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作曲家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是強力集團最年輕的成員,跟集團里的其他四位作曲家一樣,都是半路出家,走上音樂這條道路之后把全部精力放在音樂上。他在成為一名作曲家之前曾在海軍服役,當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海員,因此他對于大海有著特殊的情結(jié)。他和德彪西一樣都有海情有獨鐘,只不過德彪西這種情節(jié)僅僅停留在想象層面,而柯薩科夫則是“身體力行”,所以我們在《天方夜譚》這部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兩個樂章與海有關(guān),而且聽起來都是那么帶感,仿佛我們也在辛巴達的船上,站在搖擺不定的船上和驚濤駭浪搏斗。他最大的貢獻并非在于管弦樂作品,在我看來他較為突出的方面有兩個,一個是歌劇領(lǐng)域,他的十幾部歌劇都是經(jīng)典,只不過這篇領(lǐng)域?qū)τ谡麄€世界(俄羅斯可以除外)都是一片待開發(fā)的疆土,我們很難有機會在現(xiàn)場欣賞到它們,較為著名的比如《沙皇的新娘》、《雪姑娘》、《金雞》以及《薩旦王的故事》(著名的野蜂飛舞就出自于這部作品)等等,第二是音樂教育,他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在和聲和管弦樂技法上都有自己的論著,同時教出了格拉祖諾夫、斯特拉文斯基這樣的學生。 樂曲簡介 說到《一千零一夜》(??? ???? ?????),雖然是反映中世紀阿拉伯社會民間故事集,但里面包含的內(nèi)容的廣度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如果你仔細深究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這本故事集簡直是一個世界文化的萬花筒,有阿拉伯民間的故事,還有波斯、印度、希臘甚至還有古羅馬和中國的民間故事,這本故事集之所以海納百川,原因就是《一千零一夜》體現(xiàn)了阿拉伯人代代相傳的口述故事傳統(tǒng)(所以它沒有特定的作者),從公元8世紀也就是文化空前繁榮的阿拔斯王朝時期開始流傳,一直到16世紀才出現(xiàn)定型的善本,長達數(shù)百年的積淀,使得這本故事集的內(nèi)容在時間與空間上有著驚人的跨度,上到君主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再到飛禽走獸精靈鬼怪,應有盡有,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也體現(xiàn)了阿拉伯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即正義一定戰(zhàn)勝邪惡。 翻開這本故事集,我們便發(fā)現(xiàn)這么多的故事其實有一個大的背景,古代薩桑王國國王山魯亞爾(??????),這個人原本是個開明的君主,但是在發(fā)現(xiàn)往后與黑奴私通之后不相信任何女人,擱現(xiàn)在的話來講叫作女人都是大豬蹄子,于是他就殺了這奸夫淫婦??墒峭鹾蟮谋撑炎屗豢啥簦@位國王就開始每天娶一個少女,第二天清晨就殺掉。宰相的女兒名字在阿語圈叫作山魯佐德(??????),不過在音樂圈叫作舍赫拉查德,為了照顧各位樂迷朋友,我就用后者。