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zhèn))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于其父李卓侯執(zhí)教的私塾,14歲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漢族,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市人,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等 周培源,(1902.8.28-1993.11.24),生于江蘇省宜興縣。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于1924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192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后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等 鄧稼先,安徽省懷寧縣人,中國杰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先后畢業(yè)于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鄧稼先,領導開展爆 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tài)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錢學森,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享譽海內外的杰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名譽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重要職務。1938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歷經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國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浙江湖州人,原名錢秉穹,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與錢學森、錢偉長被周總理合稱為“三錢”。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校長。早年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并且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他是中國發(fā)展核武器的組織協(xié)調者和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突出貢獻者。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出生。江蘇常熟人。兩彈一星元勛,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192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于德國柏林大學獲博士學位。1936年~1952年在浙江大學任教,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并培養(yǎng)了李政道、葉篤正、程開甲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科學家。 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杰出的數學家,被譽為數學之王,與棋王謝俠遜、新聞王馬星野并稱“平陽三王”。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幾何外型設計、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現居湖南長沙。1953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無黨派,研究員。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政協(xié)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政協(xié)副主席,湖南省科協(xié)副主席。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湖南農業(yè)大學教授、中國農業(yè)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生物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名譽院長等 吳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浙江嘉興人,出生于上海,畢業(yè)于交通大學,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吳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數學的諸多領域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兩個領域。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吳文俊現在是中國科學院系統(tǒng)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