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zhuǎn)自網(wǎng)絡(luò) 《孔雀東南飛》作為“樂府雙璧”之一,是語文教科書的保留篇目,但是詩中劉蘭芝對兄長說的一句話“渠會永無緣”,各版本的教科書多避而不提,原因就在于“渠”字難以注解。人教社新版本高中教材里雖然給出了“渠,他”這樣一個注釋,但是沒有提到它的讀音。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典》里給出了“渠”的兩個讀音,五個義項。qú,(1)人工開鑿的水道;(2)第三人稱代詞,他;(3)渠魁,古代稱敵對方面的首領(lǐng)。 jù,(1)通“遽”,就;(2)通“詎”,豈。 王先生等人認(rèn)為,“渠”在做“他”這個意思理解時,也是讀qú。查《辭海》,也是這種看法。 “渠會永無緣”的“渠”到底是什么意思,讀什么音呢? 將《古漢語常用字典》或《辭?!方o出的義項代入句子中,“渠”理解為“他”是合適的、貼切的,沒有其他的選擇。那么“渠”是不是讀qú呢?我想,如果到懷寧方言中去尋找答案,也許就能找到正解。 小時候,伙伴們一起玩耍,難免有一些磕絆,回去后,長輩多會問起因由,而我們這些小不點的話常是“kié家kié和kié家kié打架,kié家kié說kié家kié打kié家kié,kié家kié說kié家kié打kié家kié,到底是kié家kié先打kié家kié,還是kié家kié先打kié家kié,不曉得?!敝朗悄膬蓚€小孩打架的長輩,能明白kié指的是誰,而不知道的,則只能聽得一頭霧水了?,F(xiàn)在,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年輕一代口頭已經(jīng)很少有“kié”了。 在懷寧方言中,kié就是他(她),他(她)就是kié,沒有二解。kié寫成漢字,就是“渠”字。“渠會永無緣”之“渠”應(yīng)該讀成“kié”,而不是“qú”?!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與《辭?!穼ⅰ扒暗摹彼边@個義項放在“qú”這個讀音名下而沒有給出“kié”這個讀音是有問題的。 我們不妨來看看兩本字典在將“渠”理解為“他”這個意思時給出來的兩個例子。 “《三國志·吳書·趙達傳》: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全唐詩·寒山·詩三百三首》: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保ā掇o海》) 注意第一個例子,“吳書”,趙達是吳人。注意第二個例子,“寒山”,是吳人。而懷寧古屬吳。 喜歡詩歌的不妨看看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薄扒保囊馑?,不能理解成“水渠”吧。朱熹,徽州人?;罩輰儆趨欠窖詤^(qū)。 喜歡戲曲的不妨聽一聽黃梅戲,唱詞中,kié(渠)可真不少聽得到。黃梅戲,安慶的地方戲。安慶,舊稱懷寧。 漢語的說與寫是兩個體系。秦始皇書同文后,全國的書寫體系統(tǒng)一了,說則不然。俗語“十里不同天”說的就是相近地方的人發(fā)音都不同。但說與寫并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如書寫本身就是以一定的方言為基礎(chǔ)的。作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由于受到所在方言語系的影響,于是在文字上留下了地域的痕跡;或者為了某種需要,有意使用了方言。《孔雀東南飛》最初的傳誦者應(yīng)該是懷寧人,而文人在再創(chuàng)作時有意識地保留了符合人物特點的語言特征,“渠”這個方言用字就這樣在詩中保留了下來。 在給古漢語詞語注釋的過程中,一些注家對一些詞語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如果換一種思路,到方言中去尋找答案,也許許多疑難能迎刃而解。 渠將底物為香餌,一度抬竿一個魚?!?杜荀鶴《釣叟》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唐?杜甫《遣興》 使我不成眠,為渠滴清淚?!?唐彥謙《宿田家》 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唐?寒山《五言律詩》 “雖與府吏邀,渠會永無緣?!薄犊兹笘|南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