這個女人博聞強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擅長講故事,看著自己的姐妹同胞一個個丟了性命,于是不顧各方反對鼓起勇氣前往王宮,自愿嫁給這位殘暴的國王,為了保住自己性命,她給國王每天晚上講一個故事,講到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國王忍不住要聽完,所以殺她的事情一直沒能成為現(xiàn)實,最后,在講了1001個夜晚的故事之后,國王被感化,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   用俗話來講這部作品就是屬于那種非常容易出效果的作品,有的人管這部迷人的作品稱之為管弦樂團的大檢閱,也有的人說她是一部管弦樂配器方面教科書式的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精妙的管弦樂寫作技法,每一個聲部都能得到展示自己的機會,而且效果非同一般,所以這部作品頗受各大樂團的青睞,是一個樂團樂季與巡演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作品。 談這部作品說實話比較困難,這個困難不是因為音樂,音樂本身沒有什么令人疑惑的,令我頭皮發(fā)麻的是這個章節(jié)究竟用了《一千零一夜》里面哪一個故事,以及具體情節(jié)是什么樣的,我?guī)缀跽冶榱宋夷苷业降乃胁牧?,不過結(jié)果是令我失望的,基本上出處都不一致,而且基本都沒說明白,柯薩科夫并沒有寫出詳細的文字說明,我只能看大部分人的看法,做一個歸納總結(jié),至于總結(jié)出來了什么,全在下面的樂曲分析里了。 樂隊編制 第一樂章是無發(fā)展部的奏鳴曲式,上來是一個不算很長卻十分必要的引子,交代大背景,分別用兩個序奏主題表示殘暴的山魯亞爾和舍赫拉查德。 木管一系列帶延長幾號的二分音符后,獨奏小提琴登場,豎琴琶音的點睛下獨奏奏出華麗卻從容的十六分音符六連音,這就是宰相的女兒舍赫拉查德,由這個異域風格的主題引入主部,代表她是故事的講述者。 序奏過后進入正題,國王威嚴的序奏主題演變成樂章的主部主題,我們面前出現(xiàn)了一片瞬息萬變的大海,這個主題就是在描繪時而波濤洶涌時而風平浪靜的海面,大提琴四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讓大?;盍似饋怼_@個主題不斷地重復,由弦樂組主奏,目的就是為了刻畫沒有盡頭的大海,同時象征著辛巴達沒有盡頭的航海征程,定音鼓不斷地以p-f-p進行滾奏,猶如撲向你的巨浪。 副部雖然不像主部那么龐大,但是主題比較繁雜,有三個主題。 再現(xiàn)部再現(xiàn)完一切內(nèi)容后進入尾聲,副部第一主題再次出現(xiàn),仍舊以四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作為結(jié)束,辛巴達的船漸漸遠去,離開我們的視線,樂曲在光輝的E大調(diào)中結(jié)束。 第二章:卡蘭德王子的故事 第二樂章的音樂比第一樂章更加豐富多彩,第一樂章是整個樂隊對主題不斷的重復和展開,而第二樂章則更加細化,落實到每一個聲部上去,尤其是木管聲部,這個樂章以及接下來的第三樂章簡直是對木管演奏者的大檢閱,幾乎每一件獨奏樂器都擔綱一次主題的模仿或是變奏,加上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樂器組合以及不同的音型等因素,讓這個樂章充滿色彩,令聽眾浮想聯(lián)翩,好像那三個飽經(jīng)風霜的僧人就在我們面前講述自己的過去。 樂章的開始我們應該感到親切才對,小提琴獨奏與豎琴琶音伴奏的舍赫拉查德主題在這里作為引子,拉開第二樂章的序幕,這么做的目的就在于,既讓聽眾期待新的內(nèi)容,也讓他們時刻意識到這些故事都出自舍赫拉查德之口,這畢竟是宰相女兒舍赫拉查德講給國王聽的故事,一種“故事套故事、戲中戲”的感覺立刻出現(xiàn),所以這個主題帶有一點固定樂思的味道,就好比柏遼茲《幻想交響曲》里的史密斯小姐。小提琴后續(xù)的華彩帶有宣敘調(diào)的味道,在舍赫拉查德的講述當中,我們進入正題。 巴松管也就是我們說的大管在這個樂章極其重要,可以說每個巴松演奏者都會在這個樂章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樂章主題首先陳述的樂器就是它,中段大段大段的華彩經(jīng)過句也有它??