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某,女,36歲,初診日期:2010年2月18日。 患者于1月前因與丈夫吵架后夜間外出受驚,回家即妄見妄聞,不欲見陽光,白天睡覺亦關(guān)門窗,伴莫名驚慌恐懼、煩躁不安、徹夜不寐,精神亢奮、不饑不食,神志淡漠,行為怪異;大便干燥,數(shù)日不通,月經(jīng)尚正常。 曾于當(dāng)?shù)鼐癫≡壕驮\,診斷為:精神分裂癥。 具體處方不詳,家屬拒絕入院。 家人見其不大便,給予香油灌服,大便漸通,神志漸清,但仍然莫名煩躁。 刻下癥見: 面色萎黃,神志淡漠,欠清晰,時有莫名驚恐,自覺生活無趣;頭目昏沉,時有頭痛;入睡極難,容易早醒,每天最多睡2小時,嚴(yán)重時徹夜不眠;晨起口苦,口干不欲飲水,無食欲,胸悶憋氣;大便2日1行,略有干燥,小便黃,月經(jīng)正常。 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重按少力。 西醫(yī)診斷:精神分裂癥。 中醫(yī)診斷:癲狂、不寐。 辨證:肝火擾心,心神不寧。 治法:和解少陽,清肝瀉火,鎮(zhèn)心安神。 處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酸棗仁湯加減】。 柴胡18克,黃芩15克,制半夏10克,黨參15克,生姜3厚片,紅棗5枚(切開),生龍骨45克,生牡蠣45克,桂枝10克,茯苓30克,生大黃15克,酸棗仁30克,知母15克,川芎10克,生甘草6克。 3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2月22日): 3劑藥后電話復(fù)診,患者藥后睡眠明顯改善,神志轉(zhuǎn)清晰,莫名驚恐減少;每夜可睡約4小時,睡眠夢多;頭昏頭脹頭痛減輕,胃口好轉(zhuǎn),思飲食;舌脈未見。 囑患者原方再進(jìn)10劑。 三診(8月5日): 服藥14劑后,諸癥好轉(zhuǎn)明顯,神志清晰,驚恐失眠消失。 刻下:面色萎黃,情緒低落,自覺生活無趣;晨起口微苦,時有胸悶,飲食無味;每夜可睡6小時以上,多夢。 舌脈:舌質(zhì)略紅、苔薄白,脈浮弱。 處方:【丹梔逍遙散合酸棗仁湯加減】。 牡丹皮6克,梔子6克,柴胡10克,當(dāng)歸15克,白芍藥10克,炒白術(shù)10克,茯苓30克,生甘草6克,薄荷6克(后下),酸棗仁30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 3劑,水煎服。 按: 該患者發(fā)病之初妄見妄聞、驚慌恐懼、煩躁不安、徹夜不寐,為典型的煩驚、驚狂、臥起不安、獨語如見鬼狀,可能屬瘀熱互結(jié)、少陽陽明同病,為桃核承氣湯證。 經(jīng)家人用香油灌服后,癥狀好轉(zhuǎn),神志漸清,大便漸通,提示方證已經(jīng)轉(zhuǎn)變。 及至患者就診時,癥見神志淡漠、自覺生活無趣、無食欲,類似于少陽證之“默默不欲飲食”;胸悶憋氣、時有莫名驚恐、入睡極難、早醒,為“胸滿煩驚”;面色萎黃、脈搏少力,可能與素體脾弱,氣血虧虛以及長期譫妄不寐有關(guān);驚恐不寐為龍骨、牡蠣藥證;患者久病消耗,近于虛勞狀態(tài),即“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另,方中加甘草,即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之意,且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原文主治“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原文主治“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均有平?jīng)_定悸安神作用。 藥后神志狀況改善明顯,說明方證合拍。 三診時虛象漸顯,方證已由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轉(zhuǎn)變?yōu)榈d逍遙散證,自當(dāng)方隨證轉(zhuǎn)。(熊興江文有刪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