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所有皇家御園中,頤和園保存得最完整。 頤和園造景的藍(lán)本,是杭州西湖。曾經(jīng)有一個時期,頤和園也叫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西湖與西湖之間可以比較,其實真正能跟杭州西湖相提并論的,只有頤和園;同樣,敢跟頤和園比顏值的,也只有杭州西湖。 由于頤和園太美,名氣太大,就容易忘記出身。 北京三山五園中的其他園林,從一開始就是園林,唯獨頤和園不是。頤和園的出身,是一座水庫。 雖然早在金朝,這一代就有了行宮,但與后來的頤和園根本不是一回事。 頤和園的萬壽山,原來的名字叫甕山,屬燕山余脈。山下有一座湖泊,先后叫過大泊湖、甕山泊、西湖,再后來叫了昆明湖。 大致一算,昆明湖的年齡至少三千五百年。 甕山泊的水,來自周邊大大小小的泉。也就是說,甕山泊是泉水匯聚的湖,湖里是礦泉水。 這么好的水,當(dāng)然應(yīng)該飲用,甕山泊就成為北京最早的飲用水源地。 甕山這一帶,屬于海淀。 海淀的山,是北京近郊最美的山。 海淀的水,是北京最好的水。 有水的地方很多,海淀的不同,在于泉。 即使有的地方有泉,也比不了海淀這么密集。 即使密集,也比不了海淀的泉水這么好。 在海淀,櫻桃溝泉、碧云寺泉、香山泉、八大處泉、黑龍?zhí)度?、隆恩寺泉、大覺寺泉、龍泉寺泉;有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畝泉;有溫泉,還有冷泉。 大名鼎鼎的玉泉山,因為山下有玉泉,才叫玉泉山。 明清兩代的每天凌晨,采自玉泉山以及香山的泉水,裝滿浩浩蕩蕩的水車,從西直門進(jìn)城,進(jìn)宮,其他車輛和行人必須避讓。 全國的泉那么多,乾隆認(rèn)為玉泉是最好的,欽定為“天下第一泉”。 這不是傳說,有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為證。玉泉山的石碑上,也是這么刻的。 濟(jì)南趵突泉名氣大吧?據(jù)說,乾隆也說過天下第一。但是,好像證據(jù)不是很充分,所以石碑上只能刻寫“第一泉”,不敢稱天下第一。 海淀最著名的河,叫萬泉河。萬泉,這是多么大的氣魄。 說一萬個泉,肯定夸張,但萬泉河源頭真的有28個大泉眼。 那個地方的名字,就叫萬泉莊。 我國還有一條河,也叫萬泉河,是在海南。可能取名的時候不知道有北京的萬泉河,否則不敢。 海淀有一座廟,叫作泉宗寺。意思是,泉的祖宗。 所謂泉,是地下水自己涌出來的。需要人工挖掘才能冒出來的,那是井。 光緒十一年有個統(tǒng)計,北京城內(nèi)外共有水井1258眼。這些井,絕大多數(shù)是苦水,做飯不香,洗衣服不干凈,洗頭還粘手。 好容易遇上一口水不苦的井,那可就有了炫耀的資本。 北京資格最老、曾經(jīng)最繁華,現(xiàn)在也很熱鬧的商業(yè)街,叫王府井。據(jù)說那口井就不苦,附近還有好幾個叫井的地名,高調(diào)地命名為甜水井之類。 王府井在城里顯擺一下還行,要跟海淀的泉水比,一點存在感也沒有了。 古時候的海淀,喝的是礦泉水,做飯用的是礦泉水,連洗澡都用礦泉水。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曾經(jīng)在玉泉山開辦了一家汽水公司,用的就是玉泉山的水,同時也賣玉泉山的水。這應(yīng)該是北京最早的汽水生產(chǎn)廠,也可能是全國最早的礦泉水公司。 因為有泉,有好水,所以海淀出好稻米,這就是著名的京西稻。 京西稻米好吃到什么程度呢?慈禧太后的餐桌,幾乎每頓必有京西稻米飯。據(jù)當(dāng)?shù)鼐用裾f,一家做了京西稻米飯,整條街都是撲鼻的香味。 全盛時期,京西六郎莊,北塢,上莊,西北旺一帶,到處都有稻田。每到秋天,那是一片金黃。 三十幾年前,在青龍橋六一幼兒院門前,還有稻田地。 歷史上的北京,水系發(fā)達(dá),水運業(yè)也很發(fā)達(dá)。