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驗方新編 卷四 26痰疾 一、中痰氣絕:方見卷十二急救門。 二、下痰丸治一切風痰眩暈癲癡久不愈者:白礬一兩,細茶葉五錢,為末, 煉蜜丸梧子大。食遠姜湯下五十丸,久服痰自大便出。 三、茯苓丸治痰癥手臂疼痛并治婦人產后發(fā)喘四肢浮腫:生半夏二兩,茯苓 二兩,枳殼(去瓤,面炒)五錢,風化硝二錢五分(如一時未易成,但以樸硝撒 竹盤之中,少時盛水,置當風處即干。刮起用亦可。)共為細末,生姜汁煎糊為 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姜湯送下。有人為痰所苦,夜間咳嗽,如人抽 搐,兩手發(fā)戰(zhàn),不能舉物,服此隨愈。 四、痰氣結胸:真銀朱(凈)五錢,明礬一兩,同研,用熨斗盛火,瓦器盛 藥溶化,急刮搓丸。每服一錢,好茶入姜汁少許,服之心上隱隱有聲,結胸自 散。不動臟腑,不傷真氣。明礬化痰,銀珠破積故也。 又方一∶梨汁一鐘,姜汁、白蜜各半鐘,薄荷三錢,研細末,和水煮十余滾 服,降氣如奔馬。 又方二∶照哮吼第一方治之,極效。 五、痰飲吐水:凡食冷物過度,或氣虛脾弱,不能消化,飲食入胃皆變成 水,嘔吐無時,名曰痰飲。好赤石脂一斤,研末,每服二錢,酒送下,至多服三 錢,服至一斤,則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此藥能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 飲,百藥不效,服此而愈。 又方∶暖胃膏、熨胃丸二方(見前脾胃門)極效。 六、痰疾癲狂:狂病有因傷寒而得之者,此一時之狂也。照仲景張公傷寒門 治之,用白虎湯以瀉火矣。更有終年狂病而不愈者,或持刀殺人、罵官,不認 父、母、妻、子,見水則喜,見食則怒,此乃心氣之虛,而熱邪乘之,痰氣侵 之,遂成狂矣。此等欲瀉火而火在心,不可瀉也。欲消痰而痰在心之中,不易消 也。惟有補脾胃之氣,則心自得養(yǎng),不必去痰痰自化,不必瀉火火自無矣。方為 化狂丹∶高麗參三錢,白術、茯神各一兩,甘草、菖蒲各一錢,半夏、菟絲子各 三錢,附子一分,水煎服,一劑狂定,二劑病痊。此方妙在補心、脾、胃之三經 而化其痰不去瀉火,蓋瀉火則心氣愈傷,而痰涎愈盛,狂將何止乎。尤妙在附子 一分,引補心消痰之劑直入心中,而氣尤易補,而痰尤易消,又何用瀉火之多事 乎。此所以奏功如神也。 又方一∶青橄欖十斤(打破),砂鍋內熬十數滾,去核,入石臼內搗爛再 熬,熬至無味,去渣,熬成膏用白礬八錢研末加入攪勻,每日早晚取膏三錢開水 送下,服完自愈。凡癡癲羊頭風等癥,皆痰迷心竅所致,服此甚效。此林屋山人 經驗方也。 又方二∶藜蘆(又名藜高)煎水,多服必效。生者炒食、煮食俱妙。有婦人 風癲,每一二年一發(fā)或三四年一發(fā)。久則一日發(fā)十余次昏癡不愈,后服此方,吐 出痰涎二斗汁出如洗,更覺昏困,三日痊愈。 又方三∶真川郁金七兩,白礬三兩,薄荷水為丸,朱砂為衣如梧子大,每早 服一次,開水下。有婦人瘋癲十余年,服至四五十日,心間如有物脫去,再服之 十日而愈。以郁金入心去惡血,白礬化頑痰、朱砂安神故也。愈后須用天王補心 丹加減調治,方免后患。 又方四∶先將病患綁住,在離當心下三指之處,艾火燒七次或九次,再燒兩 太陽穴七次,用辰砂、川貝各三錢,酒煎服兩次。再用海風藤、鳳尾草、川貝各 錢半,石菖蒲三錢,煎服五六劑,或再服紫金錠一二錢。愈后用蘆蒂、棗肉為 丸,每丸三分,服至三丸全愈。屢試如神。 又方五∶絲綿一尺,燒灰,開水下,兌酒服更妙。 