滤_科夫讓這個主題分別讓巴松、雙簧管以及弦樂組與木管組分別主奏,不同的樂器雖然奏出的主題都是一樣的,但是音型、速度和情緒完全不一樣,如同幾位僧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巴松牽頭奏出在我看來是這個樂章的點睛之筆,巴松這件樂器可以說是管弦樂當中猶如丑角一樣存在的樂器,音色圓滑木訥,有一點笨拙,演奏中音與高音之時顯得尤其費力,比較突出的例子是普羅科菲耶夫《彼得與狼》里面的老爺爺,在這里,柯薩科夫讓巴松這件樂器完成這個主題的首秀,給人以略微麻木的第一印象,可以說作者很好地捕捉到了這件樂器的特性。 木管組生動地奏完主題變奏后,憂郁的大提琴獨奏與雙簧管進行對話,大提琴主要為上面木管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為主要音型,雙簧管則以原主題為音型進行,二者對進行主題進行展開,作為第一部分的結(jié)尾。 中段是龐大雜亂的,也是各種獨奏樂器以及不同樂器組合的天下,與第一部分相近的是,這里也有一個樂隊翻來覆去模仿變奏的主題,這個主題不能說是新主題,因為它來自第一樂章的山魯亞爾主題,或者大海主題(兩個主題在上一個樂章都是一個材料),這里只不過將其變形了而已。在這里,留給我們第一印象的是那件樂器呢?答案就是長號和小號為首的銅管,弦樂組極其嚴肅的顫音后,中音區(qū)演奏的強有力的長號與帶弱音器的小號進行對話,接著是好不放松的弦樂+巴松。弦樂一陣不安的依次進入的顫弓又引出了一段長號與小號的唇槍舌戰(zhàn),小號狡猾的吹奏如同斯特拉文斯基筆下的彼得魯什卡。 銅管蔓延到木管與弦樂的樂隊齊奏后,考驗指揮與樂團配合的地方到來了,我們查閱總譜的話會發(fā)現(xiàn)接下來的音樂比較自由,一個大大的延長記號十分醒目,然后你會看到弦樂沉悶的撥弦以及單簧管加速漸強后又減慢的以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為支撐的華彩樂句,共出現(xiàn)三回,不過每一回都有細節(jié)上的微妙變化,出現(xiàn)次數(shù)恰好與僧人的數(shù)量一致。這個自由的段落結(jié)束之后,是小號與木管關(guān)于中段主題的短暫對話,這之后中段主題被各類樂器各種樂曲組合進行模進,音樂風格也出現(xiàn)了變化,肅殺的主題變得活潑戲謔起來,大量的八分音符三連音讓音樂充滿動力。這個活潑的段落之后,有迎來了上面提到的那個自由的段落,只不過單簧管換成了巴松,就這樣,龐大的中段結(jié)束了。       不過談到這個故事,概述一下也無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公主與一位王子,兩個人郎才女貌相遇相愛,可是有一天兩個人失散了,在這以后公主女扮男裝,最后陰差陽錯地當上了一國國王。十分巧的是,王子竟然來到了這位“國王”統(tǒng)治下的王國,“國王”認出了王子賈米勒,不斷恩賞王子,在王子對真相有所察覺之后,“國王”亮明身份,兩人遂相認。這只是其中的一個版本,對于這部作品中音樂至上的我們,足夠足夠了。 樂曲的結(jié)構(gòu)與第一樂章雷同,同為無展開部的奏鳴曲式,打破了之前兩個樂章都有個引子的傳統(tǒng),沒有任何鋪墊,這個樂章開門見山就是充滿異域風情的代表王子的主題,也是這個樂章的主部主題。這里你會問了,前兩個樂章的舍赫拉查德主題哪去了,我們別著急,到樂曲的再現(xiàn)部我們們會聽到。王子主題從容但不拖沓,近似快板的小行板,有一點和前兩個樂章雷同,那就是主題呈現(xiàn)出變奏原則,由不同的樂器組合依次進行演奏,每次在織體上都會有細微的變化,除了辨別欣賞不同的配器不同的樂器特色以外,不變中有萬變,是聆聽天方夜譚這部作品的又一大樂趣。王子主題最初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奏出,所有音符都集中在了D弦與G弦上,讓主題從容的同時也有厚度和韌性,我們面前好像站著一個英俊瀟灑,剛?cè)岵耐踝?。主部主題一共在呈示部中出現(xiàn)三回,第二次由木管組(雙簧管、英國管與巴松)以及大提琴聲部主奏,第三次則是以不同聲部對話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加木管之間的對話,不過組合多變,不可一概而論。 主題與主題之間的木管與弦樂華麗的三十二分音符是亮點,前兩次分別由單簧管長笛依次奏出,每件樂器奏出兩組華麗的三十二分音符,第一組二十六個音,第二組三十二個音,之后在主題第三次出現(xiàn)時這個華麗的樂句融在主題當中,由小提琴與木管組三十二分音符形式呈現(xiàn),有意思的是小提琴演奏的時候是快速的分弓,與之前帶連線的木管奏出樂句明顯不一樣,顯得更急促,更有顆粒性。 
