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侯國及武岡古城遺址確定原來我們都誤讀了武岡歷史
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朝著名詩人吳均詩集《行路難五》里的一首詩。就因為有人摘錄了他這首詩中的句子中有“都梁”兩字,讓我產生搜尋他這首全詩文的念頭,前些年網上資料沒現在這么多,我費了很大的勁才搞到一本《吳均詩集》,因此才得以讀全這首詩。 (《吳均詩集》中的資料。)
? 其實“都梁”沒那么復雜,既跟“都”(都城)沒關系,也跟“梁”(梁國)也沒關系,它只跟大姑娘(dukuniang)有關,它就是女兒蘭。 原來我們武岡歷史上是女兒國! 但因為史載不詳,事隔二千余年,我們武岡人居然把都梁侯國的重要地標“都梁山”弄丟了,因此使得都梁侯國的遺址就讓后人不明所以。 唐朝的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及宋前期的《太平寰宇記》都載:“都梁山在武岡東一百三十里” 這個說法是非常正確的! 后來的元、明、清時期,都沿襲了這一正確說法,在一統(tǒng)志里都載有“都梁山在武岡路(州)東一百三十里”,但這種照抄的方式,以其所處的年代,反而弄錯了,簡直是大錯特錯! 所以后來的清朝地理學家就對一統(tǒng)志里“都梁山在州東一百三十里”的說法提出懷疑。 清朝讀史方輿紀要 > 卷八十一 湖廣七 有這樣一段:“都梁山,州西百里。山高聳,泉流環(huán)繞,漢以此山名縣?!睹麆僦尽吩疲荷皆谥輺|百三十里,似誤?!?/span> 這部地理志紀要認為都梁山在州西百里,只不過是引用了《名勝志》里的一句話,說都梁山在州東百三十里,似乎是錯的。這部地理紀要引用名勝志里一句不肯定的話,就把都梁山擅自改到州西百里,而這個擅自修改的結論,被編撰《武岡州志》的官員所用,各個版本的《武岡州志》都記載成“都梁山在州西百里”。這是大錯特錯! 只有《同治城步縣志》載的“都梁山在武岡西南二十里”大致正確。 但無論是“西南二十里”還是“州西南百里”,方向都是武岡西南,這與《元和郡縣圖志》所載的都梁山在武岡東一百三十里的方向完全相反。 雖然這兩種說法方向相反,但除卻具體位置,就僅其方向來講,都是正確的。 因為唐朝及唐朝以前的武岡縣治(以下稱武岡舊治)與宋及宋以后元明清的武岡縣治(以下稱武岡新治)不在同一地方,搬遷前后兩地相隔可不是一般的遠,足足有一百六十里之遙。 元、明、清的一統(tǒng)志照抄了唐時的地理志,并沒有考慮到武岡縣治在宋時已遷移一百六十里,所以發(fā)生了這種低級錯誤。這種錯誤,直接影響到后人對都梁縣治位置的判斷。 所謂的“都梁縣治在隆回桃花坪”,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引起的錯誤。 因為處于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很習慣的把武岡以前舊治當成現在的武岡縣治,所以在確定都梁縣治位置時,參考“都梁山在武岡東一百三十里”的說法(因為明清時期各地修的縣志基本都是借鑒一統(tǒng)志的說法,而一統(tǒng)志卻不幸發(fā)生錯誤),而隆回桃花坪剛好在武岡新治一百三十里,所以隆回桃花坪就這樣錯誤的成為了都梁縣治所。這是以新治來參考以前的舊縣名,不錯才怪。 所以說,只有確定了武岡舊治在什么位置,就能基本是確定都梁山的具體位置。
古籍資料方面,唐以前武岡縣治在城步的幾點證據: 一、王昌齡詩有“沅水通波接武岡”,現在的武岡新治并沒有沅水相通,只有城步與沅水相通,且是沅江主要發(fā)源地。 二、柳宗元《武岡銘》云:“巫水之嶓,黔山之巑”現在的沅江就發(fā)源于城步的巫山十二峰,黔山也是城步與貴州的邊地,古城步所在地一度屬秦時黔中郡。 三、這是最重要的證據: 唐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載:武岡縣,上(指大縣),東北至州(指當時的邵州)四百三十里。都梁山,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 唐以后的地理志,所有《一統(tǒng)志》,《輿地紀勝》、《方輿勝覽》、《輿地廣記》,包括明清武岡地方志,都載有:東到寶慶府二百七十里。