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公橋在濮陽縣城東南45里,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城,現今為鎮(zhèn)政府所在地,人口六千有余。留守崔姓人口一百四十多人。沒有留下老家譜,2002年由十八世石虎公和運旺公創(chuàng)建了新家譜。由于傳說與崔北旺村有緣,在崔姓始祖崔季子的旗幟下與崔北旺并十六村建立了族譜。為了探索八公橋歷史淵源,我搜集了眾多資料以求印證。首先已故石虎公通過對八公橋老四門的老分家協議、祖墳遺址、老墳布局、家人及年老街鄰傳說,理清了一些老祖的姓名及世系,也知道了孟津、延津、程花園、寨城等諸多崔姓都是從八公橋西遷的家人。還知道八公橋崔姓八世祖建中公曾于康熙年間當過山西鹽政,在運城鹽池赴任身為五品,是開州八都之一史褒善的曾孫子史載典的二閨女女婿。 ![]() (看插圖)十七世留成公傳說:建中公出殯時,是馬拉戲臺一直送到彭寨村偏西南半里地的祖塋。史都督史褒善字沱邨,是明嘉靖年間二品官,椐今已五百余年,據史氏家譜記載他們是從河北遷來的老戶,非洪洞遷民。八公橋崔氏祖上多年來也從沒一人傳說我們是洪洞遷民。倒是有年齡大的街坊如南關已故張同嶺、豆假妮公、再往前百多年如段狗咬、任黑子公給家人說:你們崔家是八公橋的老戶。還有人說在元朝八公橋崔氏家族中有人是元王的先生、胡狀郭氏有人是元王的駙馬,所以八月十五殺韃靼元王報復屠殺當地人時,崔郭兩姓留存下來了。為了印證八公橋崔姓的淵源,我對八公橋歷史及周邊多個廟宇寺院的老碑進行了考察。(八公橋崔氏若古老、八公橋集歷史必須古老)。經考查明代濮陽三尚書之一王崇慶寫的“開州志”得知:當時開州轄四鄉(xiāng)(當時鄉(xiāng)規(guī)模相當一個小縣),有孝義、進思、鄄城和晉陽鄉(xiāng)。而晉陽鄉(xiāng)轄七里(“里”為較大村莊),其中包括有今胡狀東郭里(現中國集)、張溫里,梁莊保安里、郎中展丘里、八公橋八公“里”,其他兩個“里”不知是今何處。椐以上資料一開始我就懷疑八公橋就是“晉陽鄉(xiāng)”的首府(縣志也不知晉陽是現今何處)。后來發(fā)現, 八公橋老南門處有一座金帝白龍王廟,至今已建廟五百余年,老碑記載:“吾晉陽金帝之神起於本土““廟原建於城南門之左“說明我八公橋古為晉陽城;為進一步證實,我訪問了多個九十歲以上的人,其中東街已故郭連喜公說:他小時候見過八公橋城南門上有“古晉陽鄉(xiāng)“四個字,我經過幾年尋找終于在民間找到了那塊曾嵌在城南門上方的石匾,上刻“古晉陽鄉(xiāng)“四個大字,從而百分之百證實了八公橋就是古晉陽鄉(xiāng)的首府。 ![]() (看插圖)椐網上資料,鄉(xiāng)的建制起於春秋戰(zhàn)國距今二千多年。晉陽鄉(xiāng)在明代能轄展丘里,說明那時晉陽就比展丘規(guī)模大,而據考古部門確認展丘是柳下柘展熊故里,柳下柘與孔子都是春秋時期人,故推斷晉陽一定是二千五百年前就存在的。所謂“晉陽“就是晉水之陽,據上網查證大禹治水時,晉陽之南曾存在過大禹開鑿的人工運河叫“晉水”,晉水向東南流向排水至現在的山東定陶入大澤,八公橋那時初聚村落在晉水之北叫晉陽就有了可信的依據,如此八公橋可能有四千年的歷史,稱“古晉陽”名符其實。