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來說,慢性胃脘痛,無論什么證型,到了后期,容易有傷津之象。此時不可一味用半夏,干姜等辛熱之藥。陳修園便指出:“久病原來郁氣凝,若投辛熱痛頻增。”所以對于慢性胃脘痛,要酌加養(yǎng)陰之品。但是養(yǎng)陰藥,本就滋膩,脾胃虛弱者服用,往往會導致腹?jié)M便溏。 相對而言,百合是最好的選擇之一。百合是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或細葉百合的干燥肉質(zhì)鱗葉。其味甘性微寒,有養(yǎng)胃陰,清胃熱之功,亦有清心安神解郁之效,服之令人心氣歡和。而且百合不甚滋膩,喝之很少出現(xiàn)腹脹。 所以,陳修園在他的《時方歌括》中擬了適合慢性胃脘痛有傷津之象時服用的方劑:百合湯。 所謂百合湯即是百合一兩,烏藥三錢。既然是時方,兌換比例就與經(jīng)方不同,其方法是時方1錢為當代法定劑量的3.125克,1兩為當代法定劑量的31.25克。以上劑量,僅僅提示原方比例,僅供參考,切勿照搬。 在百合湯中,百合味甘性微寒,烏藥辛散溫通,兩者寒溫并用,剛?cè)岵?,陰陽相諧,搭配后,百合養(yǎng)潤清熱而不滯,烏藥開郁行氣而不傷陰,尤其適合胃痛腹脹綿延不愈證屬“陰虛氣滯”或“肝胃不和兼雜郁熱”者。 ![]() |
|
|
來自: 仁和堂老軍醫(yī) > 《胃炎胃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