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四庫全書》的房子
文瀾閣的修建與一部叢書有關,作為昔日的皇家藏書樓,現(xiàn)在是江南地區(qū)僅有的一座了。不了解《四庫全書》的人,光聽這一串數(shù)字就足以對其肅然起敬。這部叢書內容十分豐富,包括4部44類66屬。分經、史、子、集四部,各類目之下又有細分。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圖書。編纂工作歷時將近二十年。
乾隆皇帝為編此書,特意開設“四庫全館”。設總纂官、總校官、下設纂修官、分校官及監(jiān)造官等約400余人。其中有不少都是當時社會上的名人學士:紀昀、陸錫熊、戴震、姚鼐等。

《四庫全書》著成后,清政府又花了大價錢來建造“南北七閣”貯藏這一心血之作,即北四閣,又稱內廷四閣:北京故宮內的文淵閣、京郊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奉天故宮的文溯閣;南三閣:鎮(zhèn)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圣因寺的文瀾閣。不同的是,北四閣藏書基本為皇家御用,但南三閣則可以對百姓公開,江南文人學子趨之若鶩。

編纂《四庫全書》的領頭人是乾隆皇帝。實際上,乾隆當時主張修書其實是希望“寓禁于征、一箭雙雕”。從民間廣泛征書,可以使不利于清朝的所謂“禁書”集中起來,再行銷毀。這樣一來,打著征書的旗號,既冠冕堂皇,又利于徹底打擊。
最終,乾隆帝以各種威逼利誘的手段征得大量圖書。至于那些獻書者,最終沒能敵過統(tǒng)治者的變權之術。蛇一出洞,命運就不再由自己掌握了。隨后,清政府銷毀了對滿清不利的書籍,據(jù)統(tǒng)計為13600卷。焚書總數(shù),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shù)170余種、8萬余塊。
時間過去了數(shù)百年,《四庫全書》也跟中國人的命運一樣飽經滄桑。原本七部的《四庫全書》今天只存3部半,杭州僅存了半部。
一部書與它的命運
文瀾閣內的書籍與它幾經修復的外表一樣,都經歷了不少動蕩。
抗戰(zhàn)剛剛開始,社會上流傳著種種小道消息。有的說,東北淪陷后,日本人將文溯閣《四庫全書》運往了東京,而北京的兩部書(宮內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也快要被日本鬼子搶去了。浙江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自杭州到龍泉,再到貴州,再到重慶,行程2000多公里,終于保全這黃河以南惟一的一部《四庫全書》。
日本學者松木剛的《掠奪了的文化——戰(zhàn)爭和圖書》一書中曾經對這一段歷史有十分詳細的記載:“占領地區(qū)圖書文獻接收委員會”于1938年2月22日派了9個人從上海趕到杭州,花了好多時間尋找文瀾閣《四庫全書》。為了不讓藏書被日本人搶走,當時浙江省圖書館館長陳叔諒(陳訓慈)馬上命總務組趕制木箱,準備遷移。遵循當時教育部的要求,文瀾閣《四庫全書》于1938年3月27日從浙江龍泉出發(fā)西遷,途經福建浦城,又折回浙江江山,再上浙贛鐵路,過江西,到湖南長沙,從湘北到湘西,直奔貴州貴陽,至4月底運抵,先存西郊張家祠堂,后藏北郊地母洞。
行程約1600公里,除了借助浙贛鐵路,大多數(shù)時間都只能靠肩挑、人拉和船運。尤其需要橫跨五省的山山水水,其間有說不盡的艱難,吃不完的苦頭,加上路途遙遠、時間長、天氣寒冷;日軍的飛機到處騷擾,空襲不斷,一路伴隨的就是護書人和《四庫全書》的危險境地。
竺可楨再次記載了保管《四庫全書》的不易。竺可楨1942年10月11日記:“譚其驤來,渠眼力不佳,愿代方翥人去貴陽曬《四庫全書》,即在地母洞之文瀾閣也。但貴州只六、七、八各月多見陽光,九月以后則暗無天日,此時曬曝殊不相宜?!笨箲?zhàn)勝利后,就開始籌劃文瀾閣《四庫全書》返浙,然而真正實施差不多過了大半年。
經過艱難的運書過程,文瀾閣《四庫全書》于1946年5月7日由6輛汽車載運離開青木關,護送警察有12人,費時近兩個月,于7月5日抵杭州。自1937年8月4日離開杭州起,至1946年7月5日回到杭州,浙江圖書館和文瀾閣《四庫全書》經歷了8年又11個月的抗戰(zhàn)“文化苦旅”。
被粉飾一新的過去
在修建“南北七閣”的時候,寧波的天一閣已經在當時頗有地位,杭州的文瀾閣就是仿造當時的天一閣而建造的。文瀾閣前有水池假山,閣旁還有兩座御碑亭,默默地記錄著當年這里的輝煌。一座是乾隆興建江南三閣的詔諭,另一為光緒所題“文瀾閣”三字。
再輝煌的過去也逃脫不了歷史的腐蝕,文瀾閣在漫長的歲月侵襲中,更是脆弱到不堪一擊。1861年,太平天國軍攻入杭州,本為藏書閣的文瀾閣不幸淪為兵營,閣中的藏書也都散佚四處。后來,閣中之書或歸私家,或歸書賈,甚或有流落坊巷間作廢紙拆散裹物者。
光緒六年,文瀾閣重建。

同治年間,杭州鄉(xiāng)紳丁申、丁丙兄弟合力收集散失圖書,共收回3396種,34769冊,重歸于文瀾閣。晚清時期,丁家是杭州城里的大戶。他們不僅興辦實業(yè),還鐘情于文化。丁丙本人,既是畫家,也是收藏家和藏書家,當太平軍攻入杭州時,文瀾閣被毀,《四庫全書》散落民間,不知所終。丁氏兄弟知道后,指揮家人收集殘籍秘密保護。后來丁氏兄弟又主持重建了文瀾閣,他們的努力,使得四分之一的《四庫全書》得以劫后余生。丁丙的私人藏書樓“八千卷樓”,作為晚清著名的四大藏書樓之一,也珍藏了大批的古籍。
不過,遺憾的是,丁丙死后,其后人因經商失敗導致巨大虧空,不得不考慮出售藏書。最終,南京江南圖書館的繆荃孫出資七萬三千余元,將丁氏藏書全部買下。
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當中,文瀾閣始終沒有逃脫被損毀、遺忘、修復的命運。接下來,每隔幾年,文瀾閣都要大修一遍。
最近這段時間,文瀾閣又開始經歷再一次大規(guī)模的修復,走進浙江省博物館后那個隱秘的庭院,假山、池塘、涼亭還在,只是文瀾閣那座二層的木質結構的小樓再一次被電鉆、木制腳手架包圍了起來?,F(xiàn)場的工人們并不知道他們正在修復以前的歷史,一再修復與粉飾,讓這座古老的建筑一直以簇新的姿態(tài)站立在它經歷幾多風雨的地方,一個老人,穿了新衣服還是掩飾不住蒼老,文瀾閣也一樣,它常常被后人粉飾一新,但是卻藏不住歷史留下來的氣味兒,日積月累的灰塵伴著古書的香氣,在文瀾閣里迂回著。
這里的傷口被遮擋起來,只剩下簇新的一片白色的石灰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