明代南京吏部尚書王崇慶,帶領開州二十余名州縣官員為開州八景之一“東寺曉鐘“(今八公橋云峰寺)題詩,其中,郡人張锜寫道“昌國篪懸歲久寒,洪聲一叩五更寒……”,他能將云峰寺地面稱作古時的“昌國”地面,是有道理的:據查戰(zhàn)國時期燕國大將樂毅滅掉齊國,燕王封其“昌國郡”,首府在現今的山東臨淄西南昌城,那時實行郡縣兩級制,“郡“相當于現在的省。八公橋能稱“昌國”地面又佐證了晉陽的古老, ![]() (看插圖)至此八公橋歷史悠久己無懸念。那么在此生活的崔氏悠不悠久呢?由此我考察了我村龍王廟、玄帝廟和村西南二里云峰寺碑文。龍王廟始建至今五百年,碑文距今260年,碑陰捐資人有家人崔從龍、崔家瑞公等多人的名諱,二人皆是會首捐資較多;玄帝廟始建至今千余年,碑文是明朝史都督寫的,距今近500年,碑陰捐資人有家人崔朗公名諱;云峰寺始建至今一千七百年,碑文是元朝二品官李可道寫的,距今670年,是元朝至正年間,超前了明朝第一次洪武二年移民約70年的時間,碑陰捐資人有家人崔雄、崔璋、崔昂、崔逵公名諱。 ![]() ![]() (看插圖)其中崔雄公正是十三世坤山公傳說的老祖塋17座墳頭的第一個墳頭。從坤山公這十三世起,八公橋老四門的祖塋地便從村東老祖墳遷到了村西,分別選塋地安葬,老祖塋則被黃河決口多次已被淤至地下,今老墳瑩北邊緊靠著仍有東南沖西北的洼河身遺跡。老四門分別是十二世:綽、綸、綰、緒公為祖。十二世公是老祖塋的最后一個墳塋。隨著初步探究,一切線索指向說明了八公橋崔氏不是洪洞移民,而是在元代以前就在八公橋生活繁衍的古老姓氏。就像孟津、延津、程花園、寨城崔氏家人遇到洪水、饑荒能向外遷一樣,八公橋崔氏也能從山東向西遷移。古代八公橋地面屬山東兗州管轄,八公橋去兗州或德州、濟南并沒有黃河阻隔,交通便利,正如五百年前玄帝廟碑記史都督寫的那樣“衢通德濟徹晉豫,貿鬻劑量商賈輻湊”。在相當長的年代里黃河從孟津始,便分兩個方向流淌,南支流經東明南邊去徐州入淮河進黃海;北支流經滑縣西去內黃再從邢臺東轉東北入渤海。 ![]() (看插圖)在北宋時還有一支流流經濮陽老城城南,將那時的澶州分為南城與北城。南宋名將杜充為抵抗金兵入侵,曾派兵在滑縣三里店向東掘開黃河,造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決口,現在所稱的濮陽下堤地區(qū)一片沼澤,泥濘不堪的情景持續(xù)了近百年,居民紛紛向外轉移,崔氏部分人也應在其中。直到明代濮陽下堤出了幾個大人物,胡狀鄉(xiāng)老王莊村的南京吏部尚書王崇慶;八公橋鎮(zhèn)史家寨村的大理寺卿提都操江史褒善;海通鄉(xiāng)沙堌堆村的兵部尚書董漢儒;另外還有筆者在探索家族歷史中意外發(fā)現的八公橋集金代的狀元、元代忽必烈的內相翰林院學士承旨王鶚。這四人,其中只有王鶚八十歲那年辭官后被忽必烈西封,王鶚寧死不愿離家,在云峰寺高崗之處建一別墅禮佛;董尚書故里沙堌堆地勢較高也在老家建了墳塋;其余史、王二人均在濮陽上堤金堤以北建了別墅、修了墳塋。椐此筆者認為崔氏家人,應該是家底厚實的也可能往上堤遷移了部分人。