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炮時炮管會向后縮是火炮上面的反后坐裝置在起作用,現(xiàn)在的火炮上一般都會有這玩意,只有以前的那些老式火炮(19世紀90年代之前的火炮)才是沒有任何緩沖裝置的,這些火炮的炮架和炮管之間的連接方式是剛性連接,也就是把炮管和炮架直接固定在一起,由于沒有緩沖裝置,開炮時后坐力就會直接沿著炮管作用在炮架上面,使火炮受后坐力的影響特別嚴重,甚至還會出現(xiàn)炮口往上跳的情況,而為了減輕后坐力的影響,就要相應(yīng)的使用更加厚重的炮架,使火炮更加的笨重。下圖為炮管和炮架剛性連接的老式火炮: ▲老式火炮 而隨著技術(shù)的發(fā)展,火炮的威力越來越大,同時帶來的后坐力影響也是越來越嚴重,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后面就有了一種叫“彈性炮架”的東西,使用“彈性炮架”的火炮,其炮架和炮管時間并不是直接連接的,兩者之間還有一個在開炮時起到緩沖作用的反后坐裝置,而有了這種反后座裝置以后,火炮在開炮時僅僅是炮管相對于炮架后坐,但全炮不后坐(僅是理論上全炮不后坐而已),也就是跟題目中說到的那樣“炮管會往后縮”,如下圖所示,而在這個反后坐裝置的緩沖下,作用到炮架上的后坐力就會被抵消掉絕大部分,這樣一來,減輕了全炮遭受到的后坐力影響,就可以使用更加輕便的炮架,從而減輕火炮的重量! ▲炮管后縮 火炮上的反后坐裝置包含了駐退機和復(fù)進機兩個部分,前者駐退機主要起到兩個作用,分別是吸收開炮時產(chǎn)生的后坐力能量以及炮管在復(fù)位時產(chǎn)生的復(fù)進能量,至于復(fù)進機,其實就是一個“儲能機制”,儲存開炮時產(chǎn)生的后坐能量,然后再利用這些能量用來使炮管復(fù)位,因此,對于整個火炮反后座裝置的工作原理,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就是一個“彈簧”,開炮時后坐力使彈簧壓縮,然后彈簧的彈力又會反過來幫助炮管復(fù)位,其實在早期的火炮反后坐裝置中,其緩沖作用的駐退機就是一個類似于彈簧的東西,所以也被叫做彈簧式駐退機,但是這種駐退機的緩沖能力不完美,隨著后面火炮威力的增大就逐漸被淘汰掉了,后面還有氣體式駐退機、液壓式駐退機,而運用最廣泛、使用時間最長的還是液壓式駐退機,今天的大部分火炮都仍然有使用! ▲某種復(fù)進機工作原理動圖 至于復(fù)進機,同樣也有非常多的種類,具體怎么使用還是要根據(jù)火炮的威力、口徑以及使用環(huán)境的不同來選擇,比如艦炮使用的通常是氣體式復(fù)進機;一些大口徑的重炮因為威力大,后坐力也大,所以使用的是液體氣壓式復(fù)進機,而那些威力較弱的小口徑火炮,則仍然是使用彈簧式復(fù)進機,上圖是某型液氣分離式火炮復(fù)進機的工作原理圖! *本文及配圖均為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平臺觀點。若有侵權(quán)行為,請立即告知我們進行下架處理。 |
|
|
來自: 炫葉楓雪 > 《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