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樣東西是否值得擁有,不在于其本身的價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上糾纏,在那上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多,損失的就越多。找準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義。 有人認為,受了冤屈,最應該做的就是辯解。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當我們所受的冤屈輻射到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出聲辯解。如果那冤屈只與我們自己有關,辯解反而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你出聲為此辯解,說明你的心還不夠靜,甚至還會因別人的些許舉動而發(fā)怒。 松云禪師出家學禪以后,因為掛念年老的母親無人照顧,特地親建一座禪舍,帶著母親同住。每天除了參禪打坐,還幫人抄寫佛經(jīng),借此賺些費用供養(yǎng)母親。有時上街為母親買些魚肉,街上人總指著他叫酒肉和尚,松云禪師也不去解釋。但他的母親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因此,也跟著松云禪師吃素了。 有一天,一位美麗的姑娘被松云禪師莊嚴的儀表、安詳?shù)娘L度所感動,就請他到家中說法。有人便借此散布謠言,說看見松云禪師到妓院里去嫖妓。 街坊的人不辨真?zhèn)?,認為他不守清規(guī),去搗毀他的禪舍,趕他離開。松云禪師不得已只好將母親托人代養(yǎng),自己出外云游參訪。 不久,松云禪師回來了,在母親靈棺前站了許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說:“慈愛的母親,孩兒回來了?!苯又鴮W母親的口氣說,“松云,看你完成禪道回來,母親很高興。” 松云又說:“是的,母親!孩兒以此禪道祝愿您上升佛國,不要再來人間受苦受氣,我也和您一樣高興?!闭f罷便對眾人說道,“喪禮已畢,可以安葬?!?/p> 松云禪師五十六歲時預知死至,召集弟子辭別,并在母親遺像前上香,寫下一首偈語:“人間逆旅,五十六年,雨過天晴,一輪月圓。”寫完后安詳而逝。 世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與好壞,就有黑暗與光明;說好的未必好,說壞的未必壞。如果一味去在意這些好與壞,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別無他益。松云禪師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從不去跟人爭辯什么。他明白,那些好與壞,雖然是加在自己身上的,但其實與自己無關。 就像另一位禪師的故事。禪師跟小徒弟出行,中途找不到路,便問一個路人。路人不知為何正在苦惱,雖然給他們指了路,但態(tài)度十分不好,話語中帶著厭嫌的口氣。禪師聽了路人的指引,道聲謝,繼續(xù)帶著徒弟前行。 沒走幾步,徒弟忍不住了,問禪師:“師父,那個人如此蠻橫無理,您為什么不生氣?我們應該告訴他,做人要懂禮貌?!?/p> 禪師反問:“為什么我要讓他決定我的情緒?”徒弟頓時釋然。 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所有的苦難、歡樂,都應該由你自己去體會,別人代替不了。同樣,別人的苦難和歡樂,你也無法真正體會。做回自己,不要讓別人的行為影響到你的情緒,這才是幸福安樂的泉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