八公橋崔氏既然是老戶,為啥歷經七百年以上至今留守人口只有一百多人,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由于歷年來處在黃泛區(qū),窮的逃荒、富的遷移只剩下這不窮不富的由于戀家留守泥濘之地,筆者就成了其中之一?,F今八公橋有幾十個姓氏,郭、段、張人口較多,但翻其家譜,查其遷來八公橋的歷史大多只有三四百年。以前外姓中有文化的老年耆者,都承認崔、安、王是八公橋集最古老的姓氏,但安姓、因為白龍王廟歷史的傳說至今斷絕了?,F在只剩崔、王是較古老的姓氏。要說王姓人也是八公橋古老之姓,一是傳說、二是有詩為證; 明代郡人 劉玳,給云峰寺東寺曉鐘題詩中贊王鶚寫道: 天街拂曉透輕寒,梵宇疎鐘逓漏殘。 莫待山城開萬戶,書窓兀坐照螢丸。 這首詩既贊揚了金代狀元王鶚幼年在八公橋家中發(fā)奮讀書的情景,又透露出金代時八公橋周邊的地理風貌,還揭開了狀饃發(fā)源地的歷史秘密。當然這也證明八公橋王姓歷史肯定在金代之前就是八公橋居民了。這里還有個傳說與家人分享:三百多年前,在八公橋崔氏五世祖中有個崔珍公,性敦厚誠實好朋好友,有天去慶祖鎮(zhèn)大桑樹村要帳,返家路上途經金家墳(幾十年前被當地百姓稱作“亂葬崗”,現今已被樓房復蓋),見有一人在墳地上吊,忙跑過去將此人救下,方知是從王海村剛遷到八公橋集上做買賣的段姓之人,追問其自盡原因才知他買賣做賠了,欠了外債還不起才想一死了之。老祖崔珍公動了側隱之心,好言開導相勸,并將要來的帳金付與段姓人,叫他重新開張繼續(xù)做生意。段姓人經過一場生死得了貴人相助,買賣終于做發(fā)了,在八公橋集站住了腳,落了根。這人就是現今八公橋集段姓從王海村遷來的老祖。筆者訪問過王海村耆者,他們說聽說過上輩人傳這事兒,可能是真的,他們還說上多少輩子人那時去八公橋段姓墳上燒香,自家墳上燒完后再到崔姓墳上也送一柱香燒一兜紙,這又印證了此事。 關于現今八公橋所遵循的世系,是在崔季子的旗幟下,2002年為了與十六村聯族譜,族間人好稱呼,協商論定的。其缺點是;在族譜中被排為五世祖的崔珍公在家譜中卻應該是十一世祖。在族譜中崔珍公往前約三百年的老祖崔雄公卻像姜公封神一樣自已沒有了位置,只有高高在上的被獨立記錄在家譜中。這當中的三百年約十代老祖名諱無從查證,只能留下空白,待后世智者考察。(唯一辦法是勘探發(fā)掘老祖塋石碑)。 在沒有老家譜傳承的現狀下,探索當地家族淵源,如同破解陳年積案,只能多獲取線索,有合理的推斷求證,才能逐步接近真相。寫家族源流不是寫小說,能隨意暢想編排,必須用證據去記載,既使現在破解不了這樣的無頭案,但在探索過程中意外發(fā)現了眾多當地歷史文化和家族歷史名人,這也叫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栽柳柳成蔭吧,也讓后來者了解我們已知的一些線索和證據,以便后繼者繼續(xù)探索,所以下筆千語也只能是初探,發(fā)表出來與家人分享,通過家人構建的網上平臺與媒介,共同尋找更多的線索,將崔氏家族文化發(fā)揚光大。 2019、5、7日 八公橋崔運旺撰寫 |
|
|
來自: 賦閑堂dxa9a3wp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