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療消化不良性腹瀉,同樣都用了理中湯,第一個醫(yī)生治療多次病情反復,不能除根;第二個醫(yī)生去了甘草,加了細辛吳茱萸引經藥,3付藥服完,3年之疾患一下痊愈,可見引經藥之關鍵。 如果想入太陽經加羌活,如果想入陽明經得加白芷,想入少陽經得加柴胡,想入少陰經得加細辛,太陰經加蒼術,厥陰經加吳茱萸,可見中醫(yī)不傳之秘在于引經藥。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心經問君何藥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并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肝經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經補脾人參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經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姜干姜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腎經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胃經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干姜。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膽經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 大腸經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并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干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藥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小腸經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大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 膀胱經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xù)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三焦經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并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 心包經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藥并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案列陳男,70歲,患者三年來多在晨起腹瀉,食欲不化,曾經多方治療無效,且用過理中湯,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藥。往往服藥后3--5日內可見好轉,繼復作瀉,迄今未能治愈,經檢查,診斷為消化不良性腹瀉,查其舌凈,兩脈俱弱,此乃腎虛作瀉,理中者理中焦,此乃下焦乃瀉。仍用以理中取甘草加味而施之。投以“理中加減湯”連服三劑,病獲痊愈。追訪三年未見復發(fā)。 按:患者病稱已達三年之久,曾服理中,四神等品,只收暫時之效,觀附子理中,其雙補脾腎,可暫時收效,但其內有甘草為中焦之藥,有礙附子下行專力溫腎,故用原方取甘草加細辛吳茱萸為治,藥進3劑而獲愈,且經久而不復發(fā)。余強調:“必取甘草者”乃防其將腎經藥物緩停中焦以削弱緩下之力,加細辛者不但引藥入腎,其自身更可激發(fā)腎陽,故有利于驅逐陰濁之邪,吳茱萸暖膀胱。 都是中醫(yī)大夫,都用理中湯第一個用了有效,第二個亦用理中,只是取了甘草,加了細辛吳茱萸,引經藥,3付藥服完,3年之疾患一下痊愈。后追訪三年未復發(fā)。第2個醫(yī)生對中醫(yī)的經典學的深,讀的明,3年的病3付藥治愈。 諸藥瀉諸經之火黃連瀉心火,梔子黃芩瀉肺火,石斛白芍瀉脾火,龍膽柴胡黃連瀉肝膽火,黃柏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大腸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黃柏瀉膀胱火。 用藥范例:頭腳痛,需用川芎,血枯亦用,顛頂痛需用蒿本,遍體肢節(jié)痛需用羌活,風濕亦用,腹中痛需用白芍厚樸,臍下痛需用黃柏青皮,心下痛需用吳茱萸,胃脘痛需用草豆蔻,脅下痛需用柴胡,日哺朝熱寒熱往來亦用,莖中疼需用生甘草梢,氣刺痛需用枳殼,血刺痛需用當歸,心下痞需用枳實,腹中實需用蒼術,補血需用川芎,調諸氣需用木香,破滯氣需用枳殼青皮。補元氣需用人參,諸虛熱需用黃芪,盜汗亦用,肌表熱需用黃芩,祛痰亦用,祛痰用半夏,去風痰需用南星,脾胃受濕用白術,祛痰亦用。下焦?jié)衲[用漢方已,草龍膽。中焦?jié)駸嵊命S連。下焦?jié)裼命S芩,煩渴需用白茯苓,葛根。咳嗽者用五味子,咳有聲無痰者用生姜,杏仁,防風,咳有聲有痰者用半夏,枳殼,防風,喘者需用。諸泄瀉需用白芍白術,諸水瀉需用白茯苓白術,澤瀉,諸痢疾需用當歸白芍。上部見血用防風,中部見血用黃連,下部見血用地榆。眼爆發(fā)需用當歸,黃連,防風。眼久昏暗用熟地,當歸,細辛。凡諸風需用防風,天麻。諸瘡痛需用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左。 身體各部位的引經藥1.引藥達額頭:白芷。 2.引藥達頭兩側:川芎。 3.引藥達目:菊花。 4.引藥達鼻部:蒼耳子、辛夷花。 5.引藥達顛頂:蒿本。 6.引藥上行于頭:蔓荊子。 7、引藥達左上肢:桂枝。 8.引藥達右上肢:桑枝: 9.引藥達頸部:葛根。 10.引藥達背部:姜黃、防風。 11.引藥達腰部:杜仲、川斷。 12.引藥達胸部:木香、砂仁。 13.引藥達少腹部:小茴香、艾葉。 14.引藥達下肢:木瓜、牛膝、雞血藤、防已。 15.引藥達任脈:龜板。 16.引藥達督脈:狗脊。 17.引藥達入皮膚:蟬蛻。 18.引藥入胃:半夏。 19.引藥入肺:桑白皮。 20.引藥入肝:柴胡、香附子、當歸。 21.引藥藥入心:丹參、黃連、菖蒲。 22.引藥入脾:蒼術。 23.引藥入骨:威靈仙。 24.引藥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荊子。 25.引藥下行:牛膝、代赫石、旋復花。 26.祛一切風:清風藤。 27.調合諸藥:甘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