 再現(xiàn)部在我看來也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發(fā)展部的角色,主題再現(xiàn)并不完全是簡簡單單的再現(xiàn),它們再次出現(xiàn)就如同鍍上了一層金一樣更加迷人,樂器組合更為復雜。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盼了許久的舍赫拉查德主題在主部主題再現(xiàn)之時以插段的形式出現(xiàn),這在提醒我們,第三樂章的一切都是舍赫拉查德嘴中的故事。即便是這個貫穿整部作品的主題,每個樂章出現(xiàn)的形式也不同,到了第三樂章,除了獨奏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為支撐的主題本身以外,還有獨奏小提琴橫跨四根弦的連頓弓,奏出變化多端的分解和弦。小華彩結(jié)束的時候,獨奏的分解和弦依舊在繼續(xù),雙簧管迫不及待再現(xiàn)主部主題了,有點像門德爾松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華彩結(jié)束后的音樂,華彩與再現(xiàn)部的開始是無縫銜接。弦樂tutti出現(xiàn)的時候主部主題迎來了一個高潮,異域風情在此時達到該樂章的巔峰。隨后副部主題的再現(xiàn)也如同主部主題的再現(xiàn),樂器組合更加多樣化,音樂不斷地被裝飾。樂章的最后,兩個主題再次進行縮減再現(xiàn),在弦樂的撥弦中結(jié)束。 第四章:巴格達的節(jié)慶與觸礁的船 這個樂章整體呈現(xiàn)出一個大的奏鳴曲式的架構(gòu),有呈示部、發(fā)展部與再現(xiàn)部,雖然信息量很大,但新東西不是很多,除了主部主題以及發(fā)展部的一個新素材以外,所有材料都來自于前三個樂章,而且有較為明確的對應。 樂章的開始是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引子,木管組與弦樂組出第一樂章的山魯亞爾主題,只不過在節(jié)奏上這里做了變形,以八分音符三連音為主(這種形式第二樂章中段開始時也出現(xiàn)過),而且有兩處樂隊全體的停頓。 引子接著進行,下面的音樂是考驗樂隊首席的時刻,又到了獨奏小提琴宣敘風格的小華彩樂段,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廣闊的長音背景下,主奏小提琴主奏出復調(diào)性質(zhì)的舍赫拉查德主題的發(fā)展,主奏小提琴集中在GDA三根弦上,一組十六分音符六連音用兩次連弓完成,因此給人一種厚重綿密的質(zhì)感。又是一段莽撞莊嚴的山魯亞爾主題,這回基本上整個樂隊共同奏出該主題,依舊是以八分音符三連音為主。主奏小提琴再次奏出華彩樂段,依舊以低音弦樂的長音為背景,這次主奏小提琴更多依靠E弦的空弦,用分弓演奏(盡量做到跳音),作者要求con forza,也就是強有力的意思,因此這個華彩比上一個要堅韌很多,由于空弦的作用充滿了金屬的質(zhì)感。引子隨著獨奏的華彩結(jié)束而結(jié)束。 接下來的主題出現(xiàn)的時候,有心的聽眾一定倍感親切,因為來自第二章的卡蘭德王子主題又出現(xiàn)了,首先由銅管組以及弦樂組的柱狀和弦演奏,速度較慢,接著長笛、雙簧管、巴松、三角鐵以及弦樂的pizz略快地奏出卡蘭德王子主題,然后回到略顯pesante的演奏方式上去。接下來是連接部,連接部的內(nèi)容依舊來自于第二樂章,不過不太明顯,因為這里的內(nèi)容來自于第二樂章的一個細節(jié)部分,即在弦樂連續(xù)撥弦背景下的木管華彩,在這里被弦樂主奏,依舊是十六分音符六連音。 