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逗號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 ID:xdfjtjy 這兩天,“幼兒園老師要求學生拍自家車”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深圳一家幼兒園老師布置家庭作業(yè),要求學生家長給孩子拍一張以“我家的車”為主題的照片,用于裝飾班級的主題墻,同時要求學生站在自家的車旁拍照。 老師還特別強調,是家中的真車,不是玩具車。 孩子的作業(yè),讓家長惶恐。他們認為幼兒園侵犯了家庭的隱私,更擔心孩子會因車輛的檔次被區(qū)別對待,對作業(yè)都表示反對。 新聞一出,質疑聲撲面而來。 網(wǎng)友紛紛表示,孩子的心靈是最純凈的,童年不應摻雜攀比。 有的甚至感慨,沒個好車都不敢生孩子。 有的不禁發(fā)問,這讓家里沒車的孩子,情何以堪? 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不會比較。也許孩子不懂“貴賤”,但他們會被外相所吸引。 當班級主題墻上貼著不同檔次的車的照片,他們的內心早已暗流涌動,比較誰家的車更好,更漂亮了。 而家里沒車的小孩,大概只想做個隱形人默默躲在角落吧。 看起來一件不是很大的事情,卻極有可能讓孩子受到傷害。 而這些傷害積少成多,最終會變成一把利刃,為孩子的一生埋下隱患,讓生命之花黯然失色。 攀比,使孩子在悄悄物質化 生活中,我們常常是看到別人有的,自己也要有,甚至想要比別人更好。 其實,孩子也一樣。 育兒專家表示: 攀比是孩子比較常見的行為,且攀比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增加趨勢。 由于孩子年齡小,心智不成熟,他們往往都是從外在物質的東西上去相互對比。 他們會比較誰的玩具多,誰的衣服好看,誰的零食好吃,甚至會因為我們班上誰誰誰都有,去要求父母滿足他們的從眾心理,而這些其實是孩子的攀比心在作祟。 若是不給孩子合理的引導,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一種攀比,一種虛榮心。 之前看過有這樣一則新聞,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個小孩因為攀比心太重,看到同學上下學都是爸媽豪車接送,覺得自己家的車是破車,太丟臉,就鬧脾氣,不肯上學。 于是,媽媽為了給孩子扳回“面子”,向閨蜜借豪車接送孩子上下學。 無論是開著豪車,還是騎著電動車,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相同的。但孩子難免也會有攀比心,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從而產生心理落差。 只要有比較,就有差距。 如果父母一味縱容孩子的虛榮心,無疑是一種毒藥,滋長了孩子攀比的壞毛病。 久而久之,孩子的攀比心理就會越來越膨脹,在過分追求物質生活中迷失自己。 攀比,不僅傷孩子,還傷父母 電視劇《私房錢》中,小惰因家里沒有車在幼兒園被同學嘲笑挨打。 爸爸問:“到底為什么打架?” 小惰說:“是班上的同學嘲笑我們家沒有大汽車,我急了就和他們打起來了。我當時的樣子可丟人了?!?/span> 媽媽看到他額頭上的大包,心疼得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 為了小惰不再被欺負,即使家里并不寬裕,他們還是提前了買車的計劃。 孩子的世界原本是寧靜、簡單而美好的,可是一旦摻雜了攀比,他們的生活就不再“和平”,我們會為孩子被欺負而擔憂,也會在經(jīng)濟上面臨力不從心的煎熬。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這么寫道: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于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是啊,生活一旦有了攀比,處處皆煩惱。攀比,不僅傷孩子,還傷父母。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稚嫩的自尊心,而攀比恰恰是傷害自尊心的推手。 而父母也會在攀比大戰(zhàn)中,為名利所累,勞神傷財,無心享受生活。 但其實,我們都是別人眼中的風景。放下攀比,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里的一地雞毛也可以輕舞飛揚。 生活不是攀比 攀比,猶如我們心靈的“蛀蟲”,一旦任其日漸肥碩,將被其吞噬,苦不堪言。 那么,如果孩子愛攀比,我們該怎么做呢? 父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有研究表明,6歲以前的孩子,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是有殘缺的,很多都只是停留在模仿。 孩子最初是模仿父母,又因年齡小,還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模仿都是不分對錯。 因此,父母首先要做到不攀比,為孩子作出表率,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去年,一位家長因開跑車接送孩子上學被踢出班級群。 老師在群里艾特他:“最近有家長反映說你開跑車接送孩子,會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span> 其他家長紛紛附和,有的甚至提出,讓這位家長再買一輛普通的車。 這位家長回復:“錢是我辛苦賺來的不偷不搶,想給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對?如果開跑車就是攀比,那你們的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另外,我憑什么再買一輛“普通”的車來為你們服務呢?” 隨后,他就被移出了群聊。 其實,攀比的是家長,他們沒有坦然接受貧富差距,以為只要不讓孩子看見,孩子就不會攀比。 但如果家長對家境自慚形穢,遮遮掩掩,對他人則各種眼紅,孩子又怎會自信?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所有的物質都是靈魂的載體,對物質重視,是因為靈魂沒有愛,他們的愛只能化為有形的物品。 父母內心富足,平常心對待物質條件,做到不攀比,那么,孩子在面對條件優(yōu)越的孩子時也會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化攀比為動力 心理學上,把攀比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向的,一類是負面的。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人都是向往擁有美好的生活。 孩子有追求,本身沒有錯。孩子要東西,也不是什么壞事,剛好是家長的機會。 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沒問題,只要孩子寫多少作業(yè),或者學習表現(xiàn)更好,或者養(yǎng)成某一種好的生活習慣。那么,家長就可以給孩子買,以此來鼓勵孩子。 攀比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競爭,只要適度,攀比也能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孩子都是愿意努力的,我們要善用孩子的訴求,并引導孩子將比較的目標從物質條件轉到學習能力、才藝培養(yǎng)、個人品格上。 告訴孩子,成功要靠自己創(chuàng)造 一次在小區(qū)樓下陪女兒玩滑梯時,聽到了一個小男孩和媽媽的對話。 小男孩說:“媽媽,小君家好有錢呀,他自己都有iPAD了?!?/span> 這位媽媽淡淡地說:“寶貝,你也會有的。無論小君家有多少錢,用多好的東西,都不是他自己掙的,有什么意義呢?” 小男孩問:“媽媽,可我還這么小怎么才能掙到錢呢?” 這位媽媽說:“你可以幫爸爸洗車,幫媽媽做手工作品賣?!?/span>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回答很高明,既沒有抑制孩子的欲望,又為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嘗到自己掙錢實現(xiàn)目標的喜悅,增強自信。 此外,我們還可以正向地引導孩子,告訴孩子,人家憑什么那么有錢,住那么好的房子,開那么好的車,有那么好的生活條件,那肯定是他的爸媽很努力工作。 生活并無完美,人與人之間一定會有差距,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去創(chuàng)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成功需要自己創(chuàng)造。 鮑勃·迪倫說:有些人能感受到雨,而其他人則只是被淋濕。 孩子,完美的是想象,不完美的是生活。 愿你在瑣碎生活里感受到從柴火堆里開出的是玫瑰花。 愿愛與陪伴,是你平淡生活中的來日方長,也是你成長中的欣喜雀躍。 愿你的生活里,少一點攀比,多一點美好,少一點浮躁,多一點從容。 關于作者 作者:霄綺,一個少女心滿滿的媽媽,愛文字,愛動漫。一邊一本正經(jīng),一邊天馬行空,愿執(zhí)筆走天涯,歸來仍少年。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yè)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xù)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