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穴位置】 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蛑绷⒋故謺r,中指尖處。 【解剖位置】 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 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功能主治】 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 【穴位配伍】 配風池、大杼、大椎、命門、關元、腰陽關、十七椎治中心型類風濕。 【穴位治法】 直刺1~1.5寸;可灸。 中瀆穴(zhōnɡ dú xue) 取穴方法: 中瀆穴位于人體的大腿外側,當風市穴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穴位解析: 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瀆,水流沖涮而成的小溝渠。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溝渠。本穴物質為風市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經水循膽經向下流躺時形成小溝渠之狀,故名。 中瀆穴意義:膽經經氣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溝渠。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guī)律:循膽經下走膝陽關穴。 功能作用:疏導水濕。 主治疾?。?/strong>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人體穴位配伍〗配環(huán)跳穴、風市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治中風后遺癥、下肢癱瘓及小兒麻痹癥。 〖治法〗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生理解剖〗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膝陽關穴(xī yánɡ ɡuān xue) 別名:寒府穴,關陽穴,關陵穴,陽陵穴 取穴方法: 膝陽關穴位于人體的膝外側,當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穴位解析: 1)膝陽關。膝,指本穴所在為膝部。陽,陽氣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飛落。本穴物質為中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向膝之下部飛落而下,飛落而下的經水飛濺出大量的水濕之氣并充盛于穴周內外,致使膝以下膽經各穴生發(fā)的陽氣上行至此時受到格阻,膽經下部經脈的陽氣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關陽名意與膝陽關同。 2)寒府。寒,寒冷也。府,府宅也。寒府名意指膽經營下行經水在此生發(fā)出大量冷濕水氣。理同膝陽關名解。 3)關陵。關,關卡也。陵,土堆也,此指脾土物質。關陵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在此被關卡于膝關穴節(jié)下部。本穴物質為下行的經水及經水散發(fā)的大量寒濕水氣,而隨膽經下部經脈上揚的脾土塵埃至此后則因與此寒濕水氣相遇而不能上行,故名關陵。 4)陽陵。陽,陽氣也。陵,陵墓也。陽陵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在此如同進入陵墓被埋藏一般,故名陽陵。理同寒府名解。 膝陽關穴意義:膽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飛落。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飛落的經水及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循膽經下走陽陵泉穴。 功能作用:清熱降溫。 主治疾病: 膝臏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 〖人體穴位配伍〗配環(huán)跳穴、承筋穴治脛痹不仁;配血海穴、膝關穴、犢鼻穴、豐隆穴、曲池穴、合谷穴治膝關穴節(jié)炎。 〖刺灸法〗刺法:直刺0.8-1.0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膝部盒大腿外側。 灸法:艾柱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治法〗寒則瀉之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補之或水針。 〖生理解剖〗在髂脛束后方,股二頭肌腱前方;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外側皮神經末支。 陽陵泉穴(yánɡ línɡ quán xue) 別名:筋會穴,陽陵穴 取穴方法: 位于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穴位解析: (1)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后,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濕后沉降于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濕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fā)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 (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下傳的寒濕風氣和膽經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陽熱風氣,在本穴為匯合之狀,故名筋會。 (3)膽經合。合,會合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 (4)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膽經上、下兩部的天部水濕風氣會合而成,在本穴為聚集之狀,表現出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附注:為合穴,屬土,筋會。 陽陵泉穴意義: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和隨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guī)律:散熱吸濕后冷降歸地。 功能作用:降濁除濕。 主治疾?。?/strong> 半身不遂,麻木,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痹、消化不良、關節(jié)筋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坐骨神經痛、膽囊炎、高血壓、遺尿等。該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體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門穴、膽俞穴、至陽穴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脅痛。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删?。 刺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陰陵泉,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下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生理解剖〗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足少陽膽經本經脈腧穴有: 瞳子髎、聽會、上關、頜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huán)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共44穴 |
|
|
來自: 雨濃1kuef08khv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