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千年的歲月,元青花在今天聲名鵲起。而在歷史上它仿佛曇花一現(xiàn)、流星墜落,來無影去無蹤。成為了遙遠的絕響,讓今天的人們回味無窮,又摸不著邊際。 一、元青花為什么誕生就這么成熟? 一個鬼谷子下山大罐,2005年佳士得拍賣竟然拍賣了2.3億元人民幣,這吊起了國人的胃口。最直接的疑問就是元青花為什么這么值錢?也就是為什么這么珍貴?
這事實上就是對元青花藝術價值的探討,這是嚴肅而又高雅的問題,所以首先請原諒作者(管窺中國)用了元青花為什么這么值錢這個標題,可能這更適合頭條的推薦機制。 探討元青花的藝術價值,這就涉及到元青花的幾個疑點。元青花為什么一誕生就是如此的成熟,沒有童年期?為什么在元代以前沒有誕生青花?這些都值得我們一一探討。 二、唐青花是怎么誕生的,誕生在哪里? 其實在元代之前,嚴格意義來說已經(jīng)誕生了青花,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是唐青花,1975年,揚州唐城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塊不到巴掌大的青花瓷片,歸于一個瓷枕的殘片。而生產(chǎn)這片瓷片的窯址卻不在揚州而在河南的鞏義黃治窯。該窯為什么能最早生產(chǎn)出青花呢?
黃治窯在唐代是唐三彩的主要生產(chǎn)地,而唐三彩的主要顏色是黃、綠、藍三種顏色。細心的讀者可能就發(fā)現(xiàn)了,青花學名就是釉里藍。能夠燒制出這種藍顏色就具備了燒制青花的基礎。而同時該窯還是白瓷的重要產(chǎn)地,把白瓷的透明釉和唐三彩的藍彩一結合,不正是青花嗎!
唯一的疑問是唐三彩都是陶器,能夠燒制陶器上的藍彩,不代表能夠燒制瓷器上的藍彩,因為陶器的燒制溫度在800°左右,而瓷器至少在1200°以上,陶器上的藍彩也有可能在燒制瓷器的時候被燒飛,消失不見。
那么黃治窯的窯工們會不會掌握了在瓷器上燒出藍彩的技術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在該窯址不僅出土了三彩和白瓷,還出土了一些青花瓷殘片,而且在上街和滎陽的一些唐墓里也出土了青花瓷,而這些唐墓距離該窯最近,都從側面證明該窯確實燒制出了青花瓷。 三、青花為什么到元朝才大放異彩? 即然黃治窯已經(jīng)燒制出了青花瓷,那為什么到元青花才大放異彩呢?這就要從元青花的鈷料說起了。青花瓷的藍色,是以青花料中的鈷為呈色劑呈現(xiàn)出的藍色。但是該窯采用的是土青料青花的呈色發(fā)灰、發(fā)暗,而且畫工粗糙,因此并不受歡迎,只是民間偶爾會使用。 而元青花就不同了,元青花的鈷料采用的是著名的蘇麻離青。這是一種極為純正而又個性突出的顏料,用它描繪出的青花瓷器,具有鮮明、大方、瀟灑、立體感強等諸多優(yōu)點而倍受人喜愛。
可惜的是蘇麻離青是產(chǎn)于西亞波斯一代,也有一說是在伊拉克的薩馬拉地區(qū),不管在哪里距離當時的中國都相當遙遠。唐代很可能沒有獲得蘇麻離青的信息,也無法運送,宋代疆域縮小,西域脫離中央政權,更不可能獲取。 到了元代機會就來了,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人們打造了空前龐大的大帝國,西征軍一直進軍到多瑙河畔,西亞自然也在掌控范圍內,于是蘇麻離青就被運送到了國內。
我們今天依然可以想象一個個駝隊穿越漫漫黃沙、戈壁峭石,翻蔥嶺、穿新疆、越黃土高原、過黃河、進中原、下長江,最終運到景德鎮(zhèn)。加上蘇麻離青十分稀少,從元至正到明宣德以后便絕跡了,現(xiàn)在只能看到一個一個的廢洞。可想這蘇麻離青比黃金更要貴重,元青花珍貴也就不足為奇了!
