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亭序》相信大家肯定很熟悉了,被譽為是“天下第一行書”,無數(shù)人探尋都沒有找到,最后只留下了摹本,雖然據(jù)傳真跡被李世民帶進墳?zāi)估锩?,但是真是假,誰也不知道。但不可否認的是,王羲之的書法,對于后世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相信這是誰也不可否認的,許多同學在練習楷書時都以王羲之楷書作為入門,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羲之在醉酒之后書寫所使用的毛筆,和現(xiàn)代毛筆有很大的差距。還好這一點知道的人不多,不然學習書法的學生,動不動就以:我的毛筆和王羲之的不一樣,你讓我寫的和他一樣,那怎么可能。而且據(jù)傳王羲之在醒酒之后,嘗試著重新寫《蘭亭序》,但無奈沒有成功,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時間,寫出來的字都不同。 說到這里,我們就要了解一下毛筆的發(fā)展歷史了。 三國時有一個叫做韋誕的人,據(jù)傳擅長制作筆和墨,于是后世的人將使用他的方法制作的筆叫做韋誕筆,相傳這種筆四德備齊,東晉時候,使用的正是這種筆,這種古法毛筆,相比于現(xiàn)代毛筆其實有很大的優(yōu)勢,也就是說,現(xiàn)代毛筆,居然比不上幾千年以前的東晉韋誕筆,這絕對不是我危言聳聽。 毛筆主分為兩大類,韋誕筆和散卓筆,我們先來講一下散卓筆,也就是我們現(xiàn)代毛筆的原型。散卓筆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是宣筆的一種,現(xiàn)在宣州,由一個叫做諸葛的人所創(chuàng)制,所以又叫做“諸葛筆”,這種筆相比于前代,材質(zhì)較軟,毫較散,筆鋒虛,相比于晉朝,改變很大。而且沒有筆芯(心),制作方法是使用一兩種的野獸毛所參雜在一起,然后再用細線扎立住,它的優(yōu)點是具備“尖、齊、圓、健”,所謂筆之四德,而且筆毫相比舊制,要長半寸,所以一支散卓筆可以當成好幾支筆來用。 而韋誕筆,首先它的制作工藝就不同,我們看一下下面的西晉雙頭毛筆,雖然出土時已經(jīng)腐朽,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這種毛筆是雙頭都可以書寫,這讓我想到了那些盲目使用中鋒的人,可能他們是對的。 下面呢這一幅是晉時期的毛筆,我們想一下是使用五根手指頭抓取舒服,還是三根手指頭抓取舒服?這里提示可以用抓筷子的方法感受一下。 最后大家再來看一種魏晉時期流行的纏紙毛筆,就是將毛筆的后半部分纏上一圈紙,達到削減筆尖長度的效果,仔細看一下,是不是有一些不同,那時候的筆,都是有筆芯(心)的,這種筆特別適合寫小字,可以說王羲之當時“作弊”了?,F(xiàn)代市面上買到的筆,都是后來逐漸發(fā)展出的無筆芯(心)的,所以如果一個現(xiàn)代人想要寫出和《蘭亭序》一模一樣的書法,可能性大大減小,難度大大上升。 如果大家感興趣,以后會單獨出一期關(guān)于毛筆書法發(fā)展史的文章,期待大家的評論私信。我是容嬤嬤,每天帶來不一樣的書法知識,感謝緣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