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楊益萍
 一般而言,小輩對長輩直呼其名,是被看作不禮貌的。在傳統文化里,這種現象,叫作為尊者諱。朋友陳衛(wèi)平,是大學哲學教授,研究傳統文化的專家。有一次,他很感慨地對我說:“現在有些年輕人不懂禮儀。昨晚家里座機來電,兒子接聽了,一聽是找我的,居然照著來電呼喊一聲:陳衛(wèi)平電話!”顯然,陳教授對此事不能釋懷。他嘆口氣說:“年輕人不懂長幼尊卑。這種事情,在古代,是要殺頭的?!?br/>
 不知古時哪個朝代戒律真有這么嚴厲。只記得《三國志》(裴松之注文)里有這樣的記載:馬超因為恃寵驕傲,直呼劉備的字。關羽怒發(fā)沖冠,“請殺之”。這便是直呼其名惹的禍。
 
 雖然,如今世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我們的家教,依然注重引導小輩以尊稱稱呼長輩。但有時也有例外。小輩對長輩直呼其名,有時還被視作一種童真,在友好間傳為趣聞。友人趙昌平曾記載逸事一則,描述鄧明創(chuàng)作《守望丹青》時全神貫注、精思結撰的情形。鄧君外孫女伊伊,牙牙學語而精靈慧黠。某日,伊伊喚“外公吃飯!”連喚三聲,鄧君不聞。伊伊情急,舉雛拳擂書房門,直呼其名:“鄧明,快出來!”鄧明始回天轉地,抱起小精靈連稱“抱歉,抱歉!”你看,叫你外公不理不睬,直呼其名一叫則靈,能怪小朋友么?小伊伊不但沒受批評,還被視作聰明可愛受到夸獎呢。
 
 其實,在這方面,我家孫女小溪有時比直呼其名更過分。她和奶奶朝夕相處,相濡以沫。某日,獲悉奶奶小時候因胖被稱作“阿胖”,便以拼音首字母稱其奶奶為AP,連給奶奶的生日賀卡上也直呼AP。她奶奶居然也樂呵呵地接受了。
 
 當然,以上所述,純屬趣聞。小輩對長輩,還是應以尊稱相稱,畢竟稱呼是生活中重要的禮儀。
 
 
 
 而平輩之間,尤其是朋友間,直呼其名,則另有一種含義。
 一位姓張的友人,出身貧寒,從小被鄉(xiāng)親稱作“二狗”。后離鄉(xiāng)背井,讀書做官。幾十年來,隨著一路升遷,先后被稱作“張科長”“張?zhí)庨L”“張廳長”。退休后某日,回歸鄉(xiāng)間,猛然間聽到有人叫“二狗”。正是這一聲直呼其名,令他方知回到了民間,回到了大地,感知到真正的親切和溫暖。
 
 一位姓周的老領導,退休后包攬了家里買菜的活兒,到菜場遇到管理市場的老漢。老漢盯著這位電視里見過的大官,客客氣氣地說:“周市長視察來啦?”兩人相視一笑。以后天天如此,時間久了,老漢自然而然地改了口,見面的寒暄語變成“老周來啦”。老領導講述此事時,一臉笑容,頗為自得。
 
 顯然,在這里,直呼其名而不是稱呼官職,是一種親昵的表達方式。直呼其名,是自然的表示,是零距離的象征。比起開口閉口以官職相稱,它體現的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真正的尊重。因此,也就更值得我們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