唐宋青花不受重視,到了元青花大放異彩,除了原料基礎,還有兩個人文基礎。而很多人認為的元青花大放異彩的釉下彩技術的突破,作者(管窺中國)并不太認同,因為宋代磁州窯的白底黑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很多精品,金代也出現(xiàn)了成熟的紅綠彩。 四,元青花大放異彩的人文基礎。 一個人文基礎是唐宋時候,單色瓷器更受歡迎,也就是青瓷、白瓷。如唐代的耀州窯青瓷、邢窯白瓷、越窯青瓷。宋人審美崇尚素雅,宋人愛玉,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都屬于青瓷系統(tǒng),定窯是白瓷,這里邊都有一種玉的高潔精神。只有磁州窯的白底黑花算是彩瓷,可也是在民間流行。藍色在官方和民間很長時間并不受重視和歡迎。
到了元代,蒙古人和西亞的游牧民族都“尚白、尚藍”,這其實很好理解,他們騎在馬背上,因為干旱,多為晴天,抬頭望見的始終是藍天白云,這從蒙古族的民歌中也可以看到。因而他們崇尚藍色和白色。而青花又是白地藍彩,因此最受他們歡迎。
西亞人也崇尚藍色,伊斯蘭教的教堂里面圖案都是藍色的。伊斯蘭教不允許崇拜偶像,因此教堂和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很多以花草為藍本的圖案。青花瓷里邊常出現(xiàn)的“纏枝蓮”等很多花卉圖案,都直接受到了中東伊斯蘭教的影響。因此西亞人對青花的需求,為元青花解決了消費需求基礎。直到現(xiàn)在街頭蘭州拉面小館里,也都是用青花餐具,就是這個原因。
另一個人文基礎是,元朝是蒙古人統(tǒng)治,雖然并不像大家認為的元朝沒有科舉制度那么荒涼,但是情況其實也并不樂觀。在元朝不足百年的歷史上,共舉行了16次科舉,共錄取進士1139人,其中大部分還是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漢人不足一半。 況且元朝采取的是排斥漢文化的高壓政策,大量的漢人讀書人也采取了對抗朝廷,不參加科舉的舉動,不參加科舉無法進入仕途,這就為元青花的誕生提供了便利條件。
這從元雜劇的誕生可以看出來,元雜劇誕生的一大原因是,大量的漢人知識分子無法進入科舉或者不愿意進入元人的科舉,因此選擇了創(chuàng)作劇本,維持生活?;蛘呒词惯M入仕途也是底層官吏,官場無法得意,把畢生的心血投入雜劇創(chuàng)作。元代的文人很不幸,但是藝術卻因此獲得了大發(fā)展。 比如元曲四大家中的關漢卿和白樸都未出仕,尤其是白樸,他的父親白華在金朝還中了進士,做了高官。白樸多次被征召做官他都拒絕了,把畢生的精力投入了戲劇創(chuàng)作。而馬致遠雖然做了小官,鄭光祖連小官都不是只是杭州城的小吏,而且他們都沒有考科舉。都把一生的心血獻給了中國的戲劇事業(yè)。
還有元四家的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zhèn)。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山水畫的頂峰。在這里真的可以不用之一。倪瓚、王蒙、吳鎮(zhèn)也以鮮明的個人風格成為了中國山水畫的豐碑。然而黃公望與吳鎮(zhèn)都曾以賣卜為生,倪瓚雖然家世還行,也眾生未仕,王蒙是趙孟的外孫,也是晚年才做了小官,他們把畢生的心血獻給了中國的山水畫。“元四家”是山水畫走向文人畫的代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