那么只要是讀過小學的都會算,430-270=160(里)。 也就是說,唐朝以前武岡治所到邵陽是430里,唐朝以后從宋開始至元、明、清朝,武岡治所到邵陽只有270里,為什么會有這160里的差別?唯一的可能,武岡舊治在城步,現在的武岡州治是宋初從城步遷來,兩地相差160里。 但據《城步縣志》及《武岡州志》記載,武岡新治至城步縣治卻不是160里,而是120里,為何有四十里差異?這說明,武岡舊治并不在現在城步縣治位置,而在還在城步縣治西或西南四十里的位置,這才能符合160里之數。 這也能從一些縣志上得到佐證。 《同治城步縣志》載:都梁山,縣北九十里,其山多產蘭花,土人稱蘭花為都梁,故以名。 武岡舊治在現城步縣治西南方向40里(具體在什么位置要實地勘察),90+40=130里,所以武岡舊治離都梁山為130里,這與舊志相吻合,是完全正確的! 確定了武岡舊治位置,都梁山的位置也就大致確定下來了。 ![]() 那么都梁山及都梁侯國具體在什么位置呢? 且聽我慢慢分說。 根據《同治城步縣志》,城步至武岡地界設了四個郵傳鋪,這四個郵傳鋪跟一般的郵傳鋪不一樣。 通常的郵傳鋪是十里一設,但城步至武岡的這四個郵傳鋪是二十里一設。這是很特殊的,這種情況在其它地方很少見,即使是城步在其它官路上設的郵傳鋪也是十里一設,只有城步至武岡驛路的這四個是例外。 這四個通往東北武岡方向的郵傳鋪是:太平鋪、真良鋪、石井鋪、西巖鋪。每鋪二十里,即城步至西巖為八十里。上文說過,都梁山在武岡舊治東北一百三十里,城步縣治往東北九十里處。也就是說,都梁山在西巖往武岡新治方向十里處,即今武岡鄧元泰浪石鋪周邊范圍。 武岡新治在當時往西南城步方向設了三個郵傳鋪:惟塘鋪、獨力鋪、浪石鋪。每鋪十里,武岡新治到浪石鋪剛好是三十里。 ![]() ![]() 考古發(fā)掘資料: “2009年9月1日,邵陽市文物局和武岡市文物局考古專家前往武岡市張家?guī)X古墓群進行勘探,為前期挖掘做準備,該古墓群搶救性發(fā)掘工作正式啟動,此次發(fā)掘考古將歷時兩個月。 張家?guī)X古墓群坐落在武岡市鄧元泰鎮(zhèn)紅石村,是邵陽市目前發(fā)現規(guī)模最大、時代特征明顯、出土文物最為豐富、時代久遠、古墓葬埋藏數量最多的古墓群。 據文物考古專家介紹,整個古墓群分布在6個山頭,面積達720畝,約有160至180座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的中型券頂磚室和土坑墓。 上世紀90年代,邵陽市文物局和武岡市文物局兩級文物部門曾在此進行過小規(guī)模研究性發(fā)掘,出土的青銅器、滑石器、陶器等文物數量較多,器形精美,后經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鑒定,其中三分之一的出土文物屬國家珍貴文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研究價值。 9月7日,武岡市文物局聯合邵陽市文物局對武岡張家?guī)X大型古墓群進行考古挖掘。第一期勘探工作已結束,經勘探發(fā)現有12座西漢至東漢時期的古墓葬,其中5座為西漢時期的大型土坑墓?!?/span> ![]() ![]() 從古墓葬群分布范圍之廣,數量之多,年代之久遠,出土文物之精美,可想而知在紅石村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人煙是多么的密集與繁榮。 無論從典籍資料所記載的都梁山位置,還是從考古發(fā)掘材料看,武岡市鄧元泰鎮(zhèn)紅石村絕對為都梁侯國遺址。都梁山也絕對在紅石村附近。 ![]() 今天寫的文字內容有點多,所以我在文章最后總結一下。 一、武岡縣舊治在現城步縣治西南四十里。 二、都梁山及都梁侯國遺址在武岡市鄧元泰鎮(zhèn)紅石村張家?guī)X附近。 歡迎大家關注“都梁往事”公眾號,一起探討武岡的歷史人文! ![]() ![]() ![]() ![]() ![]() ![]() 作者簡介: |
|
|
來自: 朝朝暮暮ut9wwm > 《待分類》