接下來的第三主題,則是來自于第三樂章,這一點相當明顯,因為這個主題是第三樂章的副部主題,也就是公主的主題,先由雙簧管主奏,后來由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以及小提琴聲部奏出,中間點綴著豎琴的撥奏與分解和弦,當然,少不了第三樂章出現(xiàn)的妖嬈的鈴鼓。呈示部到這里結(jié)束,迎來發(fā)展部。 發(fā)展部雖然不是特別長,但是這個部分是這個樂章談起來最難的地方,因為不僅之前出現(xiàn)過各個材料(不僅僅是呈示部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幾個主題,包括前幾個樂章的其它內(nèi)容)進行展開,還有一個新的材料。發(fā)展部一開始,也就是第一部分為第一主題的展開,先由第一小提琴主奏,后由單簧管主奏,這可以算是發(fā)展部的引子。 之后是新材料的呈示:新材料由木管組主奏,依舊是以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為節(jié)奏,作為對比,小號與長號奏出公主主題(開頭部分),只不過由于銅管的緣故這個主題變得像山魯亞爾主題一樣粗暴,與纖細的新材料形成鮮明對比。公主主題發(fā)展之后,是連接部的展開,共展開三次,每次都由不同的樂器組合進行發(fā)展,基本上樂隊的每一個聲部都融入了三次不同的組合當中。關(guān)于這個來自于第二樂章的材料,上面以及在第二樂章我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這里不再贅述。 發(fā)展部剛剛過去一半,我們接著看,接下來是引子的展開,也就是山魯亞爾主題的展開,和引子一樣含有大量的重復音,依舊由弦樂組主奏。不過在這個地方,我們還需要將一部分注意力放到木管聲部,木管聲部正在對第一主題的開始部分進行展開。接下來,是新材料部分的再現(xiàn),只不過銅管聲部的公主主題被小提琴組G弦上的連續(xù)下弓演奏代替。 發(fā)展部的結(jié)尾,又一個久違的材料出現(xiàn),第二樂章中段銅管類似于號角的材料,在這里首先由單簧管與小號奏出,接著被圓號奏出,節(jié)奏與第二樂章一模一樣。 再現(xiàn)部再現(xiàn)呈示部的內(nèi)容,在配器、節(jié)奏以及布局上與呈示部有些不同,比如在再現(xiàn)部的結(jié)尾,發(fā)展部中來自第二樂章中段的號角材料再次出現(xiàn)。 再現(xiàn)部結(jié)束后,是這個樂章最令人窒息也最瘋狂的時刻,也是節(jié)日場景與大海場景的交界處,第一主題由樂隊齊奏(也含有第二章中段內(nèi)容),越來越快,越來越強,近乎暴走音樂不斷地挑戰(zhàn)樂隊張力的極限,達到整部作品的頂峰,場景在此處切換,從載歌載舞的巴格達城換成波濤洶涌的大海。 辛巴達與水手們與驚濤駭浪搏斗,隨時有觸礁的風險,山魯亞爾主題引申出來的大海主題再現(xiàn),由長號與大號莊嚴地奏出,木管聲部疾行的半音音階以及弦樂風暴般的分解和弦描繪出呼嘯的狂風卷起千層浪的場景,辛巴達的船在巨浪中不斷搖擺,顯得極為渺小與可憐。 單簧管與小號莊嚴地奏出第二章中段主題后,大鑼可怖的敲擊象征著不好的事情發(fā)生了,命運沒有眷顧辛巴達與水手們,船撞上了巨大的礁石,上面矗立著青銅雕像,辛巴達的船在礁石與巨浪的摧殘下被撕成碎片,殘破的船沉入海底,大海主題被第一小提琴陰慘慘地奏出,結(jié)尾之前的音樂,以第一樂章副部第一主題的再現(xiàn)結(jié)束。 故事到這里結(jié)束了,音樂進入了最后的尾聲,舍赫拉查德給山魯亞爾講完了這個令人驚恐的故事(舍赫拉查德主題及華彩出現(xiàn)),她似乎向山魯亞爾表達自己對于辛巴達及辛巴達的船的同情與惋惜之情(主奏小提琴橫跨三個八度的E與木管組令人扼腕的和弦,以及舍赫拉查德主題的最后一次出現(xiàn)),不過這畢竟是一個故事,舍赫拉查德講完故事以后,(就像)安慰這位殘暴的君主(音樂從e小調(diào)轉(zhuǎn)到E大調(diào),獨奏小提琴E大調(diào)的琶音風平浪靜地結(jié)束整部作品),結(jié)束了1001夜中的一個平凡的夜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