甕山腳下的這座湖泊,一直是北京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等到了元朝,定都北京,人口迅速增加,原來水系的水量逐漸不夠用了。 水力學(xué)家郭守敬主持設(shè)計施工,修了一條引水渠,引來昌平的白浮泉水,再把沿途的泉水集中起來,然后把水引到甕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 甕山泊的面積和水量頓時大增,于是就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蓄水庫。這里的水,主要還是泉水。 甕山泊的水,經(jīng)過長河,一直流到大都城的積水潭,然后就連接通惠河,大運河。湖水不僅能夠保證紫禁城皇家御用,還可以接濟(jì)漕運。 到了明代,有人開始在甕山泊開始種荷花。湖的周邊開墾了很多稻田,湖邊修建了不少寺院。這一帶,越來越像江南,甕山泊也開始叫西湖了,文人騷客還命名了西湖十景。 每到桃紅柳綠時,城里的市民紛紛來西湖踏青賞春。就連明朝皇帝武宗、神宗,也都到甕山泊玩過,興致勃勃地劃船,釣魚。 盡管這樣,甕山泊主要還是一座水庫,最多算是郊野公園。 到了清朝,甕山泊開始轉(zhuǎn)變身份,逐漸成為皇家御園。乾隆在甕山一帶興建清漪園,也就是現(xiàn)在的頤和園。 既然身份變了,就應(yīng)該改個與身份相稱的名字。康熙一向崇拜漢武大帝,想起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練水軍的故事,就把甕山泊改名為昆明湖。 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后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 即使到了今天,昆明湖作為水庫的老資格,仍然還在。京密引水渠,一直是北京最重要的飲用水源水渠。京密引水渠的源頭在密云水庫的白河主壩,終點則是頤和園的昆明湖,再由昆明湖引入永定河引水渠。其中,昆明湖到玉淵潭這一段,叫昆玉河。 昆明湖很有趣,湖的西堤是軟的,東岸則是石頭硬化的。 堤壩硬化,不符合生態(tài)要求。這一點,古人當(dāng)然非常明白。昆明湖的東岸之所以要硬化,是因為湖水比堤外高。水位高才有落差,才能流進(jìn)北京城。說來說去,昆明湖還是一座水庫。 還有比這更能顯示昆明湖水利地位的一件事。多年前,設(shè)計南水北調(diào)工程,反復(fù)考慮南水進(jìn)京儲存在哪呢?比較來比較去,就屬昆明湖最合適。 當(dāng)然,考慮到種種原因,最終沒有選擇昆明湖。 作為水庫,昆明湖的水主要來自密云水庫。至于原本的源頭,各種泉,早已經(jīng)沒有了。 曾經(jīng)聲名顯赫的各種泉,現(xiàn)在只剩下了地名。 至于京西稻,也已經(jīng)沒有了。 有人重新開發(fā)了京西稻,弄了幾塊稻田,那不過是放大了的盆景而已。 西山泉水的消失,有自然原因,更有人為因素。主要原因,無疑是長期過量開采,造成地下水位大大下降。泉沒有了,就打井,越打越深。 包括北京在內(nèi),華北地區(qū)形成了巨大地下漏斗。這個漏斗到底有多大?有好幾個判斷數(shù)字,總之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眼睛能看到的生態(tài)破壞,是外傷;地下水的減少和污染,則是內(nèi)傷。 治內(nèi)傷,需要的時間更長,代價也更高。如果說治療外傷是顯績,那么治療內(nèi)傷則是潛績。 好在這幾年已經(jīng)開始主動補(bǔ)充地下水了,盡管距離泉水噴涌的那一天,還有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距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