七、癡笑不止:食鹽燒紅,河水煎。飲過片時,用手指入喉抵住舌根,使用 嘔吐,嘔出熱痰,數次即愈。 八、羊癲風:菜葉放口中,青草亦可,立時蘇醒,仍照前橄欖膏服之,可以 斷根。 九、痰迷譫語方:鮮豬心一具,辰砂一錢,甘遂二錢,二味合研為末,藏豬 心中,外用牛糞煨熱,取出藥末,和作二丸,將豬心煮汁,和丸吞下,即愈。 十、新增回癲湯:治羊癲忽然倒下作羊馬聲,口中吐痰如涌。痰迷心竅因寒 而成,感寒則發(fā)也。用人參三錢,白術一兩,茯苓五錢,山藥三錢,附子一錢, 半夏三錢,上藥煎服。按此證得之小兒之時,居多內傷脾胃,外感風寒結成在胸 膈之中,所以一遇風寒使發(fā)舊痰。今純用補正之藥,不盡袪痰轉能去其病根也。 若作風痰治之,雖亦湊效,終不能一正而不再發(fā)。(摘串雅編)。 十一、新增收呆至神湯(串雅):呆病郁抑不舒積怨而成有之。羞而成者有 之。方用人參,柴胡,當歸各一兩,白芍四兩,半夏二兩,甘草半兩,南星半 兩,附子一錢,菖蒲一兩,神曲半兩,茯苓三兩,郁金半兩,水十碗煎一碗灌 之。若不肯飲,以雙用執(zhí)其頭發(fā),兩人拿其在右手,以一人托住下頦,一人將羊 角去頭插入其口,一人以手拿住其頭,一人傾藥入羊角內灌之,倘吐出不妨,繼 續(xù)灌完,彼必羈罵,少傾人困欲睡,聽其自醒,切勿驚動使醒,自醒則痊愈,驚 醒則半愈也。 十二、新增逐呆仙方(串雅):呆病如凝,默默不言,如饑而悠悠,若失意 欲癲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有時睡數日不醒,有時坐數日而不眠,有時將已身 衣服密密縫完,有時將他人物件深深藏掩,與人言則無語而神游,背人言則低聲 而泣訴。與食之則厭薄而不吞,不與之食則吞炭而若塊。此等癥皆由痰氣,若以 尋常。二陳湯治之安得獲效。方用人參一兩,白術二兩,茯神三兩,半夏十兩, 白芥子一兩,附子五分,莬絲子一兩,白微三錢,丹砂三錢(三末),先將各藥 煎湯,調丹砂末與半碗,彼不肯服以炭給之,欣然服矣。又給之,又服半碗,然 后聽其自便彼必倦怠欲臥矣,乘其熟睡,將其衣物被褥盡行火化,單留身上所穿 之衣,另用新被蓋之,不可驚醒,此一睡有至數日者,醒來必覓衣而衣無,覓 被 而被非故物,彼必大哭,然后又以前藥與一劑,必不肯服,即給之炭亦斷不 肯也,不妨以鞭責之,動其怒氣,以有力之人將藥執(zhí)而灌之,彼必大怒,已而又 睡去矣,此時漸須備新鮮衣物,被褥等,須半日即醒,心中恍然如悟,必又大笑 而病痊愈。 十三、拳增啟迷丹(串雅):治發(fā)厥口不能言,眼閉手撒,喉中作酣聲,痰 氣甚盛,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而死者,因素有痰驚而發(fā)也。方用生半夏半 兩,人參半兩,菖蒲二錢,莬絲子一兩,甘草,茯神各三分,皂角,生姜各一 錢,水煎服。近人氣質薄弱多因痰癥,攻補兩難,國公袖手馴至痼發(fā),躬寫串 雅,雖系走方,然既立一方,必有所試米入以備一格,世有高明或取斯乃區(qū)區(qū)報 所祝也。 十四、痰凝皮裹膜外不紅腫而奇痛,外皮反冷(伯儒扎記):方用白芥子炒 研為末,用甜酒糟和勻熱敷患處,包裹至一柱香時拂去即愈。如久延片刻則熱痛 如烙起白泡潰也,切切。再此患不治多見濃漬至骨發(fā)人肢體,此方異傳濟人甚 薄。 十五、新增治痰飲方(氣實有余者忌之):單辯桃花三月三日取,不拘多 少,揀凈袋盛陰干煎服效。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驗方新編-鮑相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