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詩韻中國】有獎征文活動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不僅在抗擊倭寇和抵御韃靼的戰(zhàn)場上屢建奇功,還是一位著述頗豐的軍事理論家。同時,他的邊塞詩也詩如其人,恢弘大氣、蕩氣回腸,如今依舊享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力。 這句詩的原意,堪稱戚繼光一生戎馬生涯的概括。他的心血如同灑在千山萬嶺上的濃霜,把滿山的秋葉都染紅了。而這句詩,旨在贊譽我國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群體報效報國、造福人民的赤誠情懷。由此,足見戚繼光詩作的持久生命力! 生平 公元1544年,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之職,成為朝廷獨當一面的邊防軍將領。雖然身處北中國的海防前線,他卻時時刻刻躍躍欲試,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揮軍南下,掃平在南方為患日久的倭寇。而本文開頭的那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就寫于他在登州任職期間。足見早在此時,這位年輕的軍官,就已經做好了為國殺敵的準備! 苦等十年后,厲兵秣馬枕戈待旦的戚繼光終于在1555年被調任浙江都司僉事,并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從而開啟了他輝煌的軍事生涯。 從公元1561年開始,戚繼光率部先后歷經臺州大捷、橫嶼大捷、仙游大捷、浙江大捷等數十場戰(zhàn)斗,屢屢打破倭寇,打出了軍威國威,一舉蕩平了近百年來愈演愈烈的倭患。他在帶兵過程中,善于因地制宜,巧于隨機應變,愛兵如子軍法如山,鍛造出一支素質過硬的軍隊。 他有感于傳統(tǒng)軍隊的戰(zhàn)斗力低下、軍紀敗壞,于是經過多次上書,終于獲準組建一支兵源成分單一,均為浙江義烏地區(qū)山民礦工的新軍,悉心加以操練,終成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 尤為難得的是,戚繼光善于改進戰(zhàn)法。倭寇盤踞浙閩沿海地區(qū),這里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嘔。所以倭寇針對明軍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的特點,善于在咽喉要道設置埋伏圈,并喜歡短兵相接的肉搏戰(zhàn)。面對這種狡猾兇殘的敵人,前來進剿的明軍多會措手不及傷亡慘重。 根據倭寇的作戰(zhàn)特點,戚繼光專門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戰(zhàn)斗隊形。遇到戰(zhàn)斗時,以十二名士兵為基本作戰(zhàn)單位的陣形,充分發(fā)揮了長短兵器互助結合的優(yōu)勢,還可以隨地形和戰(zhàn)斗需要不斷變化。這種靈活多變的陣形,在與倭寇作戰(zhàn)時好像是結伴而行的鴛鴦,從此被命名為大名鼎鼎的“鴛鴦陣”。 ![]() 善于使用“鴛鴦陣”的“戚家軍”,歷經數年苦戰(zhàn),終于實現了他“但愿海波平”的宏愿。直至數十年后戚繼光病逝,擁有“戚家軍”老底子的“浙軍”還參加了著名了援朝抗倭戰(zhàn)爭,繼續(xù)讓侵略朝鮮半島的倭寇鎩羽而歸,可見戚繼光練兵的功績。 詩歌 在戎馬生涯中,戚繼光轉戰(zhàn)邊塞海疆,不僅屢建奇功,也留下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著作,更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邊塞詩。 “冉冉雙幡度海崖,曉煙低護野人家。誰將春色來殘堞,獨有天風送短茄。水落尚存秦代石,潮來不見漢時搓。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弊鲞@首名為《過文登營》的詩歌時,戚繼光還在山東海岸戍邊。詩中歌頌海疆遼闊之景,抒發(fā)自己的報國之志。尤其是最末的兩句,將軍對海外的威脅有著清醒的認識。而那句“未敢忘危負歲華”,則彰顯出一個軍事家、政治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而那首著名的《望闕臺》,最為展現將軍為國盡忠的宏圖大志?!笆牝岏Y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边@首詩應當是將軍率軍奮戰(zhàn)在福建抗倭前線時寫就。 ![]()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這里,遙望京城宮闕。我的心血如同灑在千山萬嶺中的秋霜,,把滿山的秋葉都染紅了。歌以詠志,以詩抒發(fā)忠君報國的精神,不僅為時人所傳頌,也正如前文所言,被后人所借鑒,傳揚。 最為驚心動魄的一首詩作當屬《曉征》。這首詩歌應該是作于戚繼光率軍獲得臺州大捷之后?!八D旌旗,幾許沙鷗睡未知。笳鼓聲高寒吹起,深山驚殺老阇黎?!逼菁臆娷娙菡衩C,英勇善戰(zhàn)。行軍時急步輕聲,連睡著的鷗鳥都沒有被驚醒;然而在戰(zhàn)場上沖向敵陣的戰(zhàn)鼓聲和喊殺聲,卻能使遠在深山古寺里的老僧聽了也會感到害怕! 戚繼光作此詩,顯然懷著功成名就的一派豪情。詩趣就在語若有憾,實深喜之。前兩句,由沙鷗的安眠反襯將士的辛勞,由沙鷗的未被驚醒反襯戚家軍軍紀嚴明,了無聲息。前兩句寫拂曉行軍時的寂靜;后兩句則寫天明后戰(zhàn)斗突起,笳鼓聲緊促急迫,驚殺深山高僧。在這寂靜和喧囂的對比中,使我們感到戚家軍的勇猛和令行禁止。 《馬上作》,是戚繼光流傳于世的另一首名篇?!澳媳彬岏Y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span> 從福建、廣東到薊州,一在天南,一在地北。而“南北驅馳”四字,則概括戚繼光一生的戎馬生涯。“報主情”三字表明他并非不喜歡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懷天下,為了國家的安寧才不惜萬里奔波,全句表現出一種崇高的襟懷。而第二句的“笑”字更是寫盡了這位抗倭名將的豪邁氣概。為了抗倭事業(yè),他一生中到過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過波濤洶涌的山東海防,行色匆匆間,總無暇顧及周圍美好的景色。江畔紫嫣紅的鮮花和江防皎潔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賞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則是對上句的具體說明,一個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形像躍然紙上,他是緊緊與戰(zhàn)馬與橫戈聯在一起,不能須臾分離的。讀后我們不禁看到,一日橫戈馬上英勇奮戰(zhàn)并不難,難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難的是年年如此!這首詩平易自然,瑯瑯上口。而作者忠于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品質更讓人欽佩。 也正是這些流傳后世的著名詩歌,使得戚繼光不僅以一位抗倭名將彪炳史冊,更被譽為文武全才,在當時就被譽為“偉負文武才如公者,一時鮮有其儷”的贊譽。 一代儒將,千古名篇,猶如是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