高回聲帶(粘連帶);粘連處宮腔線消失,內膜菲?。ā?mm)或缺損 6. 肌層回聲分界不清; 宮腔廣泛粘連的超聲表現 1. 宮腔內膜薄,呈細線狀 2. 局部內膜線中斷,內膜無周期性改變 3. 不規(guī)則強回聲 4. 患者經量明顯減少或閉經。 宮頸粘連超聲表現 1. 宮腔線分離,內見暗區(qū) 2. 宮頸內口正常 3. 宮腔內有不等量的較均勻的低回聲。 4. 結合宮腔手術后無月經來潮容易診斷。 注意:僅僅根據超聲表現不能診斷宮腔粘邊或內膜粘連,需結合宮腔操作病史診斷。 超聲分度標準 參照文獻將子宮內粘連的經陰道超聲診斷結果分輕、中、重三度。 輕度:子宮內膜線部分不連續(xù),內膜厚度>5mm,不連續(xù)區(qū)可見不規(guī)則低回聲區(qū),范圍小于宮腔長徑1/4,宮腔可見分離。 中度:子宮內膜線部分不連續(xù),內膜厚度2~5mm,不連續(xù)區(qū)可見不規(guī)則低回聲區(qū)或低回聲帶,累及1/4~3/4宮腔,宮腔可見散在分離。 重度:子宮內膜線不連續(xù),內膜厚度<2mm,于周圍肌層分界不清,范圍大于宮腔長徑3/4。 鑒別診斷 1.子宮內膜息肉:其病理表現為突出于宮腔內的增生性內膜組織。聲像圖表現宮腔內不均質低回聲或稍強回聲團,周邊回聲略強,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近息肉根部有增粗的血管,可探及短管狀血流信號。因病變局限于內膜層,故結節(jié)基底部子宮內膜回聲是連續(xù)的,無中斷現象,另內膜息肉有占位效應。 2.粘膜下子宮肌瘤:宮腔內可見圓形或橢圓形強回聲團或低回聲團,有完整的包膜,并且在蒂部常可檢出較豐富的血流信號,有的有宮腔輕度分離。 3.子宮內膜癌:表現為內膜不規(guī)則增厚,內膜回聲強弱不均,內膜侵及肌層,內膜便延伸至肌層,與子宮肌層分界不清,宮體肌層與宮腔難以識別,其病灶中心血流異常豐富。 4.子宮縱隔:也可表現為宮腔內的肌性低回聲,并將子宮內膜分成兩部分,但縱隔的肌性結構較寬,且從宮底開始縱向向下延伸,子宮內膜成V型或Y型,而宮腔粘連帶相對較細,可一條或多條,連接于子宮前后壁。 臨床處理 1、擴宮上環(huán)或擴宮球; 2、服用雌激素。 宮腔粘連B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