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前言 某日,春風和煦,天朗氣清,老師帶領大家去逛奧森公園。一行人懷著輕松愉悅的心情,興致勃勃,結果迎門就看見兩尊“大石頭”。果不其然,老師趕緊招呼大家:“過來過來,看看這是什么巖石……”于是我們圍在石頭旁,猶豫不定, “是片麻巖?混合巖?還是片麻巖?”,好一番糾結~~怪只怪自己巖石學功底不夠深呀! 那么,問題來了,在野外看到巖石,如何辨認呢?看完本文,相信你就能領悟到精髓啦! 奧森公園南門的大石頭 想要辨認出一塊陌生的“石頭”是哪種巖石,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巖石的種類。 按照巖石的成因,可以把它們分為三類: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在地球表面,沉積巖占據(jù)75%的份額,而在地殼深度,則主要是巖漿巖和變質巖所組成,大概占到地殼體積的95%。 接下來,讓我們逐一了解這三大類型的巖石吧! 巖漿巖 首先要說巖漿巖,顧名思義,它們是由上地幔或地殼深度的巖漿冷凝固結而成的,根據(jù)固結時候所在的位置,由可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兩類。 地下深入的巖漿,沿著地殼的薄弱帶上升,還未到達地表就已經(jīng)固結,稱為侵入活動,由此形成的巖石稱為侵入巖;如果巖漿沿構造裂隙上升,由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噴出活動,由此形成的巖石稱為噴出巖,又稱火山巖。 巖漿在地下就位時,也會形成不同的形態(tài),可分為巖基、巖墻、巖床、巖盆、巖蓋、巖脈等產(chǎn)狀?;鹕綆r的產(chǎn)狀與它們的噴發(fā)方式有關,可分為:中心式噴發(fā)、裂隙式噴發(fā)和熔透式噴發(fā)。 巖漿巖的產(chǎn)狀 侵入巖和噴出巖只是一類巖石的描述,不是具體巖石的名稱。細分下來,他們各自又包括不同的巖石。根據(jù)巖石中SiO2的含量由低到高,分為超基性巖、基性巖、中性巖和酸性巖。具體巖石見下方《巖漿巖分類表》。 這些巖漿巖中,我們常見的就數(shù)花崗巖和玄武巖最多啦~ 巖漿巖 花崗巖 玄武巖 橄欖巖 安山巖 沉積巖 沉積巖,是地表最豐富的一類巖石,是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產(chǎn)生的碎屑物質,經(jīng)過搬運、沉積和成巖等一系列地質過程而形成的巖石。形成環(huán)境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在水動力條件減弱的情況下,沉積下來,最終壓實成巖。按照顆粒物質粒徑由大到小的順序,可以分為礫巖、砂巖、粉砂巖和泥質巖。除了這種機械沉積作用外,還有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沉積,例如,碳酸鹽巖,蒸發(fā)巖,如石膏、石鹽。 沉積層序 礫巖 砂巖 請輸入圖片描述 粉砂巖
泥巖
石鹽
灰?guī)r(碳酸鹽巖) 灰?guī)r(碳酸鹽巖) 變質巖
糜棱巖 地球上已經(jīng)形成的巖石,包括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隨著地殼的不斷變化,其物理化學條件發(fā)生改變,導致巖石在固態(tài)的條件下發(fā)生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上的變化,最終形成的巖石,稱為變質巖。根據(jù)變質作用的主要因素和地質條件可分為動力變質巖、接觸變質巖、區(qū)域變質巖和混合巖化等。 動力變質巖:在應力作用下形成的變質巖,包括機械破碎和韌性剪切。根據(jù)破碎特征可以分為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糜棱巖、千糜巖、假熔巖等。 動力變質巖的野外識別標志: 1、 常呈帶狀分布; 2、 在斷裂帶內的巖石,具有破碎結構、碎斑結構、糜棱結構、條帶狀構造、好眼球構造等; 3、 斷裂帶內巖性變化復雜,具有各種類型的巖石; 4、 斷裂帶內的巖石次生節(jié)理、擦痕、劈理發(fā)育。 區(qū)域變質巖 經(jīng)過大面積區(qū)域上的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巖石,它們是變質巖中分布最廣泛的巖石。根據(jù)巖石的結構構造和礦物組合,分為:板巖、千枚巖、片巖、片麻巖和麻粒巖。
板巖
片巖
片麻巖
榴輝巖 三大巖類之間的轉化 三種巖石類型,在不同的地質作用下可以相互轉化。
那么,在野外看到一塊巖石,第一步是做什么呢? 根據(jù)結構構造,首先將它歸入三種類型中的一種,然后根據(jù)礦物組成判斷具體巖石名稱! 下次出去游玩時,找塊巖石試試吧~~ |
|
|
來自: 時寶官 > 《地理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